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去博物馆多了个理由:巨巨巨出片

当去博物馆多了个理由:巨巨巨出片
2024年07月02日 21:37 红星新闻

“真的没去埃及!”“试过了,成都已经速通埃及”“现实版神庙逃亡”“古希腊掌管石头的神”“成都有自己的罗马!”……

前不久,成都三圣乡一家石头艺术馆忽然在小红书上火了起来。配着照片,加上这些的标题,让人瞬间“种草”。

这家艺术馆内放置了多件仿制石刻,譬如形似卢浮宫中的“断臂维纳斯”和“胜利女神像”等,都有陈列。模仿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模型石柱以及“狮身人面像”模型等,也在其中。

其中最具“噱头”的,莫过于那个带罗马式廊柱的神庙小模型,硬是被拍照者们塞满整个画面,仿佛自己已经来到了2000年前的西方古建筑前,大呼“巨出片!”

这一反差在微博上被网友们疯狂吐槽,吐槽的点集中在小红书用户们对“出片”的无限狂热上。“一辈子都在水灵灵地出片”“看到出片两个字就想笑”“我已被骗去无数个这种平平无奇的打卡点”……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来到了一个追求“出片”的时代——没留下美照,任何地方都等于白来。为了拍一张“人生照片”,付出多少时间、精力都不在话下。

在五星级酒店拍精致下午茶早已过气,拥有最多“稀罕物件”、且极富文化艺术气息的博物馆,成为出片时代的焦点之一。

文博爱好者、小红书资深用户蒙小溪认为,去博物馆拍照,目前正处于“出片”鄙视链的顶端。

“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博物馆或美术馆的。”她说,“尤其是那种规模大、文物数量多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多半都分布在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里。”

在这些拥有大型博物馆或美术馆的大城市里,能稳定推出一场场高水平大展的,也主要是经济发展良好、文化氛围浓厚的几座“头部城市”。

比如将于本月开幕的“全球最大规模埃及文物海外展” ,就是由实力雄厚的上海博物馆引进的。

将近800件文物中,95%都是首次来华展出。可以毫无悬念地预见:等到这场展览开幕之后,现场会有多火爆,会有多少人在图坦卡蒙、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及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的雕像前拼命拍照,用力“出片”。

“能去这场展览的现场拍照,至少说明两点:要么你本来就生活在这座经济发达、文化活动丰富的大城市里,要么就是你有钱有闲专程来看展,同时还能显出你有文化追求。”蒙小溪说,“这本身就凸显了一种资源优势,无形中表达了隐隐的优越感。”

即将于本月在上博展出的古埃及彩绘人形棺

而对博物馆来说,这些“出片”带来的关注与流量,无疑是效果极佳的宣传。

在成都博物馆陈列设计部主任黄彦怡的记忆中,自从2016年,位于天府广场西侧的成博新馆正式开放后,来馆参观的观众们就很热衷于边逛展边拍照了。

“这个和近几年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逐渐风靡,有很大关系。”她说,“博物馆也确实在配合这种需求,包括展陈方面的设计等等,从策划布展开始,就会考虑到观众们的拍照需求。”

她以上月开幕的“鲁迅的艺术世界”为例,博物馆特意在展厅外的文创区域,专门放置了配合观众“出片”的鲁迅形象人偶,让观众可以尽情与“鲁迅”合影留念。

正在一楼展出的另一场“寻踪美洲豹——墨西哥古代文明展”,不仅现场的灯光设置十分讲究,展墙色彩都是精心搭配过的。

成都博物馆“墨西哥古代文明展”现场的灯光设置

甚至,他们还会调整展厅内的灯光,提升观众拍照的出片效果。“我们会在重点展品前,根据大多数观众们驻足的位置,特意多给一点‘面光’。”黄彦怡说,“当然是在符合博物馆展陈标准的前提下,不能太亮,也不能有那种‘死亡顶光’。”

迄今为止,博物馆和观众们对“出片”这件事,保持着彼此都比较满意的“双向奔赴”状态。观众们在难得一见的文物前,拍到了满意的照片,博物馆的展览借此被更多人了解、讨论,实现更广泛的传播,获得更多的影响力。

成都博物馆“墨西哥古代文明展”现场的灯光设置

“而且现在的观众越来越厉害了,无论历史还是文化,都会给我们很多较专业的反馈,对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改进和提升,也有一定帮助。”黄彦怡说,“虽然这的确会给布展增加一些工作量,但我们也希望每一位来参观的观众都能得到开心的观展体验。”

2016年夏天,成都高校教师李杉第一次去巴厘岛度假。她对那次旅行记忆深刻。“我和闺蜜跟了一个团,其实也不算很便宜,但行程住宿安排得都特别差。”李杉说,“如果不是我俩最后在自由行时间段包车去看了下落日和海滩,感觉等于白来了。”

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对这次旅行印象深刻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生在她回来整理照片的时候。

巴厘岛著名的网红打卡点“天堂之门”(水面其实是镜面)

“我们住的酒店虽然很普通,但隔壁就是一家著名豪华度假酒店,我们从沙滩上可以直接溜达到人家的小凉亭那里,坐着拍拍照,回来看着就像是自己住了五星级酒店一样……拍成照片都相当不错!”李杉说。

在这些照片上,看不到她们觉得难吃的饭菜,看不到风景如画的酒店外泥泞难行的道路;艳阳下只见笑靥如花,看不到闷热的天气,也看不到疲惫的时刻。

“天堂之门”的门口没有水

这让李杉平生第一次意识到:“一次糟糕的行程,也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画面与体验并不成正比,毕竟画面是可以节选、裁切的。”

而在那时,社交媒体上的“出片潮”还远未掀起。

时隔8年,在小红书的滤镜照片与夸张标题如火如荼之际,李杉想起了她曾在苏珊·桑塔格的经典著作《论摄影》中看过的一句话——人们患上了摄影强迫症:把经验本身变成一种观看方式。

“在透过摄影影像大量了解世界上有些什么(艺术、灾难、大自然之美)之后,人们看到真实事物时常常感到失望、吃惊、不为所动。”苏珊·桑塔格在该书中还写了这样一句话:“因为摄影影像倾向于减去我们的亲身经历的感情,而它们引起的感情基本上又不是我们在真实生活中经历的。”

这大概也是无数网友表示自己反复“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他们被一张张美化过度的图片吸引去了现场,却看到了画面之外令人失望的平凡场景。

自媒体时代,所有人都在渴望得到更多关注。这首先是一种心态:作为群居动物,人类害怕孤独,渴望建立连接,获取支持。而对于那些可以靠流量获利的大小网红们来说,关注就意味着收入。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硅谷预言家”凯文·凯利早就说过:“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注意力聚集之处,金钱必随之而来。”

蒙小溪说,自己不久前被小红书上的一张“人生照片”彻底震惊了——“追求出片效果竟然已经到了这个登峰造极的程度。”

这张照片是某小红书用户在罗马为自己的闺蜜抓怕的——“闺蜜在圣彼得大教堂差点儿晕倒,排长队进来的,救护车(实为担架)抬着出去的,人生照片拍到了。”

这确实很难被复制:就算你有钱有闲去了罗马,参观了圣彼得大教堂,也不太可能为了拍张照片专门喊辆救护车,并且恰好有同样爱拍照的朋友为你留影。

普通网友的“人生照片”,大约可以类比为摄影师参加大赛并获奖的那种作品——时机难得,故事满满。这追求已经超越了个人美颜和社交需求,上升到留下一生中历史性瞬间的那种高度了。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邹欣的研究领域包括视觉文化与群体意见,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对于大量热衷拍照和出片的网友来说,他们的动机可以是多方面的。

网友们经常吐槽的一类“照骗”对比图

“社交需求和营造完美幻觉之间并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很多时候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经过社会比较之后,观看者的反应也因人而异,有些人会产生焦虑和嫉妒,而另一些人也可能受到激励。”

邹欣认为:“出片时代”可以被视为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推动下的“出片”文化,一方面显示出人们的审美标准在发生变化——高度美化的图像可能引导人们追求某种特定的美,而忽视了生活中多样化和自然的美;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的点赞、评论等互动机制,使得拍照和分享成为一种社交资本的获取方式。

换个角度拍摄,效果完全不同

“追求关注和被认可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这种需求驱使人们不断寻找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获取他人的肯定和赞赏。”邹欣说,“社交媒体平台的点赞、评论和分享机制强化了用户的参与度和成就感,使得这种行为具有持续性。”

邹欣认为,这一追求“出片”的群体心态,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持续存在。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亦或是平台更加重视真实性和个性化的内容,这种现象也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一定变化。“生活在‘出片时代’的我们,在用图像记录生活、分享美好瞬间的同时,也应该平衡拍照与真实体验之间的关系,避免让画面成为唯一的观看和体验方式。”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苏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