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菲科技三年两次更名,市值蒸发462亿,改名也挽不回损失

欧菲科技三年两次更名,市值蒸发462亿,改名也挽不回损失
2019年01月16日 08:51 AI财经

本文由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近日,欧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一则公告称拟将公司中文名称变更为“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变更为“OFILM Group Co., Ltd.”,公司证券简称相应变更为“欧菲光”。

该公司主营产品主要为触摸屏、影像模组、指纹识别模组等,并积极布局智能汽车领域。“欧菲光”实际上正是这家公司2010年8月初在深交所上市时曾经使用过的证券简称。

2017年10月,“欧菲光”就曾发布公告,拟将公司中文名称变更为“欧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变更为“O-film Tech Co., Ltd.”,公司证券简称相应变更为“欧菲科技”。当年12月1日,证券简称完成变更。

三年改两次名,股价一路跌

对于彼时改名的原因,欧菲科技给出三条理由,包括:公司已逐步实现全球化业务和战略布局,同时公司已全面布局消费电子+智能汽车“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并且业务不再局限在光学领域。公司认为欧菲光的名称已不能全面反映和体现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和战略布局,基于公司最新业务管理要求和未来战略规划,决定更名。

有意思的是,随着欧菲科技的更名,其公司股价却历经波折。自2017年10月第一次更名公告发布,欧菲科技在当年11月14日达到最高点(26.04元/股),此后便开始一路下跌,截止1月14日收盘,欧菲科技股价报收9.01元/股,相比之下下跌65%,市值蒸发逾462亿元。

对于此次“恢复”原名,欧菲科技也给出了两点理由:一是由于光学业务占比持续提升,二是公司实现全球化布局及集团化管理运作。为让投资者对公司有更为清晰和准确的认识,更好地向市场传递公司的价值,决定再次更名。

欧菲科技还称,本次拟变更公司名称及证券简称,与公司目前业务实际和未来业务发展战略相匹配,符合公司实际情况,公司无利用变更公司名称及证券简称影响公司股价、误导投资者的目的,符合《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符合公司的根本利益,不存在损害本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虽然名字改回去了,但跌掉的股价和市值,还可以回去吗?

上市公司频改名,业务变更还是炒作?

上市公司的“改名”不单单是涉及公司业务变更,资产重组,而是被当成了公司市值管理的工具,或者跟热点,追风口的手段。

据了解,公司改名的成本很低,包括公司名称变更核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开户银行信息等信息变更,费用在500元以内。此外还可以多花钱找专门的咨询服务公司代为办理,费用在两千元左右。

因为跟风而频繁改动公司名称,甚至为迎合热点偏离原有的功能和业务,实际上并非良策,一旦操作不当还可能给公司招来祸患。

当年的匹凸匹公司就是如此。当时P2P大行其道,为了蹭上这一热点,2015年4月该公司实控人鲜言将名称由“上海多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改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改为“匹凸匹”,被市场称为“史上最强的P2P翻译”。

改头换面的匹凸匹果然吸引了股市大量关注的目光,股价一飞冲天,连续10个交易日涨停,股价从10.96元飙升至25.51元。只可惜好景不长,违规操作终究引来证监会的行政处罚。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未经公司董事会同意私自改名,更改后的名称和主营业务无关误导投资者,并且没有及时披露。匹凸匹公司于2017年2月22日分别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份处罚告知书。鲜言等公司董事终身不得从事证券业务或者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

被处罚之后的匹凸匹,股价一路大跌,成为了*ST匹凸。2017年8月17日,匹凸匹股东大会又一次决定更名为“上海岩石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简称变更为“岩石股份”,股票代码600696保持不变。

此前,在其8月1日发布的一份关于公司更名的风险提示公告中表示,公司现有经营业务正在逐步恢复中,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目前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并提到本次更名是为纠正以前不当更名的错误行为,不会导致公司主业发生重大变化。

据了解,该公司上市至今,其更换的股票简称已经多达11个,包括福建豪盛->ST豪盛->福建豪盛->利嘉股份->G利嘉->G多伦->多伦股份->匹凸匹->*ST匹凸->ST匹凸->ST岩石。

实际上,频繁改名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很常见的事。比如曾经搞餐饮的“湘鄂情”改为“中科云网”,“百圆裤业”改名为“跨境通”,“海隆软件”改名“二三四五”,“正和股份”改名“洲际油气”等。总的来看,这其中大部分是因为重大资产重组、控股股东更换、核心业务变化,或者ST戴帽摘帽等原因,但也不乏一些像匹凸匹一样蹭热门概念,试图追逐风口的。

值得提醒的是,2017年7月31日,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企业名称禁限用规则》和《企业名称相同相近比对规则》,对企业为追求眼球效应而在注册名称上标新立异的做法进行了严格规范。想要靠名字吸引股民的路子,不再能够走得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