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是唐德宗的长子。在位八个月,在整个唐朝,除了那位不被计算在内的李重茂以外,李诵就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而李诵退位不久就病死,所以这位皇帝经常被忽视,可就在这短短的八个月内,故事可真不少。
本应有所作为的李诵为何就做了短短八个月皇帝就下台了?这一切都得从李诵的太子时代说起。
默默无闻的太子时代
历史证明,当太久的太子没什么好处。李诵是长子,大历十四年(779年)被立为太子,这一当就是26年!关于李诵的太子时代,史书记载不多。
这26年的生活和他的曾祖父唐肃宗为太子的时候差不多,同样是战战兢兢,时刻害怕会被废黜太子之位。虽然奉天之难中李诵表现不错,但是伴君如伴虎,即便这个君是自己的父亲,也不能大意。
而且李诵也效仿唐肃宗用离婚来保全自己,只是还是差点被废,而唐德宗想另立的太子还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弟弟的儿子舒王李谊,倘若不是李沁所阻的话,李诵这个太子就真的被废了。
事情的起因并非是李诵做了什么错事,李诵的太子妃萧氏是郜国公主的女儿,实际上算是李诵的表姑。郜国公主死了第二任丈夫之后,和很多人有不正常的关系,有人就借此告发郜国公主奉献自己的身体为太子李诵结党。后来郜国公主更是行厌胜之术,被唐德宗囚禁致死,李诵为了保全自己上书和萧氏离婚。
虽然事情过去了,但是唐德宗还是动了废太子的心思,并找来宰相李泌商量,被李泌所劝阻,从此李诵是更加谨慎小心。
虽然史书上对他的太子时代记载不多,但并不意味着李诵不关心朝政,他不满宦官专权和宫市等扰民措施,早已有意改变宦官专权擅事的政局。常和伴读王叔文等一起筹划日后继位后的改革,留意物色人才。
可能是长期压抑的结果,李诵的身体并不好,在贞元二十年(804年)的九月,李诵得了风疾,突然不会说话, 自此开始卧病在床,一时着急的德宗也病倒,德宗生病的时候,皇子们都进宫侍疾,但是李诵却连自己还照顾不好,所以一直到德宗驾崩,两人也并没有相见。大唐帝国的皇帝和储君同时出了问题。这该怎么办?
德宗驾崩的时候,百官还是比较担心的,害怕李诵没法继位,不过李诵还是强撑着身体来到九仙门见了众臣,之后登基为帝。
李诵继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为翰林学士,领导改革,起用韩泰,韩哗 ,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等革新派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他们围绕打击宦官势力和藩镇割据这一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就是“永贞革新”,也被称为“永贞内禅”或“二王八司马事件”。这次革新严重触犯了宦官和藩镇利益,于是在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人联合地方藩镇势力,迫使李诵禅位,持续100多天的改革宣告失败。
唐中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情况极为严重
1、宦官专权。唐朝的宦官源自于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安史之乱后,皇帝不再信任朝臣,于是宦官开始干政。唐肃宗时期的李辅国,唐代宗时期的程元振、鱼朝恩由于掌管兵符,权力更大。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并被变军包围一月馀,史称奉天之难。在此事件中,因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得以加封神策中尉,从此时开始,宦官执掌禁军称为定制。
军权在手的宦官更加无所顾忌,干涉朝政日益严重,导致朝政更加腐败。
2、藩镇割据。同样在安史之乱后,朝廷对地方藩镇已经完全失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到唐德宗时期,藩镇割据局面已经日益严重,藩镇之乱此起彼伏。建中四年的奉天之难就是其中典型。此后,长安又屡次遭遇藩镇围困,藩镇的强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永贞革新,李诵意图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宦官和藩镇势力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驾崩,遗诏传位于太子李诵,二十四日宣遗诏。李诵于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是为唐顺宗。
唐顺宗在还是太子之时,就已经认识到了江山的危局,早已立下改革之志,因此在继位之后便迅速启用改革派的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由于顺宗在贞元二十年(804)九月患中风,失去言语功能,因而朝廷大事由王叔柳宗元等人负责。革新派主要推行了三项改革:
1、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由于浙西观察使李锜原本兼着诸道盐铁转运使,在他的管理下导致“盐铁之利,积于私室,而国用日耗”,于是撤销了李锜的职务,将藩镇的财政大权重新收归朝廷。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则向朝廷要求总领三川事务,遭到王叔文拒绝,节度副使刘辟则威胁朝廷,王叔文大怒,欲杀刘辟,刘辟仓皇逃走。
2、抑制宦官势力,夺回国家军权。为了解决宦官干政的困局,于是罢免了宫市五坊使,又减停了宫中闲杂人员及内侍多人的俸禄。同时,以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京西左、右神策军节度使,度支郎中韩泰为其行军司马,意图夺回进军军权。可惜宦官醒悟,密令诸将勿以军权授人,使革新党派的计划落空。
3、惩处贪官污吏,免除苛政杂税。一方面召回了曾经被贬的贤臣郑余庆等人,并对贪官污吏进行惩处,例如京兆尹道王李实虽为唐朝宗室,却因残暴敛财而被贬为通州长史。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免除了百姓积欠的租赋课税,并规定两税外,“不得擅有诸色榷税”;常供外,“不得别进钱物”。
革新失败,宦官与藩镇勾结,迫使顺宗禅让
“革新派”的一系列政策虽然对朝廷有利,但却遭到了宦官、藩镇和朝中部分大臣的强烈反对,例如侍御史窦群、御史中丞武元衡便将革新派列为异己进行攻击,而朝中的三位宰相则统统与革新派不合作,要么称病,要么无所作为。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以顺宗病久不愈为由,立广陵王淳(后改名纯)为太子。
五月,改革大将先是被俱文珍等趁机削去翰林学士职位,后又因母亲去世而回家服丧,形势开始急转直下。
六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上奏朝廷,攻击革新派。
七月,韦执谊不听王叔文调遣,革新党派内部分裂。王伾再三请求以王叔文为宰相,在不被批准后同样称病不出。这种情况下,变革已经无法再继续。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七月二十八日,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人联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钧等人迫使唐顺宗下诏,以“积疢未复,其军国政事”为由,开始由太子监国。同时,撤去高郢、郑珣瑜宰相之职,以袁滋、杜黄裳为宰相。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四日,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唐顺宗退位称太上皇。五日,唐顺宗迁居兴庆宫,改元永贞。六日,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王伾不久死于开州,次年王叔文亦被赐死。
九月十三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韩泰被贬为抚州刺史,韩晔被贬为池州刺史。十一月七日,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十一月十四日,再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韩哗为饶州司马;又贬程异为郴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
疑点重重的永贞内禅
李诵草草退位的原因表面上有两个:一是自己身体不佳。李诵在位期间内,一直无法说话,只能依靠内侍来传达。堂堂一国之君口不能言,这还怎么办公?而且他中风之后,行动更是不便,这让外界找到了借口;二是军权旁落。皇帝没有军权,那就是一个摆设。在宦官行动时,李诵和亲信们也想反击,他们策划收回宦官的兵权,派老将范希朝去接管神策军(皇帝的禁卫军),神策军大将大都是宦官的亲信,拒绝交出军队。
其实还有一个被忽略的因素——太子李纯!
李纯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唐宪宗,创造了“元和中兴”的局面。其实他还是太子时,就已经是监国了。人,是无法拒绝权力的诱惑的,而李纯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父亲李诵根本无法理政,自己也二十多岁了,加上先祖们的“榜样”,李纯是不能再等待了。所以李诵的退位,必然有李纯的因素,而李纯也得到了宦官们的支持。
元和元年(806年)正月,李纯率领文武百官来到兴庆宫,向太上皇李诵拜贺新年,同时进献尊号——应乾圣寿。这个尊号,看上去显得特别吉利,因为它包含着祝愿太上皇“寿与天齐”的意思。可惜只有四十五岁的李诵非但没有寿与天齐,反而在短短十几天后就猝然驾崩了。
这一切显得那么突然,李诵虽然身体不佳,但也熬了那么多年了,这么快地驾崩,非常蹊跷。当然,这一切只能猜测。李纯开启了自己的时代,而李诵最终在历史上只能是一个过客。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