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后隆裕太后顺应时势宣布退位并反对复辟而得到高度称赞

武昌起义后隆裕太后顺应时势宣布退位并反对复辟而得到高度称赞
2024年07月05日 11:47 未央长喟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出生于北京,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清德宗​的表姐。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民国二年2月22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据史书记载,隆裕太后患病后,胸腹隆然高起,日渐肿胀。当时的脉案是这样写的:“皇太后脉息左寸关浮散,尺部如丝。症势垂危,痰壅愈盛,再勉拟生脉化痰之法以冀万一。”

民国为隆裕太后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27日。参议院除下半旗外,还在2月26日休会一天,表示悼念之意。全国各地的军政要员,纷纷致电暂居在故宫的小朝廷,对隆裕太后的病逝表示哀悼,并各派代表入京参加2月28日举行的追悼会。

当时孙中山先生是这么评价她的:“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黄兴先生说道:“全赖隆裕皇后,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黎元洪就更直接了:“德至功高,女中尧舜。”阎锡山说道:”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各国公使也发文道:“隆裕太后英武明断主共和,下诏赞成。致使糜乱之局由此大定,民国秩序得以保全。”很多媒体也都对她赞誉有加,称她为“女中尧舜”。《中国日报》评论:“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亚洲日报》评论道:“隆裕皇太后去世,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大公报》评论说:“自古以来,只有前清朝的隆裕太后能够在不依赖国家制度变化的情况下,珍惜美德,召唤亿万人民来歌颂他们的善良。”

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的革命党人、军阀还是外国公使,对隆裕太后均是尊赞,作为曾经的“女皇”,在当时的人看来,虽然已是大势已去,但依然还是很有威信和号召力的,至少还能与南方革命党甚至两面三刀的袁世凯干个头破血流,最差还能再次北逃分裂中国,可以讲她懦弱,讲她无能,但是她确实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不管是不是无奈,也是值得尊敬的。

叶赫那拉・静芬

隆裕太后是大清的末代太后,也是大清灭亡时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最终负责人。不过,实际上,隆裕太后得到的评价非常高,甚至被称为“女中尧舜”。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幸的末代太后

很少有比隆裕更不幸的太后了。

21岁那年,她嫁给了19岁的清德宗。然而,她从来没有得到清德宗的宠爱。

清德宗先是宠爱珍妃,珍妃薨逝后,她仍然不被清德宗所善待。

据当时美国人的记载:隆裕长得一点也不好看。在很年轻的时候,她就有一些驼背,很瘦,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

显然,身为一个顶级贵妇,她连基本的“保养”都没有。这自然是在感情生活中绝望的表现。

做皇后时,朝中有大事,她都要出场。不过,她总是站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并常常在不为人注意的时候悄悄离开,她面容和蔼,“总是怕打扰鄙人,也不插手任何事情”。可以说,这样的人,绝不可能是“争宠”者。

叶赫那拉・静芬

清德宗驾崩后,溥仪登基。年仅三岁的溥仪由隆裕抚养,无法理政,遂由隆裕垂帘听政。然而,垂帘听政期间,隆裕知自己才能、威望皆与慈禧无法相比,因此基本不干政。摄政王载沣、袁世凯先后掌握大权。所以,大清最后的亡国,与隆裕事实上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然而,尽管如此,命运却还是将“亡国罪人”的帽子戴到了她头上。

武昌起义爆发后,大清被迫请袁世凯出来“救命”。然而,正是袁世凯给了大清王朝最致命一击。在袁世凯的逼迫下,隆裕被迫哭哭啼啼地答应逊位,大清灭亡!

作为女人,从来没有得到过丈夫的心,却又莫名其妙在一些小说中成了“宫廷妒妇”。作为皇后、太后,她安分守己,身居高位而不干涉政事,但最后却成了”亡国罪人“。隆裕太后,实在是一个不幸的人。好在,她得到了主流舆论的高度赞誉!

女中尧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9月11日,黄兴、孙中山先后对隆裕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黄兴称:辛亥革命不到三个月就实现共和,“全赖隆裕皇后,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孙中山则更是直接表示:“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10月10日,袁世凯称赞隆裕“天下为公”。

袁世凯

民国二年(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太极殿去世。时为大总统的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3日,文武官员穿孝27日,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2月28日为祭奠之期。副总统黎元洪称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而在当时英美等国的主流媒体中,也纷纷赞誉,称隆裕促成“光荣革命”,为中外所罕见。

有功于历史

客观来说,隆裕答应退位,不过是被逼无奈,并非主动顺应历史潮流。然而,回顾当时的历史形势就知道,绝不能低估隆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1、避免战乱。

隆裕答应退位时,尽管大清大势已去,但在各地仍然拥有拥护清帝的武装力量。

西北,陕甘总督长庚的军队,正在进攻咸阳,并声称要“克复长安”、“迎驾西北”。东北,赵尔巽已经镇压了当地革命党,掌控形势,表示要迎天子到东北,继续维系清朝。同时,蒙古王公,当时甚至比满洲贵族更加强硬地反对共和,他们积极组织蒙旗镇压革命。,并一再表示要“勤王”。此外,在各地,张勋统兵将领,依然表示要拥护大清,反对共和。

即便是在袁世凯的北洋军中,也有冯国璋这种实力派人物拥护大清。冯国璋甚至曾经绕过袁世凯,主动请缨,请求隆裕给予军饷支持,独自平定南方革命党。

叶赫那拉・静芬

这些顽固武装,多视隆裕本人的态度为最终决定。

比如,陕甘总督长庚,甚至在收到退位诏书后,仍然表示要“面谕太后”。如果隆裕等统治者垂死挣扎,虽然不可能挽回大清,但大战继续,生灵涂炭,在所难免。而在隆裕明确表达清帝逊位后,各派武装才停战。

2、维护国家统一。

清帝退位,国家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内部,一些少数民族的分裂分子,提出:我们都属于大清!大清亡了,民国凭什么管辖我们?他们试图混淆王朝和国家的概念,趁机煽动分裂。

外部,日本又试图趁机分裂我国。他们支持满蒙等地的分裂势力,试图将满蒙从民国分裂出去。

隆裕太后在退位诏书中,明确表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就为新政权继续维系国家统一,提供了无可辩驳的法理基础!

3、反对复辟。

民国初年,宗社党等试图复辟的势力仍然很强大。而日本又试图利用这一局面,实现其侵略目的,使情况更加复杂。

张和

先有张勋复辟,后有“伪满洲国”,复辟力量拥有着强大的破坏力。如果隆裕也支持复辟,则复辟力量的破坏力将更难以想象。

事实上,各派复辟力量,确实找过隆裕。然而,隆裕坚决反对复辟。她曾对宗社党头目溥伟表示:你们亲贵把国事办得如此腐败,还想阻挠共和吗?

由于没有隆裕这个“纽带”,试图复辟的各实力派人物各不相下,各自为事,虽此起彼伏,但为害已大减。

客观地说,隆裕所做的历史贡献,并非其一力促成,只不过是被逼无奈,顺势而为罢了。然而,以隆裕的身份,她能顺势而为,就已经能够起到关键作用了!反之,如果她“垂死挣扎”,将给国家的和平、统一,带来难以估量的破坏!

顺势而为,使隆裕成了亡国太后,但却为国家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隆裕,确实值得尊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