作为推动低碳转型的重要市场化举措,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开市至今,广受关注。尽管目前仅有发电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进行交易履约,但包括钢铁、有色、建材、造纸等行业在内的八大高排放行业将陆续于“十四五”期间被纳入。
根据生态环境部此前发布的通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需尽早完成配额清缴工作,确保12月31日17点前全部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目前,国家电投集团、华电集团、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等八大电力能源集团已完成全国碳市场首年碳配额清缴。截至12月3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5,829,534吨,累计成交额7,505,376,983.01元。
2021年是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从开市高于预期的48元/吨的碳价起步,全国碳市场曾经一度突破60元人民币/吨的碳价大关,也曾一度因为交易意愿低迷,跌至38.5元/吨。2021年底由于临近履约期,全国碳市场的成交量和成交总额双双走高,屡创新高。经历连续两天的大幅上涨后,12月30日碳价最高达到62.29元/吨。
多位业内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提前完成清缴、交易量持续增长但碳价相对动态平衡等现象,都说明一方面目前配额供给较为充裕,因此成交价格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的配额持有成本;另一方面,碳交易价格并未和终端电价形成较为完整的价格传导机制,因此在用电发电环节一些短期的波动或调控因素并不能在碳价上有非常直观的体现。
全国碳市场整体推进节奏快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通知,纳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重点排放单位应当在12月31日前,向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清缴2019-2020年度的碳排放配额。2021年底前,各地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重点排放单位积极有序地推进配额清缴工作。12月7日,海南省率先完成全部重点排放单位配额清缴,成为首个100%完成履约的地区。
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在2020年底“双碳”目标提出后加速启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文亚分析认为,全国碳市场的启动节奏非常快,同时成绩斐然。上述这些成绩一方面基于地方碳交易试点在以往几年里积累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全国碳市场的具体机制设计上有深入的研究作为前提。
“如果把全国碳市场与欧盟碳市场进行比较分析,就会发现全国碳市场并没有完全参考欧盟的那套架构、机制和模式。实际上,全国碳市场自己的这一套设计,体现了本国的设计理念和对中国具体国情的考虑。正是有了这种深入的思考,才为全国碳市场初期建设打下比较好的前提基础。”文亚说道。
搭建电价与碳价间的联动机制
正是由于并没有非常成功且适合中国的先例可供参考,全国碳市场处于一边建设一边摸索的状态。文亚指出,目前全国碳市场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如路径设计、指导性文件的法律位阶较低以及配套机制设计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我国本身在碳排放量方面较大的基数,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目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量还是相对较少。虽然目前与之前地方试点的碳价水平相当,但碳价格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仅就目前唯一被纳入的电力板块来讲,如果仍然保持现在的电价机制,那么碳价就很难形成与之相应的联动。”林伯强表示。
有关部门已经在尝试逐步进行一定的电价改革。10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在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将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由分别不超过10%、15%调整为原则上均不超过20%,并做好分类调节,对高耗能行业可由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
虽然上述规定是基于9月以来电力、煤炭供应紧张、多地拉闸限电的背景提出的调控措施,但在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陈志斌看来,“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调整为原则上均不超过20%”的提出,对于打通碳价与电价之间联动机制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并且对于一些高耗能产业来说,浮动还可能更高。“目前大家并不熟悉碳市场价格如何与电价挂钩,未来如果真的能够形成一个比较灵活的市场化定价机制,那就可以走向更加严格的配额分配机制。”
未来配额将逐步收紧
目前,全国碳市场采用相对总量控制的方式,并采用基准线法核算机组配额总量。也就是说,先通过相对总量控制的配额计算方法,根据整体的发电总量确定当年的配额总量。再通过基准线法,也就是以行业先进水平为分配标准,根据相关单位的实际产出来确定其配额。这一方式相对比较灵活弹性,能在驱动企业减排的同时,根据经济波动不断调整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还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这也反映在碳交易价格等市场数据上。陈志斌表示,目前相对宽松的分配下,企业还不需要为减排付出很高的成本,碳价也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的持有成本。如果配额收紧,要求企业排放量有大幅的下降,那么企业自然会用相应的减排技术应用成本去和全国碳市场的碳价进行对比衡量。
林伯强认为,年底交易量交易总额屡创新高的情况下,碳价还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除了说明配额分配相对宽裕外,也说明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减排技术水平都差不多,所以碳价上涨空间不大。
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日前透露,按照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全国碳市场2022年可能还会增加2到3个行业,并将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将八大高排放行业全部纳入全国碳市场。 《自然》杂志数据显示,目前率先被纳入的电力行业可覆盖超过40亿吨碳排放量,未来随着其他七大高排放行业全部纳入,可能将覆盖约80亿吨碳排放量。
文亚认为,初始全国碳市场采用基准线法进行配额分配,主要是利用了电力行业数据基础较好的优势。“作为‘先锋队’,如果全国碳市场可以对电力行业起到较为明显的减排作用,那将会给其他行业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未来其他行业是否也会像电力行业一样采取基准法分配配额,目前还很难下定论。文亚表示,这需要根据行业本身的数据基础和工艺水平等情况具体考虑。“使用基准线法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应该是大体的趋势,因为它比祖父法更灵活更科学,也能更快形成较强的行业减排标准,并在中长期持续发挥减排激励作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