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国、日本的酱油,与我们的味道不同?

为什么韩国、日本的酱油,与我们的味道不同?
2024年11月22日 09:07 优选消费者报告

古人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酱油虽小,但也能牵动千家万户。

近期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牵头制订了《古法手工酱油》团体标准。工作启动后,起草工作组按照标准制定工作程序,组织完成了《古法手工酱油》团体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现面向行业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时间为2024年11月18日–2024年12月17日。

酱油的发展史,可以等同于一部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史。

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酱油的发酵工艺,主要还是依靠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使得酱油的生产周期动辄以数月甚至年计算,导致效率低下,加之手工操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于是,如何缩短酱油的发酵时间,成了一代食品从业者的迫切任务,于是各种新的发酵工艺层出不穷,先后出炉了低盐固态、高盐稀态、浇淋等发酵工艺。

特别是上海调味品研究所研制出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将发酵时间缩短至半个月左右,因其具有原料成本低、发酵周期短等优点,被当时普遍推广,目前低盐固态方法生产的酱油占我国酱油总量的 70% 以上。

但这些现代发酵工艺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一味追求速度也难免鱼龙混杂,特别是一些企业开发的黑科技,更使中国酱油被抹了黑。

为节省时间,有从业者发明了一种配制酱油,他们利用盐酸,将原料脱脂大豆中的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制成“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HVP)”,只需要3至7天。

这种以酿制酱油为基础,添加“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HVP)、食品添加剂勾兑而成的配制酱油,特点是时间短、成本低、鲜味突出,将酿造周期干到72小时。因此,配制酱油也被深谙“高周转、高收益”的厂商奉为制胜法宝。但勾兑过程中,酸水解植物蛋白液会产生三氯丙醇

而三氯丙醇是世卫组织旗下国际癌症机构认定的二级致癌物

1999年,欧盟以中国酱油中三氯丙醇含量超标为由,全面禁止中国酱油进口。

经过历年整改,三氯两醇已经从中国酱油里消失,而且配制酱油也不复存在。但随着消费者的逐渐分层,又有消费者怀念起从前,“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其实,韩国出口到我国的高档酱油,采用的多是传统发酵工艺,日本广泛采用了高盐稀态发酵工艺,但要保证发酵周期最少180天,最长380天。

我国的广式酱油也多采用这种发酵工艺,但一般是2-6个月发酵期,我们的天花板是日本的底线。

(日式酱油生产工艺)

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推出《古法手工酱油》团体标准势在必行。

与现代工艺生产的酱油最大不同,手工古法酱油要求原料必须为非转基因的大豆、小麦或小麦粉,经微生物发酵一年以上,且不得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味精等提鲜味物质。

当然,与现代工艺的高效率相比,手工古法酱油注定不会占据酱油市场的主流,但有时在这个快得让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保持一点点古早味,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享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