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保险“大有可为”?从三方面看,如何面对利率下行和资本市场波动,逆周期下“破困而生”!

为什么说保险“大有可为”?从三方面看,如何面对利率下行和资本市场波动,逆周期下“破困而生”!
2024年06月28日 17:46 13个精算师

李云泽局长

为何说保险“大有可为”

从三方面分析

逆周期下如何“破困而生”

正视利率下调

推动“低保证高浮动”类产品销售

②产品调整、政策适度倾斜

助力保险资金成为“耐心资本”

③提升未来盈余

靠自身造血补充资本

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1

保险“大有可为”

逆周期中如何“破困而生”?

1. 如何理解保险“大有可为”?当下的重重困难,并非不可解!

上周,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先生,在出席陆家嘴论坛时,提到保险业“大有可为”!

这也是自原银保监会成立以来,监管领导首次以保险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可见对行业的重视程度。

对此,不少从业人员也表示,春天要来了吗?简直看的老泪纵横...

也有人表示,目前体会到更多的是艰难...

从销售一线看,经历去年的火爆销售到如今的鲜明反差,觉得难。

从投资端看,面临利率下行和资本市场波动,与过去遍地黄金的时代反差,觉得难。

从险企端看,面对保险牌照热度褪去,规模和效益双承压,补充资本方式和速度,与粗放式发展阶段反差,觉得难。

当这么多人都觉得难的时候,负面情绪激增,会下意识的认为“生不逢时”,好似无法破局...

因此,大家更希望能透过此次的讲话内容,了解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2. 逆周期中“破困而生”:靠内涵式发展,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

其实,认真剖析刚才提到的“销售、投资、盈利”三方难...

从产品(销售)-投资(资产)-盈利(资本),这里面也是一环套一环的关系!

如果说在粗放式发展阶段,或者遍地黄金、快速发展、顺周期等阶段,只要解决一个方向的问题就能实现快速发展。

比如,曾经的靠费用上规模,赶上资本市场好,保险牌照也值钱,背后的经营问题都能被隐藏掉。

但是,当资本、资产、资金三方承压的时候,投资收益率大幅下滑,或者退保集中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将经营问题放大。

这个时候,就需要三个方向同时发力,互相之间打配合,从而靠内生力驱动公司运转,自我造血形成正向循环,从而在逆周期中破困而生!

这一点,从李云泽局长的讲话中,我们也能看出来:

一是,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和丰富,与时俱进树立大保险观,能更好地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有效缓冲和风险屏障。

二是,壮大保险资金,有利于培育“耐心资本”、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

三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保险业坚持内涵式发展、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

今日,我们就聚焦人身险发展,从这三个方面剖析面对利率下行和资本市场波动,行业要如何破局?

2

正视利率下调

推动“低保证高浮动”类产品销售

1. 正视利率下调,只锁定保证利率的传统险,还能走多远?

首先,销售层面的困难,还是要回到产品本身,这就要深挖“保险”的根本意义。

去年,面对利率下行压力,考虑利差损等风险问题,保险公司停售了3.5%定价的寿险产品。

在这波停售预期之下,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代表,“长期锁定利率”类产品热销。

随后,定价利率下调叠加银保渠道“报行合一”管控费差,强调险企要强化管理,提升“算账经营”。

当销售规范化,费用真实化后,在同样的投资环境下,保险产品又该如何跟其他储蓄属性为主的金融产品竞争,险企之间又如何在同一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毕竟,曾经的增额终身寿险也好,昔日的年金险也罢,消费者对产品设计原理已经有较深的了解,购买决策与定价利率高度相关。

然而,随着定价利率的下调,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会跟过去的产品比,认为当前产品“不值”缺乏购买动力,直至下一次宣布停售刺激来临。

但是,停售的刺激也好比“狼来了”,一次两次或许好用,短时间内的频繁停售,可能适得其反...

2. 借鉴其他市场发展,“低保证高浮动”占比较高!

这意味着行业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寻求新的变化或者发展方向!

改变过去或许就要从“务实、创新”入手…

一方面,锁定利率类的传统产品,受利率下调压力影响,相对优势逐渐减弱,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这类锁定利率的产品,对保险公司资产端的要求较高,在资本市场震荡的环境下,不利于险企资产配置。

无论是从其他经历低利率时代的市场看,还是从曾经保险业预定利率低的时期看,发展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低保证,高浮动”类的保险产品,是最实际的出路。

以美国市场的年金保险为例,固定型年金占比仅为30%,也就是说,锁定保证利率的产品占比并不高。

反而,指数型等“低保证高浮动”的变额年金占比最高,其中,指数型年金业务增速超70%。

这类“低保证高浮动”的保险产品,大多都具有独立账户,一直以来,由于美国保险市场变额年金的占比高。

所以,独立账户的资产占比也一直在30%以上,由于独立账户的特性,还有利于提升险企的浮动收益,详见后文。

3

理解保障的内涵和外延

丰富拓展产品类型,树立大保险观

1. 丰富拓展产品类型,树立大保险观!

而且,面对老龄化加剧的形势,消费者对于养老保障需求高涨,传统类产品锁定偏低的保证利率,真的能为未来大家的养老生活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么?

因此,近期险企大力推动分红险、万能险等产品的销售,也是希望通过“低保证高浮动”模式,提升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

具体到产品层面,李云泽局长的讲话中也提到,要推动加快补齐第三支柱短板,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

所谓“商业保险年金”,既包括专属养老保险也包括商业养老金等,这些也都是行业近期的创新类产品,具有浮动收益的特点。

比如,商业养老金采取的双账户组合,以及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账户式管理,有多种投资组合可选择。

其实,寿险产品看似五花八门,但是,就其本质可以分为三类:

一种抵御与死亡有关的风险,一种处理与健康有关的风险(发病率风险),最后一种是覆盖与长寿有关的风险。

2. 财富管理和传统保险保障的本质都是保障!

以美国寿险行业为例,“年金险准备金+投资款负债(类似于中国的万能险负债)+独立账户负债”大概是5.2万亿美元,约占美国寿险公司总负债的72%。

这些负债的背后都是投资需求,这说明,资产管理已经成为美国寿险公司的主要经营内容。

事实上,长寿风险的保障就是需要做长期资产管理”。

在《中美大类险种比较》一文中我们也提到,中国的商业保险未来最大的机遇是养老险,而养老就是资产管理。

所以,我们也不能一提投资就认为“投资是魔鬼,是对立面,做投资就是不重视保障”,财富管理和传统保险保障的本质都是保障!

我们的商业年金、分红、万能和投连都或多或少地参杂保障的成分。

上一轮的“回归保障”浪潮,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将很多的公司治理问题,让产品背了黑锅。

因此,面对当前的利率和资本市场环境,保险公司还是要从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上,寻求产品的丰富和拓展,与时俱进树立大保险观~

4

资产负债匹配联动

产品调整、政策适度倾斜

助力保险资金成为“耐心资本”

1. 保险资金权益占比一直维持22%左右,与传统产品占比高有关!

其次,是投资端,近些年随着险资投资比例的放开和政策的支持,以及相关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落地。

作为“长期资本”的典型代表,保险资金也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但是,加大权益投资对保险公司,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由于锁定利率类的产品占比较高,相比投资股市要经历的投资波动,出于资产负债更好匹配的考虑,保险资金配置仍旧以固收类为主。

另一方面,投资市场的波动较大,会导致保险公司当期利润随之发生较大的波动,从而影响公司偿付能力等。

这也是近三年权益类投资资产,在保险资金中的占比,一直维持在22%左右的原因。

2. “低保证高浮动”类产品,有独立账户投资股票占比超70%!

而前文提到,推动“低保证高浮动”类产品,因为有独立账户,就可以解决当期利润波动和负债端成本压力问题。

从而,在负债和资产匹配联动的基础上,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打破当前投资困境,寻求合理的更高收益。

还是以美国市场为例,“低保证高浮动”类产品占比高,包括变额年金、变额人寿保险等,这些产品的独立账户都支持投资风险的传递。

这就使得独立账户的资产投资,相对一般账户而言有更大的自由度、限制小。

从上图可见,2022年美国一般账户资产66%投资于债券,而独立账户资产71%投资在股票上。

所以,推动“低保证高浮动”类产品销售,才是推动险企加大权益类资产占比。

但是,光是产品调整,还不能解决投资波动对险企经营影响的问题。

尤其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创业投资等,期限长、不确定性高、波动大是典型特点。

3. 政策适度倾斜,助力保险资金成为“耐心资本”!

这一点,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先生,在近日出席新闻发布会时,也提到作为陪伴“硬科技”发展的亲密伙伴,耐心资本的“耐心”这两个字是关键,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其内在要求。

那么,如何让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本,发挥“长钱”的真正优势,成为“耐心资本”?

去年,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其中,调低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和投资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的风险因子,详见上图。

如此,通过调降因子有助于缓解险企的偿付能力压力,更好的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与财政部加强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增加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引导公司长期稳健经营一样。

鼓励长期投资给予一定的政策指引,都是希望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的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

5

树立正确经营观

靠自身造血补充资本

提升未来盈余计入资本比例

1. 750移动平均,对险企盈利影响大!

解决完产品和投资的难处,当前困扰保险业的还有盈利问题!

随着利率中枢的持续下调,以及资本市场的波动,近三年人身险公司利润持续下降,亟需资本补充,以提升偿付能力。

一是,权益类投资若低于初始成本,持有超过1年,由于会计准则的关系,可能就要提减值损失,对险企利润和净资产影响较大。

二是,受国债利率的持续下行,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导致保险公司大幅增提寿险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以头部保险公司为例,2021年和2022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等公司,每年都要增提百亿以上的准备金,两年累计增提超千亿。

这还是盈利能力突出的大公司,以国寿为例,2022年因为增提准备金减少税前利润345亿,而利润总额不过240亿。

2. 提升未来盈余计入核心资本的比例,引导险企靠自己造血补充资本!

所以,如何平抑750移动平均曲线和投资波动对盈利的影响,也是险企要解决的重点。

尤其在当前国债利率持续下行周期下,旧准则资产端债权投资资产主要以摊余成本计量,负债端虽然没有用即时折现率估计准备金,但是750移动平均的方法仍将增提准备金,使得资产与负债不匹配,进而对公司年度损益产生不利影响。

而新准则尽管采用了即时折现率,但是利率下降既会增加准备金,也会提高债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从而实现了更好的资产负债匹配。

因此,考虑到IFRS17和IFRS9均侧重以市价计量,保险公司通过各账户间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将有效缓解净利润受利率波动的影响。

只是我们的负债久期比资产久期要长,资产负债匹配中间可能还有一个小“GAP”。

若能进一步提升保单未来盈余计入核心资本的比例,则有望引导险企加强对长期经营的认同。

从而,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增强资产负债统筹和成本管理,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形成内涵式发展、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

这样通过自身造血补充资本,提升偿付能力,才能走出与此前部分中小险企,过于依靠股东等外力增资的老路。

6

靠内涵式发展

“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

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如此,通过加大“低保证高浮动”类产品的销售,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的同时。

保险资金独立账户的优势逐渐显现,可以逐步加大权益类投资,更好的响应中长期资本入市的号召。

再加上,监管对“长期”投资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保险可以加大对科创类新质生产力的资金支持力度。

在资产向资本正向作用的引导下,结合监管引导险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推动实现降本增效。

保险公司再严格执行“报行合一”,强化资产负债统筹联动,将其贯穿经营管理全链条各环节。

通过坚持内涵式发展、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下,盈利能力有望大幅改善。

从而,靠自身盈利增厚资本,提升公司偿付能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也就是说,从产品(销售)、投资(资产)、盈利(资本)端三方发力,靠正向共振,稳健发展,实现逆周期下的“破困而生”!

这或许就是保险业正迎来的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