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Pro
就在刚刚,发改委印发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这个新文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
这可是一个大事情。
去年12月份的时候,发改委就吹过风,说要“5统一”“1破除”:
“5统一”是 :统一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联通的市场设施、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统一的商品服务市场、统一的市场监管;
“1破除”是:破除地方保护。
现在试行的建设指引正式公布,发改委强调了9条红线:如果触碰了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9条红线涉及到了多个方面,总结起来有三大类:
1、法律规范类,不要用法律等手段,干涉经营活动:
比如不得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就是“远洋捕捞”这种事,不允许了;
再比如不得未经公平审查或者违规制定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各项文件措施;不得设置与全国统一标准冲突的货车地方标准;
2、流通类,交通、人才、商品、企业,都要能够自由流通:
不得巧立名目来阻断区域交通;不得设置影响人才流动的政策性障碍;不得设置不合理条件,限制商品和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各地区不得妨碍经营主体依法平等准入、退出和迁移;
3、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对招商引资、政府采购都做出了各种限制:
不得突破国家规定的红线底线违规实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得为经营主体设置扶持政策、开展业务、享受补贴的强制前提条件,土地不得违规定向出让;不得在招投标和政府采购中做各种违规不合理的限制;
对于地方来讲,这9条“底线红线”,都是紧箍咒,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了。
9条红线指出的情况多吗?还是不少的。
市监总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共审查增量政策措施14.8万件,存量政策措施61.6万件,而其中,修订废止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就有1.76万件。
这1.76万份文件,都在保护地方的利益,这就影响到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设立。
不少地方为了保护本地的产业,真的会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的。
比如汽车,现在行业这么卷,不少地方都在争车企的生产基地,而投桃报李,地方也会给予各种优惠政策,连汽车的销售他们也会参与。
比如某车企在山西晋中有生产基地,当地为了推广该品牌汽车,直接就下通知了:
1000多辆出租车,强制更换成本地生产的XX电动汽车。
买外地的不行吗?不行,上户、资质、计价器等,都能卡一波。
不仅是出租车,当地《关于做好推广使用地产车工作的通知》一下,公交、环卫、公务用车,也需要“优先采购地产车”。
但尴尬的事很快就来了,全市1180辆电动出租车,只有4个充电站,更惨的是,车子本身续航就不行,搞的出租车司机们生意不好做,收入大幅下滑。
好在最终,这事儿被山西省纠正了,那些通知,也被废止了。
这样的事儿确实不少,不少地方也是真敢做。
大到城市使用什么品牌出租车,小到夜市喝什么啤酒,再小到一颗螺丝钉的标准,都能管一管。
比如,一些地方会设置自己的行业标准,像建筑行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标准,鉴于南北差异或者地区差异,是情有可原的,但有的地方会要求购买本地指定的建材,外地的建材质量好、价格便宜能用吗?
理论上也是可以的,但验收的时候可能会遇到麻烦,这意思建筑商能不懂吗?
再比如电商行业,快递包装的标准也是有差异的,有的限制材料,有的限制尺寸,有的限制层数,那么对全国发货的商家,要咋办呢?
未来都需要统一,毕竟红线已经画出来了。
当然,最大的红线问题,其实还在招商引资上。
以前地方上对招商引资的话语权还是很大的,过去20多年,地方都有招商办,竞争非常激烈,各个地方都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
后来干脆直接给钱,而且一点没有约束,有的地方就开始乱来了。
就说新能源汽车吧,威马、高合、雷丁、宝能等等一大堆,从几十个地方拿走上千亿,都嚯嚯完了,像江苏如皋,连环踩雷,陆地方舟、康迪、青年汽车,最后被人用ppt造车骗走了56亿。
最关键的是,这些钱很多也都是借的,现在化债工作量大,就跟这些地方无节制的招商引资有关系。
还有一阵子,地方招商,流行“先上车后补票”,就是地方确认招商引资,手续不全也没事儿,可以先干着,其他的可以事后补。
结果呢?一地鸡毛。
举几个例子。
在湖南,某县招商一个鞋业公司,地方上给地并搞定招拍挂,鞋厂就开始盖了,各种证件还不全,2.29万㎡的建筑就先起来了,结果,5年多过去了,鞋厂的土地还在别人名下,花钱盖厂,成了违建。
在吉林,某开发区招商某热力公司在当地建商砼混凝土搅拌站,开发区会帮忙搞定环评、政策、资金,热力公司开干,结果,后来环评过不了,也没有新地方可以做,公司7年白干了。
在河南,某区招商2亿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地方各种承诺下来,条件也非常优厚,但是10年过去了,因为园区电力不足,根本没法生产。
花了2亿,建了个烂尾厂区,电力公司花2000多万,建了一个半拉子工程。
这些事儿,后来是咋办的呢?有的靠打官司挽回了损失,有的还一直在烂尾着。
现在红线划定,之后这种事情,就是追责问责了,以后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也会少很多,这是说了已经有段日子了,现在终于落地了,接下来,就看执行的力度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