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当下的力量》,为你焦虑的生活补满能量

读懂《当下的力量》,为你焦虑的生活补满能量
2024年06月23日 22:19 洞见

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过得不快乐?

有工作的时候,因为害怕失去工作,跟同事、上司相处的压力而焦虑;

没工作的时候,又会担心自己没有收入,为未来发展不好而苦恼。

没谈恋爱、没结婚的时候,常常担忧自己会孤独终老;

结了婚以后,又为操心一家人的琐事而烦躁……

无休无止的焦虑和痛苦,已经成为大多数人逃不过的精神苦役。

但心灵导师埃克哈特·托利说:人的不幸和恐惧,其实都是大脑制造出来的。

是你的大脑在思考你的过去,担忧你的未来,将你困在原地无法动弹。

换句话说,一个人之所以痛苦,是没有能活在当下。

而在《当下的力量》中,托利依据自身经历和深入研究,总结了进入当下的秘诀。

这本书被读者奉为旷世之作,20年蝉联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曾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500多万册。

读过《当下的力量》,你会领悟焦虑和痛苦的根源,获得内在的智慧与真正的喜悦。

1

痛苦的本质,源于没有活在当下

在书里,作者提到一个概念叫“痛苦之身”。

你所体会的每一次情绪痛苦,都会在你体内残存一部分,并与你过去所遭受的痛苦合并。

这种积累起来的痛苦是一个消极的能量场,占据着你的身体和大脑。

此时,你的身心都被痛苦所包裹,沉浸于过往的伤痛,或陷入对未来的恐惧。

在痛苦之身的控制下,人就会活成大脑的奴隶,被思维投射出的苦难所困,却又无法逃离。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贾森的商人,接连遭遇了一系列麻烦事:

他的公司被控告违反了相关商业法律,妻子患病住进了医院,而他唯一的儿子也随部队奔赴战场,随时都有可能丧命。

那段时间,他满脑子都在想“公司是不是要倒闭了”“万一妻子治不好怎么办”“当初真应该阻止儿子参军”……

焦虑不安的他,每天吃不下也睡不着,很快就开始大量脱发,视力也急剧下降。

短短十几天过去,他仿佛突然老了10岁,整个人变得无比沧桑。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他震惊不已,决定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他将烦恼一条一条地写在纸上,并重新审视它们:

战争虽然正在进行,可是儿子目前安然无恙,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妻子及时接受了治疗,病情没有恶化的迹象,康复的概率也在一半以上。

公司遭受起诉的理由并不充分,经过律师的辩护,已消除被取缔的危险,顶多罚一点款。

其实,一切都没有那么糟糕,是他的思维,下意识地将最坏的可能当成了现实。

他说:“我跟自己的大脑打了一仗,把自己的影子视作可怕的敌人,甚至差点被打败。”

他不再忧心忡忡,而是从容应对官司、陪妻子治病,定期和儿子联系,没过多久,生活就恢复了正常。

大多数人的痛苦,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而是过度思虑制造的幻觉。

有时候为已经发生的事情纠结,责怪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为什么不能考虑得更全面;

有时候又会为尚未到来的事情担忧,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或者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

书中指出: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时间和大脑来生活,但是,当它们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时,痛苦和悲哀就产生了。

也就是说,不是生活折磨了你,而是你的思维不肯放过自己。

思维如同一条狂奔的河,一次次带你逃避现实,游离于过去和未来的假象。

一旦沉溺其中,忘记当下,你便会在浮沉间不断消耗能量,直至精疲力竭,被急流彻底淹没。

2

生活变好,从过好每个当下开始

书中,作者谈到自己的经历。

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他,本该前程似锦,却长期生活在焦虑不安的状态中。

他不是担心发生不好的事情,就是质疑自己不够优秀,深深厌恶围绕在自己周遭的一切。

这些想法使他心情低落,状态消沉,精神一天天地萎靡下去。

过完29岁生日后,他终于无法再忍受自己,产生了强烈的自杀冲动。

可距离死亡一步之遥时,他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脑子里的负面想法,一定是真实的吗?

冒出这个念头的同时,他的大脑变得一片空白,随后沉沉地进入睡梦中。

停止无穷无尽的思考后,他多年来难得睡了一次好觉。

从那以后,他的注意力从内在的思维,逐渐转向了外界的事物。

起初,他仔细观察自己居住的房子,以及家里的每一件物品。

紧接着,他走出家门,一边散步,一边打量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

他还常常坐在公园长凳上,脑子里什么也不想,只是静静看着行人、鸟儿和花草树木。

当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个具体的当下后,他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他将这种感觉,称为“临在”

即有意识地安于当下,而不是让思维飘向其他不相关的事物。

专注于此刻,把握住今天,只要你不浪费每一寸时光,命运自然也不会辜负你。

想起作家蔡澜的故事。

步入晚年时,他发现从事几十年的影视行业,并非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

他为此感到悔恨不已,一度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直到某一天,他顿悟人生苦短,快乐过也是一天,忧愁过也是一天。

于是,他不再被千愁万绪所困,试着只在意当下的时刻。

吃饭的时候,就静下心来品尝美食;睡觉之前,脑子里不再胡思乱想。

无事可做时,他也赏赏花草,看看风景,或找本书来读一读。

渐渐地,他不仅烦恼全消,还成为美食作家,开设个人品牌,日子越过越开心。

《当下的力量》中说: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发生在过去,也没有任何事情会发生在未来,所有的事情只发生在当下。

生活中,有太多人习惯用过去的失误惩罚自己,为缥缈的未来劳心伤神,将遭遇的不幸无限放大……

可事实上,你永远回不到过去,也预测不了未来,唯有当下时刻是你能拥有的一切。

所以,人最好的活法,就是要做什么就只做什么,活在今天就只享受今天。

认真吃饭,踏实睡觉,专心做事,沉浸式地跟这个世界融为一体。

专注当下的真实,顺其自然地生活,从思维里诞生的苦痛便会不攻自破。

3

活出当下的力量,才能提升生命的能量

作者摆脱抑郁状态后,有两年的时间没有工作,也鲜少与人交际。

可他的内心,始终没有焦虑不安,反倒时刻充盈着满足与喜悦。

这正是他在书中所提到的一种境界——“未显化状态”

当你将内在身体作为清晰的单一能量场时,你会感受到包容一切的临在感。

此时,你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忘记大脑的思绪,从享受当下的宁静中获得能量。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入未显化状态,活出当下的力量,提升内在的能量呢?

书中,作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1. 观察内在,走出思维认同。

作者认为:时常感到痛苦的人,其实是从痛苦中创造了一个不幸的自我,并且认定这个幻觉就是自己。

《十分钟冥想》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安迪因目睹朋友遭遇车祸的全程,陷入了严重的抑郁之中。

不断在脑海中闪现的车祸情景,令他终日痛苦不堪。

他自责没有救下朋友,也害怕再度经历同样的意外。

直到接触冥想后,他悟出:人的许多痛苦,不是来自现实的经历,而是由大脑营造出来的。

他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冥想训练大脑,屏蔽大脑中吵闹的杂音和对过去的回想。

当他不再认同脑海中的负面思维后,很快就治愈了内心的伤痛。

人所感受到的精神痛苦,往往是大脑传达出来的。

如果以旁观者的身份,重新审视所谓的苦难,你会发现一切都是思维的骗局。

从现在起,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情绪的来源,避免被思维牵着鼻子走。

一旦你不再完全认同大脑中的声音,就能从负面思绪中彻底解放出来。

2. 放下执念,摆脱心理时间。

在书中,作者将时间分为“钟表时间”和“心理时间”。

钟表时间,就是在你生活的实际事务上利用时间,解决完事务后又会回到当下的状态。

心理时间,则是认同过去,并且持续地、强迫性地投射到未来的一种状态。

如果始终关注着“心理时间”,不管当下的时间怎么流逝,你要么依然活在过去,要么盲目幻想未来。

可过去和未来,都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当下所组成。

你只有把眼前的一分一秒过好了,过去才不留遗憾,未来也才更加顺遂。

樊登谈过自己的一个习惯:他每天早上洗漱时,都会端详镜子旁边贴着的“此刻”二字。

一来反思昨天,有没有心无旁骛地工作;二来警告自己,今天不要胡思乱想。

一个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沉浸在执念与幻想里,过着不现实的生活。

把目光集中于当下,将自己扎根于日常,生命才能从你最真实的感受中汲取力量。

当你的心思和行动都落在“此刻”,所有的焦虑、担心、迷茫都会一扫而空。

3. 利用感官,快速集中注意力。

豆瓣网友@小氯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当大脑乱糟糟时,她会做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伸开手。

然后,闭上眼睛,挥一挥这只展开的手,感受风在指缝间的流动。

当注意力集中在感官上,人的心便自然而然地静下来了。

《当下的力量》中,作者也提到了类似的方法:

越是感到焦虑不安时,越要充分利用你的感官。

比如站在原处,环顾四周,观察一些光线、形状、颜色等。

触摸一些东西,餐桌、椅子、喝水的杯子等,一一确认它们的存在。

观察自己呼吸的节奏,感受空气的流入流出,以及涌动在自己体内的生命能量。

允许任何事情的发生,接受万物的本真面目,深深地进入当下。

如此,你就能摆脱时间和意象的错乱,将能量集中在真正要紧的事情上。

4. 臣服当下,消解负面情绪。

书中有句话说:“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

所谓的臣服,并非屈服于环境,而是与之坦然共处。

作家毕淑敏17岁时,被安排到阿里高原部队任医务人员。

茫茫冰川雪地、艰苦的生活环境,令年轻的她陷入了莫大的恐慌与焦虑中。

但她冷静下来一琢磨:既然事实已无法改变,不如从容度过每一天。

她没有胡思乱想,怨天尤人,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读书、了解周边环境。

不知不觉间,她熬过十一年,在医学上取得了突破,还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了大量写作灵感。

人的痛苦,往往源于对糟糕现状的逃避,和对自身无力的抗拒。

这种根植于内在的痛苦,如同野兽般凶猛,你仅凭横冲直撞毫无胜算。

先臣服于痛苦,方能有机会找到破绽,进而真正驯服它。

在这本书的结尾,作者提到:没有人会选择失常、痛苦、冲突,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你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消除过去,没有足够的光亮来驱散黑暗。

而建立内在力量的最佳途径,就是停止回忆过去,放弃设想未来,仅仅专注于当下。

很赞同王阳明的一句话:过去事,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我们这一生,经历的痛苦、承受的煎熬,大多数都是自找的;

害怕的挫折、忧虑的困难,也往往只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

当你摆脱虚无缥缈的思绪,接受当下的一切,便会从心底长出力量,反过来控制无边的思维,驾驭自己的人生。

点个赞吧,用心经历、感受每个瞬间,那些痛苦和焦虑,反而会成为你自我磨炼的养分。

作者:洞见·许朝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