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剁手”的样子,像极了买基金!

你“剁手”的样子,像极了买基金!
2019年11月18日 21:00 中欧基金

不少网友戏称:这次终于没拖后腿。。。

讲真!你疯狂买买买的样子,真的像极了买基金。

虽然每年“双11”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别需要的东西,但小伙伴们还是会把购物车塞得满满的。

大家是不是都有过类似的想法——明明知道双11是商家促销的噱头,但是还是相信自己会比较理性、买到真正物超所值的东西?

这种心理现象,心理学称之为“过度自信”,即人们总是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会使人倾向于高估自己预测的准确性。

许多基民十分相信自己的金融知识和“专业”判断,“自信”地认为自己看懂了市场走向:哪个板块会涨,哪个主题机会正在衰退。其结果就是频繁交易:当军工板块行情来了,买一点军工主题基金,白酒行情来了,又买一点白酒主题基金。

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一看原地杵”,是不是像极了“双11”往购物车塞东西的你?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原本没打算买东西,但是双11到来的那一天,却控制不住“买买买”。

有小伙伴说,这是因为双11那天大家都在买,自己不买好像挺“奇怪”的。这种心理现象不难理解,叫“从众心理”,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近年来“网红”奶茶、“网红”蛋糕等就是从众心理的典型表现。

投射到投资上,投资者们也很容易“从众”。。。当牛市来临时,在持续不断扩散的赚钱效应下,基民容易形成趋同的从众心理,纷纷买入风险偏高的基金,而无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越积越多的市场风险;而在熊市中,恐慌心理产生连锁反应,基民又纷纷赎回,无视此时市场风险已大大降低。跟着大多数人一起行动,能缓解个人的抉择压力,即使这个选择不一定是最佳。

这就造成了完美的“高买低卖”、投资盈利体验不佳的结果。

“双11”点开某宝、某东,很少有人能抵得过满屏“400减300”、“1折起”等宣传的诱惑,看起来便宜了不少,想无动于衷实在“太难了”。

这个现象背后的心理效应称为“锚定效应”,商家在双11这天提供的标价会像“锚”一样影响人们对商品估值,而这种“标价”与“折后价”之间的差异,会带来“很便宜”、“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暗示,进而促成交易。

在投资中,“锚”也无处不在。比如部分基民在挑选基金,会受净值之“锚”的影响。相同主题的两只基金,一只净值3.5元,另一只0.9元,不少基民会选择0.9元的那只,因为“感觉”更便宜。实际上,基金未来的收益表现与当前净值并没有关系,关键还是看基金本身的投资能力如何!净值0.9元的基金,很可能投资能力一般;而净值3.5元的基金,很可能投资能力十色出色,因而净值较高。

今年双11,你是不是又为凑够“满400减50”多买了不少暂时用不到的东西?

本来购物车塞好了300元左右的东西,但想想“满400减50”的购物津贴不用,就好比损失了50元,于是又多买一些本来用不到的东西。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凑单满减”背后的心理效应是“损失厌恶”,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更加令人难以忍受。

在投资中,“损失厌恶”常常影响人们的抉择。比如一只基金盈利20%,另一只基金亏损20%,基民往往会选择赎回盈利的那只,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这是因为如果赎回亏损的基金,账面亏损将变成事实亏损,这让人更加难以忍受。事实上,盈利的基金很可能基本面更好,投资能力更强,更加值得继续持有。

其实,有以上心理再正常不多,我们都是普罗大众。

不过,投资本身是一件反人性的事。以上过度自信、从众等等心理,很容易导致我们选了一堆没用或者业绩很糟糕的基金,从而盈利体验差。小欧此前整理过相应数据可以进一步论证,详情可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