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将众多,姓“李”的名将尤其多,李嗣业便是在大唐危难之际出现的一员猛将。
在众多的大唐名将之中,李嗣业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善使陌刀的名将,史载:“李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关于陌刀,《唐六典》即载:“刀之式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斩挡者皆为齑粉……”陌刀多为对骑兵作战使用,威力巨大。
“安史之乱”是李唐由盛而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开疆拓土,使得唐朝的疆域领土大大增加。到了唐玄宗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设置了节度使来管理。这就让节度使既掌控了地方行政、经济、土地人口资源,还手握兵权在手,形成了地方割据,也成了促成“安史之乱”的重要基础前提。
唐朝经历了诸多盛世,进入了空前富庶、强盛时期。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幸,使得杨氏一族在朝中的权力日益壮大。而唐玄宗本人则沉迷于声色犬马享乐之中,朝政大权几乎全都落入杨氏一族手中,这导致了唐朝最高统治集团的加速腐败。从而使得经济、阶级矛盾日益增长。
唐朝中央统治集团专注享乐奢华腐败,而地方军阀势力则不断扩大。这种不平衡的状态随着时间日益明显,最终导致了以安禄山、史思明二人为首的地方军阀举兵反叛。
当时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兵多将广,军事实力甚至超过了唐朝,叛军很快便攻占了洛阳。然而此时的唐玄宗依然听信宰相杨国忠,利令智昏之下错误地斩杀了高仙芝、封常清两位能征善战、作战经验丰富的大将,并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兵,最终不但潼关失守,哥舒翰降敌,连长安都沦陷了。
至德二年(757年),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大唐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建议唐肃宗先捣叛军巢穴范阳,但唐肃宗没有采纳,他决定先收复长安。
于是,唐肃宗以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兵15万,并借回纥骑兵4000,号称20万进军长安。其中,李嗣业领前军,郭子仪领中军,王思礼领后军。大军抵达长安后,进至长安城西香积寺北、沣水以东地区,直至兵逼安军阵前,遭到了安军的全力反击。要看唐军就要抵抗不住,溃败之际,李嗣业挺身而出。高喊:“今日不以身饵敌,军无遗矣”。他“乃肉袒持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阵乃稍定。于是嗣业率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摧靡。”李嗣业身先士卒。杀入敌阵,并大喝道:“当嗣业者,人马俱碎!”连杀数十人之后,唐军方稳住了阵脚,同时也鼓舞振奋了军队士气。最终联合回纥骑兵,大败安军,夺回了长安。
安史叛军在李嗣业陌刀队的砍杀下溃不成军,尸横遍野、流血漂杵,经此一役,李嗣业声名大振,成为大唐的陌刀神将。
这一战被称为“收复长安之战”,又被称为“香积寺之战”。这一战的意义重大,是唐军反击叛军的转折之战。也是从这一战开始,唐军从一败再败转为了战略相持阶段,也为后来的成功叛乱奠定了基础。
接着,李嗣业又和郭子仪一道大败叛军,收复洛阳。
至此,大唐两京全部收复。
乾元二年(759年),李嗣业在收复河北邺城时,身中数箭,不得不退回军营疗伤。后来伤势未愈的李嗣业突闻帐外兵戈声四起,大呼杀敌,致使伤口破裂,流血数升而死。
李嗣业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但终究没有等到安史乱平的那一天。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