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中国石油工业“芯”痛

别让中国石油工业“芯”痛
2018年07月16日 14:01 能源局Y人

有此Y说

中国石油工业会被芯片卡脖子吗?

前段时间中兴遭美国封杀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中国芯”的热议。有痛惜体制的,有批判在国家“造芯”大计中浑水摸鱼的,还有揭露美国“醉翁之意”直指“中国智造2025计划”的,甚至有网友扒出美国封杀中兴,只不过是美国重演“东芝机床事件”使用过的套路。

实际上,国内电子芯片行业所遭遇的切肤之痛,与国内石油工业也息息相关。

现在人们总说,石油和芯片是中国的两个软肋。实际上,这二者本身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世界上第一块电子芯片的起源,是缘于石油工业的测井作业需要。多年前,英特(Intel)公司,为法国Schlumberger(斯伦贝谢)公司的子公司,专门设计制造石油测井使用的电子芯片。

中国的石油行业也存在着一些技术与装备上的“短板”。这些短板,究其原因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石油行业起步较晚。加之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我国石油工业的技术与信息封锁,使得国内石油行业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石油行业,技术研发方面底子薄,基础差。

石油行业属于技术密集性行业,各种装备与仪器,均安装有各种用途、各种尺寸与形状的计算芯片。这些芯片基本上全部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至目前为止,国内石油行业使用具有中国独立知识产权的计算芯片的情况,非常少。甚至在某些比较特殊石油部门,还没有开始尝试使用国产芯片。

其中原因,一是石油行业的计算芯片工作条件非常恶劣,常用于地下数千米深的井眼当中,高温与高压环境,经受强烈的冲击与振动。有的石油专家做出形象比喻,认为在石油行业使用的电子芯片,其可抵抗的外界环境,基本上与军用导弹的环境差不多,多数家用电器上使用的常温与常压电子芯片,均无法在石油行业使用。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的石油工业已经取得巨大成绩,并不存在类似中兴公司那样的致命短板。原因是石油工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前,经历“白手起家”,积累了足够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能力,有了自主之“芯”。

与中兴公司条件相比,国内石油行业拥有较高的自主知识产权份额。

国内电子通讯行业,特别是国内芯片制造行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新型行业。相比较来说,国内石油行业则在国家改革开放前20年,就形成较为完善与强劲的石油装备与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

从宏观上看,新中国的石油工业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系列大型油田的发现与开发,如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1964年发现胜利油田与大港油田,以及1976年发现华北油田。这些国内大型油田的发现与开发,共同特点为均处于西方国家对于新中国的经济技术封锁时期,故均为“货真价实”地为中国自主研发与勘探,并且成功进行油气开发,成为中国现阶段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即能源工业的强大与牢固的基础。

由于中国石油工业的这一特殊背景,故国内石油工业,与以中兴公司为代表的中国电子通讯行业,特别是国内计算机芯片行业相比,中国石油行业主体的装备、工艺与技术,均印有很深的“自主研发”、“自主生产”,以及“中国特色”印迹。

当前,中国石油行业不仅使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种石油勘探与开发技术,工艺与装备,而且从上世纪末开始,还毅然走出国门,在世界的约7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油气勘探与开发。

去年,中国半导体芯片进口额是2600亿美元,占进口总额比约14%。而石油进口额为1623亿美元,石油占进口总额比约8%。今天中国芯片所付出的代价,已经远远超过了石油。

自主芯片路远,所幸,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石油工业,无需再为“芯痛”买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