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铁饭碗”时代结束 14万石油人何去何从?

国企“铁饭碗”时代结束 14万石油人何去何从?
2016年10月26日 11:25 轩轩财经

早在今年的6月22日,国资委和财政部就《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指导意见》进行公开发布,紧接着的7月份就开了一次动员会,主要从细节上部署“三供一业”的移交工作。

这次突如其来的移交是对多年发展中产生弊端的一次集中处理,我们知道随着国际化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重工业时代的前十几年相比效益已今非昔比,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必须顺应市场潮流,经营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才能在未来保持老大的低位。那么首先甩掉对盈利产生负面影响的那些不良资产是改制的头疼大事,而这恰恰会撼动一些人的利益,特别是属于非主业的三产,“三供一业”则属于这个范围之内,这时候对那些和国企有着“深厚感情”的职工们则是一次艰难的决策,眼看端了半辈子的铁饭碗就没了,未来到底何去何从,每一个人心中都很迷茫。

先来说说什么是“三供一业”,指的是国有企业家属区的供水、供热、供暖(供气)和物业管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个部门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各项设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滋生的产物。用现在的话说,三供一业就是为企业生产提供后勤保障的,但是长久以来职工群众的生活是方便了,而给企业却带来很多负担,甚至发展到当下成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绊脚石。

那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只有改革,到底怎么改,要先把与主业无关的东西给分离出去,这样主业带来的利润就不会被副业所侵袭。在众多国有企业里,中石油的三供一业是规模最大的,职工人数占整个中石油系统的十分之一,达到了14万人。无论是国资委还是财政部非常清楚,只有中石油能改革成功,把三供一业分流出去,其他的国有企业都会顺风顺水,这实际上是先找难题攻克,最难的都改革成功了,剩下的也将不攻自破,这是国企改革的一个大的思路。

话说起来简单,而做起来却难。这个不只是改革部门所面对的难题,对于每一个即将被“分离”出去的国企职工更是难以接受,端了这么多年的铁饭碗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此刻考验的将是改革主导部门的智慧,职工的思想工作是难题,怎么能够给国企职工贯穿市场化的理念,让他们接受脱离体质要比在体质内能得到更多的实惠是一场马拉松,意思是说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对不会一蹴而就。

我以为,仅对三公一业来说,应该率先在众多的部门里先分离出去一个作为试点,在体制上脱离了中石油,但工作和业务还是依附于中石油,这样对于市场化改革是一个缓冲的过程,在这个缓冲阶段,一边依托原有的企业自我经营,一边探索出如何独立于的企业之外,寻求新的盈利模式,特别是分离出去的部门一切按照民营企业的考核激励办法,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能动性,薪酬按照技术和多劳多得的办法,让每个员工能够在收入上有个实在的提高,如果说改制前每月的薪水5000元,改制后每月能拿到10000元,我想这样的改制是一定会得到企业职工的高度认同。

所谓改革产生红利阐述的无非就是上面的这些场景,国企改革的目的一是有效降低企业资源浪费,二则要充分的挖潜增效,更大发挥企业的生产效率,三是要切实的提高职工的收入,只要这三点做到,企业的改革也就成功了。

目前的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尽管附属了市场化的影子,但机制依然是按照改革开放之初的计划经济在运行,显然已经不大适合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市场。对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来说,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道难题,前面说了从想不通到想通是场马拉松,不过既然已经知道现在不改未来也必然要改,为何不早早的先挨了这一刀呢,实际上越明智的人是越会冲锋在前,甘愿当这场改革的先行“牺牲品”,不过从现实来讲,最终先受益的也往往是这批人,中石油十四万职工晚痛一样是不如早痛,不要忘记坏事也有可能变成好事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