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多的地方派系也绝对少不了。所谓的帝王术其实也就是平衡各派系,高明者往往能超脱于各派系之上,然后打压实力稍强的一派,保证自己地位的安全。汉末大乱,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最后成为孙曹刘三家的三分天下。然而,正如曹魏的高平陵政变、曹髦遇弑,东吴的二宫之争一般,即使是最小的蜀汉也同样有着派系之争。
蜀汉的政治派系,是随着刘备集团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的。
在诸葛亮没有出山之前,刘备刚刚失败沦落到荆州寄人篱下,而刘备势力下此时只有元老派,也就是也关羽、张飞为首的刘备起家势力,也不存在什么派系斗争,内部环境相对和谐。
然而,这一切随着诸葛亮的出现,从而在刘备集团内部出现了派系。诸葛亮成为刘备的谋士后,老部下们不服,刘备不得不亲自出来为自己新招募的谋士说情,刘备是这样说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需要大老板亲自发话叫部下闭嘴,可见当时诸葛亮与元老派之间的矛盾有多么深刻。当然,这一时期的刘备事业正处于草创阶段,整个集团政治生命极其脆弱且双方也无直接的利害冲突,故此能相安无事,乃至同舟共济。
随着赤壁之战胜利后,作为谋主和说客的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内威望大幅度提升,其旗下的荆州派系也随之日益壮大。荆州派与元老派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荆州派以诸葛亮为首,在刘备入主益州后,又形成了以降臣为主的益州派系、
益州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派系,既有益州土著大地主、大官僚,也有一干跟随刘焉入川的亲戚故旧——东州兵集团,于是乎这样一来,蜀汉政权内部俨然就形成了元老派、荆州派、益州土著派、东川兵集团四大派系。
但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刘备入主益州,益州土著派与东州集团之间的矛盾立即就变成了次要矛盾,面对强势的荆州派和资历最老的元老派,两个派系之间处于弱势,自然会形成同盟,这样一来,蜀汉内部大致上也就三大派系,益州系、荆州系和元老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支属于闲散派,以马超为代表的,他们是处于诸多的原因投靠了蜀汉政权,既不能与刘备有特殊的感情和关系,又没有特别显赫的功绩,人地两疏犹如无根止水,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便益发微弱,甚至不得不去担心自己的身家性命。
刘备称王后,即着手于多手下这些派系有意识地平衡。给出生入死的元老派大加酬赏,特别给荆州派大佬诸葛亮开了个军师将军的职位,署左将军府事。又极力争取益州派内的法正、吴懿、费祎、李严这些人。
然而三派的平衡随着法正的早逝而被打破。益州派后继乏人,开始没落,而元老派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小舅子、南郡太守糜芳投吴,元老派声势大挫。而不久之后的夷陵之战更是蜀汉的兴衰和三派日后的起落决定性作用。
刘备几乎倾举国之力伐吴,不仅动摇了蜀汉的军事根本,打破了蜀汉最后能够统一天下的可能性,更是折损了三派大量精英人物。元老派独秀张飞在出征之前即死于非命,荆州派干将冯习、马良、张南也阵亡,深为刘备信赖的益州派人物黄泉投魏,三大派系都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失,彼此之间的不平衡更加波动。
等到刘备在白帝城病崩之后,最先衰败的是元老派,其重要人物已经年老,所剩下的赵云政治能力有限,在诸葛亮当政后的数度北伐中归于诸葛亮,至此,元老派实际上已经穷途末路。
与此相反的是荆州派开始壮大,凭借诸葛亮大权独揽的身份而地位大增,荆州派得以大规模掌控蜀汉地方政权乃至中央政权。
以李严为首的益州派,虽然因李严也同受托孤而备受重视,但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伸手诸葛亮笼络的益州新兴官僚集成了新益州派,代表人物郭攸之、费祎、董允、杨仪等。而以李严为首的老益州派则被排斥到边地永安。
如此这样分析蜀汉内部的政治派系发展情况,不能说诸葛亮就是个野心家,不是在质疑诸葛亮的忠贞形象,但诸葛亮治国、统军绝对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可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度是绝对可靠的。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