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兵力30万人,为何抽出主力3万余人,营团编制还极不充实?

总兵力30万人,为何抽出主力3万余人,营团编制还极不充实?
2024年06月26日 10:25 大风开始

1945年抗战胜利时,晋冀鲁豫军区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二级军区,根据地内有80多座城市,总人口2400万人,兵力则发展到了近30万人。

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第129师的9000余人,再加上第115师的一部,历经8年血战终于迎来了胜利这一天。

不过此时缩居晋西已久的阎锡山却早就跟日伪军搭线,不仅收编了5万余名伪军充当所谓的“省防军”,其晋绥军本部也迅速向前开动,抢占了上党地区。

随后,上党战役全面爆发。

当时晋冀鲁豫我军集中了太行、太岳、冀南的主力部队迎战,但是总兵力却只有31000余人。

大家可能奇怪,当时晋冀鲁豫区的总兵力有约30万之众,为何集结主力的大战却只有3万兵力出头?

这主要是因为在1942年后,第129师系统的部队实施了精兵简政;当时各主力旅均取消番号合并到了军分区内,原有的主力团则划分成甲乙丙种团,分属于各军分区。

当时即便是甲种团的建制也只是维持了3个步兵营,而且编制兵力数还远不如全面抗战前期,最多不过2000号人,实际还往往达不到。

至于其他两类团,分别辖2个营和直属几个连,实有兵力不过千把人乃至几百人。

到1945年时,敌后根据地开始反攻作战,一些主力团的编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能恢复到大团标准的还不是很多。

据第二野战军战史载:

参战部队虽然多数是老部队,但在抗日战争后期逐渐分散到各军分区作为基干团;到对日大反攻之后,才逐步集中作战。上党战役开始时,这些部队的编制仍不充实,多数团在千人以下。

而且当时抗战虽然胜利了,但战斗其实并未结束,跟日伪军的作战始终在进行中。

即便是一些主力团队因为还在战斗状态中,所以也不能抽身前来上党战役。

所以当时虽然击中了太行、太岳、冀南的主力,也才只有31000余人。

上党战役后,晋冀鲁豫野战部队的编组工作加速进行。

由于此次战役胜利后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不仅使得最先参战的主力团普遍充实到了三个营,并健全了直属队。

而且对于新一批主力团的组建,也奠定了物质基础;毕竟咱们当时所缺的是武器,并不差兵员,只要时间足够就有充实建制的兵力。

因此,上党战役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即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编。

其中冀鲁豫军区野战主力整编为第1纵队、冀南军区野战主力改编为第2纵队、太行军区野战主力改编为第3纵队、太岳军区野战主力改编为第4纵队。

每个纵队辖3个野战旅,每个野战旅辖3个团;由于上党战役的缴获,第2、第3、第4纵队还组建有炮兵部队。

所以到1945年10月,晋冀鲁豫军区准备组织邯郸战役时,第1、第2、第3纵队的兵力就已经达到了6万余人,已是先前上党战役时动员野战主力的两倍;而第4纵队及太岳军区部队还可独立承担战役方向的任务。

不久后,新一批野战部队编成,即太行区编成的第6纵队和冀鲁豫区编成的第7纵队。

到1946年解放战争全面开始时,晋冀鲁豫军区除精简老弱,并抽调第1纵队和25个团的架子外,全区总兵力尚有27万余人;其中野战军主力方面有5万余人,第4纵队方面还有2万余人。

很显然,此时的野战主力所占比例已经较先前提升很多,但大部分还是地方武装。

到1947年千里挺进大别山前,晋冀鲁豫全区兵力增加到了40余万人,其中野战军主力方面有12.8万人,第4纵队方面还有3.8万人,后来南下作战主要就靠这些主力;之后军区部队进一步编成新的野战部队,主要就是华北第1兵团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