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以上退薪!基金经理到底值多少钱?

300万以上退薪!基金经理到底值多少钱?
2024年06月11日 09:58 理财老娘舅

谣言是需要土壤的。

比如我造谣说国足0-10印度没准有人信,说10-0巴西打死都没人信。

相对于辟谣,正视谣言产生的原因,恐怕更加重要。

1

基金经理限薪令的传言已经传了好几年了。

从限薪千万,到750万、500万,再到120万,跟反向拍卖一样,传说中的限薪是越限越低。

但就是从来没被证实过。

显然,这些传言的背后,反映了基民希望基金经理卖房子还债的良好愿望。

本来嘛,我以为类似传言的极限,就是基金经理的工资要与清洁工看齐,不得高于所在地最低工资。

万万没想到,我低估了大家对基金经理的恨意。

最新版本里,大家已经在期待基金经理“吐赃”了。

都是大善人哪。

但派克斯研究院作为基金行业的深度观察者,我们必须要对基民说真话。

这个传言,大概率是假的。

这里的大概率,超过99%。

为什么我们这么有把握呢?

因为这个事,从根子上就逻辑不通。

不仅逻辑不通,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的金融行业,都是地动山摇。

要知道,绝大部分基金经理并没有犯罪。

没有犯罪而要求退回合法收入,这不是“吐赃”,这是抢劫。

比方说,中植系的部分销售被要求吐出提成,那是因为他们明知售卖资产是庞氏骗局,依旧收割用户。

他们的行为,已经涉及到违法犯罪。这才有要求吐赃的行为。

又比如许家印和恒大,财务造假,当然该罚。股票跌到停牌,那就该赔偿投资者的损失。

但像茅台、宁德时代,这种不涉及财务造假的自然下跌,投资者就只能自认倒霉,没有让公司赔偿的道理。

那放到基金经理领域,也是一样。

你让涉及到违法犯罪的蔡嵩松吐赃那是天经地义,但你让合法合规的张坤鲍无可跟着倒霉,没这个道理。

我们一直在说,金融的本质,是基于信用的资源分配。

而信用的底层,是契约精神。

你可以说基金经理不应该旱涝保收,你可以说经理的收入应该与业绩而不是规模挂钩。

这都没错。

但这都只能指导未来的规则改革,而不能粗暴地去践踏过去的规则,没收之前的合法收入。

如果今天可以随便没收基金经理的合法收入,明天就可以说保险停止全行业兜底,后天就可以对着你的存款下手。

没有契约精神,那就别玩什么金融了,不如趁早上梁山搞大称分金银来得痛快。

当然,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大家心心念念的基金经理喝西北风的美好愿望,并不是没有可能实现。

2

基金经理,本质上还是打工人。

一个打工人的价格,是由他的价值决定的。

请注意,这里的价值,指的是他给老板、给资本带来的价值,而不是给用户、给社会带来的价值。

那么以目前基金公司的收入结构来看,基金经理的收入,就看他能卖出多少基金。

从这个角度上看,当初明星经理的千万级的收入,是合理的。

你别管他们亏了多少钱,人家真能卖规模。

就像在14-17年,娱乐圈流量明星的天价片酬、什么一爽208万,是合理的。

你别管杨幂吴亦凡们演技怎么样,人家真能扛剧。

资本,只在乎迅速增值。至于什么行业发展、社会价值,跟资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搞烂一个行业,换一个就是了。

搞烂一个国家,换一个就是了。

但现在,不论是基金圈还是媒体圈,由大量资本涌入带来的虚假繁荣已经退潮。

明星经理对于基民的号召力,已经大不如前。

比如万家黄海,作为2022年的冠军基金经理,他这两年的收益非常好:

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混合A 年度涨幅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

但他的基金总规模,只有区区65亿。

比如鲍无可,这应该已经是这两年最火的基金经理,没有之一了。

名下所有产品全红:

鲍无可名下基金收益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

王牌基金收益也很好:

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 年度涨幅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

可他的基金规模,也就只有211亿。

作为对比,在2020、2021年,张坤葛兰的基金规模,那都是破千亿的。

顶流经理的带货能力,天差地别。

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基金经理整体的业绩太差。

过去两年,偏股基金指数持续跑输沪深300,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K线:偏股混合基金指数

紫线:沪深300

在市场下行的时候,我们可以理解基金亏钱。

但当主动基金的超额收益为负时,那么行业的整体表现就是无法甩锅的不合格。

覆巢之下无完卵,优秀经理的口碑,也难免随之泥沙俱下。

另一方面,随着像派克斯研究院这样的良心媒体不断发声,基民的投资能力也在不断成长。

比如投资时要做到风格分散,比如规模是业绩的敌人,比如如何判断一个基金经理的能力。

基民越来越聪明,那对明星经理的盲从度就会不断下降。

而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如果你没办法帮我上规模,我当然就不会给你远超常人的薪水。

所以,即使没有限薪规则,按照现在的行业趋势,基金经理的收入一定也会大幅下降。

而这样的结果,其实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输家。

3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基金经理,是要赚钱的。

如果不给他们赚钱,如果他们在别的地方能赚得更多,他们就会转行。

这样的结果,就是有本事的经理全去发私募服侍有钱人,没本事的混子,就留在公募基金行业陪老百姓玩。

那主动基金的超额收益,就只会越来越差。

你可以说,那我就不买主动基金了,只买指数,只要贝塔收益,行不行?

当然行,但你也得明白,公募基金行业下滑,导致你放弃了追求超额收益的可能,本质上还是你的利益受损了。

大家也可以在我们的小程序里,看看过去几年市场贝塔收益大约是个什么水平:

当然,我们也不赞成基金经理旱涝保收的现状,更不认同以规模为第一KPI的收入模式。

相对于限薪,我们认为改变基金的收费模式,可能更加重要。

现在基金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基金公司和基民的利益不匹配。

基金经理作为打工人,他们只能站在基金公司的那一边。

而基金公司的收入全部来源于申赎费用与管理费。这个收入模式注定了基金公司一定会把规模当作第一追求。

于是,能上规模的基金经理多赚钱,上不了规模的基金经理少赚钱。

造神啦、饭圈啦、频繁路演啦、高位不限购啦,种种乱象,均由此而来。

反过来,如果能把基金公司的收入模式与业绩挂钩,那基金公司就必然以业绩为第一追求。

那么,业绩好的经理多赚钱,业绩差的经理被淘汰。

基金公司与基民的利益一致,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行业才会有健康的发展。

这件事,不论是基民、基金经理还是基金公司,都是做不到的。只有监管层以自上而下的力量去改革,行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而让监管层听到我们的声音,就是每一个基金从业者、每一个基金自媒体、每一个基民,需要努力做到的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