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严选,还是有一套

央视严选,还是有一套
2024年01月03日 21:48 十点电影

最近,我迷上了一档神奇的宝藏综艺。

这档节目,堪称主持人界的王牌输出库。

许多优秀的主持人在参加后,一战成名,被大家认识。

它就是央视的——

1988年,第一届开播,你可以没看过,但一定熟知这些“名嘴”——他们年轻的时候,都以选手身份,上过节目。

比如双商爆棚,全网唯一“凡尔赛”而不招人烦的撒贝宁。“北大还可以”,从他嘴里说出来,还怪讨人喜欢的。

又比如,给80后、90后无限童年快乐的鞠萍,“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是放学回家的期待与温馨。

央视《主持人大赛》真好看,就是难等。

2019年第七届结束后,我一直抓心挠肝的,今年10月终于等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主持人大赛》开播。

首先要夸一句赛制很友好,出题、主持、打分,一气呵成,一个半小时看得特别爽。

看到现在,感受很奇妙。

“央视严选”,还是有一套。

没熟脸,但很青春 

虽然央视《主持人大赛》是档年龄比我还大的老节目,但我追到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好青春啊!

刚看前三期的时候,我一度努力地辨认每位选手的面庞。最后发现……怎么没有一个熟脸啊?!

然后一拍脑袋,那可不,这些都是青春靓丽的年轻人啊。

最让我意外的,是有不少在校生。

在这个年纪,你我还是眼神清澈而愚蠢的大学生,人家就敢站上台聊诗词、聊历史、主持晚会了。

23岁的大学生贺熠坤,令我最意外的地方在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视野。

3分钟自我展示中,他用两条铁轨、一双筷子和一个在华的外国年轻人等小故事,讲述中非友谊。由微见著,小角度中藏着深见解、大格局。

在经典实战考核《央young之夏》里,和更有主持经验的何卿同台也不怯。即兴说唱,会玩梗,搞笑拉满。

我觉得像这样的年轻主持人,能抓题、撑住场子,传递贴切的氛围,已经是很好的表现。

其实从第六期起,大赛就开启了“实战”模式,难度加倍。

选手要提前抽取经典节目,具体的题是现场给的。

这些经典节目,好在耳熟能详,但大家看多了,也基本形成了思维定势。

正因此,说好难,说出新意更难。

但我觉得这些年轻人的表现,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比如“95后”严尚嘉,曾经是热门网络节目的主持人,有个绰号叫“西瓜妹”。

虽然是中戏播音主持科班出身,起点也高,做主持小有名气后,转行当演员,兜兜转转又以主持人的身份回到了舞台。

她抽到的题是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将“‘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与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结合,进行介绍。

又是《楚辞》,又是天文学,我都忍不住紧张得手心出汗。

哪怕紧张,她也将这个题破解得很好。

“中国的浪漫就在于将问题变成答案。”

“古人一生在向宇宙发问,而后人用一生在书写答案。”

这两个金句,将浪漫拔到一个新的高度。

接下来的设计,我直接泪崩。她抓住了《典籍里的中国》跨时空对话先贤的创新形式,对着屈原作揖:

“晚辈严尚嘉,今天前来是想告诉您,橘子不会那么苦了,因为我们后世的每一个人,都在《楚辞》中感悟人生,心中无比地甜。”

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平实动人中,是精神与风骨的传递。

最近的几期,实在太好看,选手可圈可点的表现有很多。

比如第六期里主持《经典咏流传》的刘心悦,温婉不失甜美,大气中不失灵气。   

短短的三分钟时间里,她用“少年感”巧妙破题,从“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李白,讲到“一览众山小”的杜甫。

把两段题面信息串联得恰到好处,给人感觉一如既往地稳。

在第三赛段刘心悦和95后古籍修复师的对话片段中,好多网友瞬间共情。

古籍修复师:“工作带给我很多幸福感。”

刘心悦:“我也是。”

原来简单的情感表达,也能如此铿锵有力。主持人对自己事业的喜爱,更是难得可贵的。

再如我个人很喜欢的龚韵熹,优酷的网络节目主持人,27岁,但已经很有“姐姐”的气场。

在第七期里主持《网络春晚》,气氛很好,和撒贝宁的互动不要太可爱。

苌道勤,我心中的一匹黑马。23岁研究生在读,擅长的领域是体育解说。

但是反转就是这么突然!他在第七期抽到的题居然是《感动中国》。

苌道勤讲得稳重而不失温度,把“普通人做不普通的事,书写大写的人字”,娓娓道来。

石家庄广播电视台的杨旭,康辉评价他“质朴的气质,自然的流露”,网友称他“既像康辉又像任鲁豫”。

他是所有60强选手里,第一阶段的90秒即兴考核最让我惊喜的,客串元宵虚拟灯会主持人,不仅场景构建能力强,语言也很流畅有亲和力。

在实战题《开门大吉》中,他也将“葡萄仙子”和“神笔马良”两位回到乡村、建设乡村的年轻人,讲得动人。

在最新的“走出去”实战考核中,杨旭介绍了宫灯制作技艺,稳重又自信,再沉淀几年应该能撑得起大场面。

《2023主持人大赛》的选手,不仅年轻,各自的背景、擅长的领域不同。

有大学生、博士,有地方电视台主持人,有网络节目主持人。

面对即兴主持的难题,他们快速应变,灵活作答。

给年轻人历练的机会,其实是好事。我一直觉得,主持人要拼的不是天赋或者情商,而是阅历和智慧,需要时间去沉淀。

好的主持人,是靠各种临场挑战磨出来的,不是靠背台词训出来的。

我很看好的一位“全才”选手张慧鑫,就验证了这个道理。

30岁的他,有8年主持经验,是江苏卫视《正午江苏》《法制在线》《新闻眼》等王牌新闻节目的主持人。

端正、稳重只是他的优势之一。像《游遍江苏》这样的文化旅游栏目,他也讲得很不错。

更加buff的是,张慧鑫2021年还跑去北大读了个研。

作为“非遗文化”南京白局说唱的学生,他直接上了一段结合现代rap的说唱,成就了一段不一样的3分钟自我展示。

在第二赛段中,张慧鑫又拿了第一。抽到的题目是《CMG中国电视剧年度盛典》,任务很多,既要串联经典电视剧,又要致谢幕后工作人员。

张慧鑫娓娓道来,过渡得自然,把人一下子拽进庆典的氛围中。

这种能力,绝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沉淀下来的。

主持人,越来越难当了

除了青春的新人,《2023主持人大赛》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赛制的改变。

在往届,都会区分新闻赛道和文艺赛道。前者重在敏锐求真,后者重在文化素养。

但在这届大赛里,这条“量体裁衣”的规则被打破。

这也意味着,背景不同的选手,不得不跳出舒适圈去挑战。

比如藏族小伙丹臻群佩,27岁,还在清华读博后,擅长的领域是历史文化栏目,却在赛场上反差不断,从他的讲述中可以感受到两个字“真诚”。

不得不提一句,他居然还是《君主论》藏文版的翻译,真的厉害。

第八期,他抽到的是《星光大道》百姓舞台,原本台风很正的丹臻群佩,清唱《江水向东流》《缘分》,想方设法活跃气氛。

虽然得分不敌同组自带亲和力的刘源,但我觉得他已经在努力突破自己了。

在最后一轮即兴考核,他抽到的题还是轻松的《你好生活》,预设的背景是大赛选手一起去户外进行才艺大比拼。

丹臻把地点放在了家乡西藏,语言诙谐幽默了许多。

奖品成了一头牦牛,还特意cue到撒贝宁:请著名主持人小撒老师,在五千多米的藏北高原,进行20次空翻,30次仰卧起坐。

小撒:???

最终,丹臻在五位选手中得分最高,进入下一轮比赛。   

我也看到有人认为,他的表现和97.14的高分有些“不符”。但我想,评价标准,不应该只有华丽的台词,更有表演与栏目的贴合,有现场氛围的塑造传递。

突破,就是个重要考量。

大赛还有另一位备受关注的选手,冯琳。

在我看来,光环多,起点高,又是“均衡型”选手,观众的期待也会相应变高。

在前几期的自我展示环节《“琳”听国潮》,这个海盐姑娘用海盐腔开场,搬出了家乡的名人“三毛”。

她引用“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的名言,“大树是由苗苗长大的”,结合自己的理想,用话筒做枝干,声音做枝叶,好好长大。

我觉得她的优势,就在于“年轻的表达”。

用评委康辉的话来说,将青春活力和历史感的题材很好地融合。

我想,“新”,就是这届大赛的主题。

新面孔,新赛制,新考题。

我觉得央视和选手们都挺敢的。

一个敢给年轻人机会,一个敢迎难而上。有沉稳的台风,也有年轻的表达。

有一位老将,我觉得也值得说一说。

浙江广电集团的主持人付琰,参加过《2019主持人大赛》。和四年前相比,他的进步还是很明显的,尽管即兴还是相对薄弱。

在第七期节目,他抽到一个很新的题——《网络春晚》。

他引入了人工智能主持人的概念,台词网感也很足,可惜时间分配失误,大量篇幅介绍央视boys的说唱,对另一组嘉宾——清华大学校友团,只能仓促带过。

作为一个有14年丰富主持经验的“老将”,付琰他并没有停驻在自己的舒适区,逼着自己突破。   

在这一轮惜败语言年轻化、较有网感的龚韵熹后,付琰进入车轮赛。

他用自己擅长的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情感饱满的表达,成功进入下一赛段。

就像他说的那样,在这场关于勇气的比赛中,舞台上皆是奋斗中的队友,真正的对手是自己。

其实整个大赛的改变,和当下的环境变化也有关联。

观众的注意力早被爽感十足的短视频占据,抵触套话、空话;另一边,人工智能、直播、虚拟现实,技术花样也越来越多。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主持人?

央视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叫“融媒体”,意思就是把各种平台打通、技术整合,去应对新变化。这其实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的主持人,既要做到通俗易懂“讲人话”,要博学多才爆金句,还要懂技术、会整活。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我觉得《2023主持人大赛》中,其实是个很好的开端。

既有《经典咏流传》《戏曲春晚》等老牌节目,还有《短视频大会》《网络春晚》《央young之夏》这样的新赛题,选手们也在尝试“新”的主持方式。

比如孙庆坤,把《中秋晚会》变成了央视频的直播现场,加入许多互动场景。

再比如孔皓,在介绍中国动画百年历程时,想到用扩展现实(XR),和虚拟的猴哥、黑猫警长等经典形象互动。

张靓婧在《春节戏曲春晚》中,加入了“云叫好”和“云点戏”的创意形式。 

我挺期待,选手们接下来的表现。哪怕带着再多滤镜,过去的光辉只属于过去。与其缅怀过去,不如对未来多点期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