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摄政王载沣缺乏执政能力,追求平淡,故多次反对复辟

末代摄政王载沣缺乏执政能力,追求平淡,故多次反对复辟
2024年10月15日 14:41 未央长喟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清朝灭亡后,不甘心失败的清朝遗老遗少、王公权贵、投机分子、野心家们围绕在溥仪周围,妄图“推翻民国统治,恢复清朝王室”。复辟人士进行了一系列阴谋活动,如民国二年(1913年)的癸丑复辟阴谋、民国五年(1916年)的丙辰复辟阴谋,闹出大动静的如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后来“伪满洲国”的建立等等。但有意思的是,身为清朝宗室重要人物、溥仪亲生父亲、当过监国摄政王的爱新觉罗・载沣从不参与,甚至反对复辟活动,这是为啥呢?

载沣是清朝第二代醇亲王,光绪皇帝的异母弟,为人宽厚真诚、谦虚和蔼、缄默少语,缺乏执政者的权谋机敏、铁血果断,追求的是恬静安逸的普通人生活,但特殊的身份将其推上了清末的风口浪尖。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求和,要派遣宗室重臣前往德国“道歉”,德国新任驻华公使穆德推荐了18岁的醇亲王载沣,因为他是光绪皇帝的胞弟,身份比别的王爷尊贵。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载沣作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当时为了羞辱载沣使团一行,德国要求载沣向德皇三鞠躬,随行人员跪拜道歉,18岁的载沣严词拒绝称:“宁蹈西海而死,不甘向德皇跪拜”,坚持了国家大义。

因为这件事载沣入了慈禧太后的眼,也是当时清朝皇族年轻人中确实无堪大任之人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慈禧下旨让载沣娶了慈禧亲信重臣荣禄之女瓜尔佳氏(溥仪生母),此后载沣一路平步青云,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任随扈大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正红旗满族都统,管理健锐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任军机大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清德宗和慈禧先后驾崩,溥仪3岁登基,由父亲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成为清朝实际的统治者,此时他才26岁。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载沣进行了一系列自救行动,但大厦将倾不是一人能挽回,年轻的载沣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辛亥革命时面对袁世凯的逼迫,载沣拱手让权、退归王府,从此退出政治舞台。

载沣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执政三年堪称失败,但毕竟是掌握过全国大权的人,看到了很多事情,这应该也是他不参与复辟活动的原因。

首先,载沣明白清王朝灭亡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皇室就已经威严扫地,东南各省督抚不听号令、地方势力崛起。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风暴席卷全国,短短一个多月14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参加辛亥革命的不只是革命党,大多数人反而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虽然各有想法,但在清帝退位上是目标一致的。

爱新觉罗・载沣

对载沣震动最大的还是北洋军和清政府离心。北洋军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的,是要作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王牌”,但最终这个“王牌”和清朝不是一条心。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载沣刚成为监国摄政王的时候认为袁世凯是大患,要除掉他,这时北洋军奉袁世凯私下指示进京,武力威胁载沣放弃了原来的安排,仅仅是解除了袁世凯的官职。

此后载沣通过让皇族掌握军权、封官许愿、分化拉拢等手段去瓦解袁世凯对北洋军的影响,但当辛亥革命爆发后,北洋军还是只听袁世凯的命令。此时载沣就明白杀袁世凯容易,拉回人心难,北洋军这种“自己人”都不心向清政府,何况其他人。人心散了,队伍带不动了。

其次,载沣阅人无数,对于围在溥仪身边的“复辟人士”有清醒的认识。载沣掌权的时候清王朝已经风雨飘摇,为了巩固统治,也是载沣确实没有太多可信的人任用,就让一批皇族宗室担任要职,都是爱新觉罗的子孙总不能看着清王朝倒台吧。可这帮人上位后基本都忙于揽权贪财、结党营私、各立门户,为私利不顾大局,使清末政局更为混乱,加速了清朝灭亡。有这种教训在,载沣明白围在溥仪身边的人大多数都是各怀鬼胎,打着“复辟清朝”的旗号谋私利,真眷恋清朝、为溥仪好的没多少,靠这些人难以成事。

比如著名的“张勋复辟”,表面上看是张勋、康有为等人拥护溥仪,反民复清,实际上“复辟”和溥仪只是被人利用的棋子。民国五年(1916年)袁世凯去世,依照当时的法律规定以及袁世凯留下的继承者提名,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祺瑞等北洋军大佬有军队、有地盘,看不起外来户黎元洪;而黎元洪占据法统优势、有国会支持,也看不惯段祺瑞独断专行,双方争权夺利,引发“府院之争”,最终黎元洪罢免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

段祺瑞不甘心丢官去职,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启武力驱逐总统和国会的先河,就鼓动张勋等人进行“复辟”,借这些人的手驱逐黎元洪、解散国会。段祺瑞达到目的后,马上于民国六年(1917年)7月12日组成讨逆军,出面镇压“复辟活动”,既夺回了权力,又博得了“再造共和”的好名声。12天的“复辟”闹剧,被推到前台的张勋、溥仪等人损失惨重,真正主导复辟的相关利益集团却夺取了大量利益。

爱新觉罗・载沣

最后,清朝灭亡后,皇族宗室受到优待,生活富足,在载沣看来没必要折腾。自秦朝开始,每一次改朝换代,前朝皇族基本上都是被斩尽杀绝,侥幸活命的也受到严格限制、监视。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和《清帝退位诏书》同时发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中的优待条件是此前罕见的。

按照约定溥仪退位后仍能居住在紫禁城,尊号不废,礼仪不变,保留宫中禁卫军、太监、宫女,保留内务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机构,俨然一个“小朝廷”;皇室财产受到保护,每年中华民国拨款四百万两供其使用;清朝宗室王公保留爵位,名下私产受到保护,不限制人身自由,享有国民一切权利,优待条款还有不少,就不细说了。反正清朝皇室宗亲虽然没了权力,但财力惊人,再加上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过得比那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人都好得多。

但这种优待是有条件的,是载沣让权、清帝退位,将权力和平过渡给袁世凯,使袁世凯能压服南方革命党登上大总统宝座换来的,说白了是利益交换。这些优待条件刚公布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反对,只不过有袁世凯压着没出现什么波折,但之后清朝遗老遗少们多次进行复辟阴谋,民国政府掌权者对于他们也不会客气。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每年四百万拨款没了,溥仪以及皇族重要成员也开始受到一定监视;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直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正式废除皇帝尊号,遣散宦官、宫女、禁卫军,收缴清室公产,自此清王朝被彻底终结。清朝皇族宗室的处境是越折腾“复辟”越差,溥仪更是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随着日本的战败成了战犯。

人生在世,有时候审时度势、甘于平淡也是一种智慧,载沣就是这种人。宣统三年(1911年)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身份,放弃权力之后回到醇亲王府时整个人都放松了,对福晋瓜尔佳氏说:“从今天起,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此后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除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前往东北规劝溥仪不要和日本人合作之外,载沣一直远离政治,安心照顾几个年幼的子女,后半生平平安安,无病无灾,一直活到1951年去世,对比从清末民国那个动荡的大时代走过来的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幸运多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