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宗专访|亚洲当代建筑在泰国曼谷的集体亮相

卷宗专访|亚洲当代建筑在泰国曼谷的集体亮相
2024年05月09日 19:02 卷宗Wallpaper

从2024年4月30日至5月5日,“集群语言—亚洲当代建筑展(Collective Language—Asia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Exhibition)”在曼谷IMPACT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展览与泰国一年一度最大规模的建筑师博览会同期亮相,由泰国HAS design and research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泰国暹罗皇家建筑师协会首席策展人与展览主席的洪人杰(Jenchieh Hung)和泰国暹罗皇家建筑师协会的 Nada Inthhaphunt策划和执行。两位策展人从亚洲独立建筑事务所中挑选十二个代表和他们的建筑作品进行展示。

除此之外,策展团队与亚洲建筑师协会(ARCASIA)合作,邀请各国或地区的建筑师学会再推荐各自的建筑事务所,策展团队和学科协会形成独特的“双向策展”模式,拓宽了惯常的单一策展团队的评判视角,最终以近50组建筑作品来呈现亚洲当代这一时间与地域跨度下,反映亚洲不同地区的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最终人与自然相处共生的方式。

此次参展亚洲当代建筑展的建筑事务所(从左至右):

第一行: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 SANAA建筑事务所(日本)、Mass Studies(韩国)、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WOHA(新加坡);

第二行:Smallprojects(马来西亚)、Plan Architect(泰国)、武重义建筑事务所VTN architects(越南)、andramatin(印度尼西亚);

第三行:Carlos Arnaiz Architects / CAZA(菲律宾)、Marina Tabassum Architects(孟加拉国)、RMA Architects(印度)、Thisara Thanapathy Associates(斯里兰卡)

作为第一次以亚洲当代建筑为主题的展览,无论从放眼整个亚洲当代建筑实践的展览内容,还是历经一年的筹备时间,都足以见得展览的野心。但野心并不意味着展览呈现内容的广大、繁杂会带来的沉闷,有着丰富建筑展览经验的策展团队在展陈选择更为轻巧亲人的方式:以大小不一的投影盒子滚动播放建筑作品,使得展览如打开探寻亚洲当代建造文化的窗口,窥见亚洲这片广袤、连续,又具有丰富文化背景、气候资源和社会发展条件的土地上,经历强势全球化与英美建筑教育主导之后,当代建筑所展现出的在地文化与工艺技术,进而描绘出一篇独特的“新地域构筑”故事。展览同时出版画册,来到这里的每一个观展者、参展者,手捧画册置身于缤纷的建造图景之中,在体验或展现人为建造魅力的同时,更产生超越建筑学科本身、迈向更广泛人文议题的思考:在历经三年新冠疫情扰动、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的今天,作为个体的我们身在何处,如何与他者交流互动,又将去往何方。

“集群语言”展览海报及展览出版书籍

©The Association of Siamese Architects under Royal Patronage

相较于当下中国各地频繁涌现的建筑论坛、展览,在泰国本土的土壤上,当代建筑师们的实践鲜少以集群的方式得到研究、归纳与成果展示的机会。洪人杰曾在数个亚洲城市以建筑师的身份工作,因此有许多切身感受:在中国、日本的建筑师们往往怀有强烈的情怀和使命,希望推动建筑的革命,而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人们更多思考怎么让建筑适应环境、提升生活的品质。从在泰国定居与执业开始,洪人杰以策展人的身份审视与展示泰国当代建筑,通过多次展览展示的梳理与审视,寻找泰国当代建筑在国际当代建筑历史中的位置。

“集群语言”展览空间 ©The Association of 

Siamese Architects Under Royal Patronage

2019年洪人杰在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策划泰国当代建筑展“本土进化论(Thainess – Thai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Exhibition)”,展览放眼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创立的12间泰国本土建筑事务所,呈现了一批泰国70后建筑师们不局限于区域限制与文化束缚,在建筑中充满谦虚自主意识、平和设计策略、永续营造思维的特质。2023年,洪人杰与同为泰国建筑师、朱拉隆功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东南亚建筑评论家的Kulthida Songkittipakdee以“对照”的方式,对在泰国和亚洲另一地区执业的当代建筑师群体展开研究与梳理,最终以“大地无限(Infinity Ground Architecture Exhibition)”为名呈现展览,一探当代建筑师们在亚洲两地不同自然地理、人文文化与建造工艺条件下,所塑造出建筑的纷繁个性。

上图:“本土进化论—泰国当代建筑群展“现场

©HAS design and research

下图:“大地无限展览”现场

©Ketsiree Wongwan

来到2024年,当泰国建筑师博览会中设定一个研究型展览板块时,洪人杰与团队大胆尝试,从亚洲当代建筑师的集群出发,寻找这个群体实践中共通或差异的内容。集群主题的设定是过往展览“本土进化论”与“大地无限”的再次升级,地域是洪人杰团队进行泰国当代建筑实践研究的切口,从“大地无限”展览的对照研究,到此次将泰国当代建筑放在亚洲这个更广阔的实践舞台上进行对话,这同样给包括洪人杰自己在内的泰国建筑师群体思考泰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与定位的机会。

与许多策展人从展览建筑作品本身寻找主题不同的是,洪人杰擅长用人类或社会发展中的其他现象、行为来类比和解释建筑这一人类建造行为。本次展览中用以类比的即是“集群语言”中的“语言”。洪人杰在受采访时坦言,这一想法来源于儿时观看的大量动物纪录片,自己总被动物之间用声音、气味、姿势、电信号、视觉信号等丰富的交流方式所吸引,在他看来这些都是语言的变式。

展览的前言中写道:语言是链接自然万物的介质,在几万甚至几百万年前,语言便以多样形式展现在各个生物之间,如听觉的口哨语、视觉的肢体语、触觉的感知语、嗅觉的气味语等。然而,有关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至今仍充满着不同论述,但在1809年法国生物学家Jean-Baptiste Lamarck发表《动物哲学Zoological Philosophy》著作中,提出当环境改变时,物种会调试发展自己的器官来适应环境,常用的器官会发育变大、不用的器官会逐渐退化,并且这一代获取的改变会遗传给下一代。这论述不仅替语言学者带来崭新的思考,也直接显示数百万年来,不同生物之间如何用相异方式作为语言联系沟通。

“集群语言”展览现场:建筑在织物墙上的投影

©The Association of Siamese Architects under Royal Patronage

将建筑与语言并置,策展人的意图并不在于讨论建筑学科中常以建筑语言指代的空间构成、建筑材料或构造等具体组成建筑的元素,而是将建筑视作与语言一般,是人类生存发展中的一个工具,一个有着沟通交流功能的工具。建筑与语言一般具体可感,却也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承载着人类进化的寓意和象征,从这个层面看,它又和语言一样被赋予文化上抽象的含义。

展览现场外廊及庭院 ©The Association of Siamese Architects under Royal Patronage

展览选择建筑事务所及其代表作品有着两个来源,一是洪人杰策展团队所选择的12间独立建筑事务所与每间事务所的一个代表作品,二是亚洲建筑师协会中的十四个成员所举荐自己国家的三个建筑事务所与代表作品。被展出作品建成的年代框定在近10年内,“太久之前的作品讨论的社会议题完全不同,我们希望所讨论的作品本身引起对当下环境的思考”。近50组作品在“集群语言”的大主题下,延续语言在听觉、视觉、触觉、嗅觉所带来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特征,被列入三个篇章:“有声语言(Sound / Language of Humanity)”、“无声语言(Silent / Language of Shading)”与“感知语言(Perceive / Language of Ritual)”,每个篇章下的四个建筑又可两两作为对照,在尺度、形态、对比、动态、热能、弹性、历史、和谐、压缩等多个维度,体现亚洲不同地区的人与建筑所相处共生的多样又充满趣味的方式。

01

有声语言

Sound / Language of Humanity

尺度、形态和对比这些在视觉上更为突出的建筑特征,类比语言沟通中最直接的发声沟通,回应到建筑上,即是为建筑的参访者或使用者建立清晰可见的空间词汇,并且强调建筑如何作为催化剂从而刺激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关系。

日本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与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的SANA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鹤冈市文化馆(Tsuruoka Cultural Hall),这座建筑被分成了多个体量,越靠近用地的边缘周边体量越小,减少建筑本身巨大的尺度感,对紧邻的1805年建造的学校并不产生冲击;同时建筑师采用了日本传统建筑中的“缘侧”(Saya-do)结构,以绵延不绝的玻璃连廊包裹建筑主体音乐厅,模糊了室内外转换的空间体验,力邀人们接近且进入这栋建筑。韩国曹敏硕(Minsuk Cho)的Mass Studies设计的Space K Seoul画廊,是一座扇形的展览建筑,倾斜的屋顶部分覆盖着草坪,部分由宽阔的台阶组成,人们可以通过楼梯直接从地面上的相邻小公园进入屋顶空间。博物馆的策展人Hwang In-sung评价:“这座博物馆不仅扮演文化空间的角色,还充当了该地区居民和工作者的公园。” 日韩两地的两座公共建筑,虽有着匍匐于大地的近似形态,有着一轻一重的感官对比,又同样以独特的空间力邀人们或进入或登上建筑,激发彼此间的互动。

上图、中图:Tsuruoka Cultural Hall, Japan

©SANAA

下图:Space K Seoul, Korea

©Kyungsub Shin

马来西亚Smallprojects被展出的Machine Room,是主持建筑师凯文·马克·洛(Kevin Mark Low)的居所也是事务所的办公空间,凯文的作品追求诚实和简单的表达,所用材料充满原始、微妙的感觉,形式化的构图着重于将建筑置于环境语境中而不是显赫的自我表现。斯里兰卡提萨拉·塔纳帕蒂(Thisara Thanapathy)的Thisara Thanapathy Associates设计的Santani Wellness Resort and Spa,建筑群顺应着广阔的丘陵地形布局,与地形相融合,减少建筑对自然产生的压迫感,景观连接着建筑形成流动的空间体验。同为热带季风气候的两地,建筑思考的不是单纯服务于人,而是人在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创造出一座远离现代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避难所”。

Machine Room, Malaysia ©Kevin Mark Low

Santani Wellness Resort and Spa, Sri Lanka

©Mahesh Mendis

02

无声语言

Silent / Language of Shading

弹性、动态和热能,被定义为建筑的实体空间与人的肉体感受之间的沟通元素,它们往往透出建筑师对自然环境条件的反应,借由材料、工艺和结构创造出与自然空间相融合的场所。建筑变成自然的一部分,本身的形式退居其次,当建筑回应自然后,人在其中,身体触觉对软硬、冷暖产生感知。这种模式类比在沟通中,更似透过触觉、嗅觉而产生的信息传递。

Kampung Admiralty和朱拉隆功国王纪念医院护士宿舍同处于潮湿温暖的高密度大都市中,给人以典型的垂直村落之感。2017年落成的Kampung Admiralty由新加坡黄文森(Wong Mun Summ)、理查德·哈赛尔(Richard Hassell)的WOHA事务所打造,这座建筑是新加坡首个将所有公共设施和服务空间融合在一起的公共建筑。综合体最大限度地利用了0.9公顷的基地,采用类似于三明治的形式,下层是社区广场,中层是医疗中心,上层区域是社区公园和老年公寓。这种概念的实施拉近了医疗健康、社交活动、商业和其他便利设施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多代人之间的联系,为新加坡的老龄建筑提供了模型范本。泰国建筑事务所Plan Architect已经成立40年,作品朱拉隆功国王纪念医院护士宿舍利用丰富的立面角度创造了大量的阳台和灰空间。通过对双向走廊宿舍进行先例分析后,建筑师发现这种形式存在自然光不足和室内通风不良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建筑被分成两半围绕着两个单向走廊展开,中间设有通风烟囱,交叉通风使室内保持清新而舒适的氛围。

上图:Kampung Admiralty, Singapore ©Darren Soh

下图:Nurse Dormitory Chulalongkorn,Memorial Hospital, Thailand ©PanoramicStudio

同为隐入森林中的建筑,两栋建筑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与植物发生紧密的关系:越南武重义(Vo Trong Nghi)的武重义建筑事务所自己的办公楼,核心部分用裸露的混凝土框架建造,而植物由类似于薄钢的外部架构支撑,成为建筑的立面,起到过滤和渗透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为办公室内部创造了遮阴的微气候,更可以被灵活布置甚至完全更换。

印度胡拉尔 · 麦罗特拉(Rahul Mehrotra)的RMA Architects设计的Lilavati Lalbhai图书馆,是CEPT大学校园里第一座不是由建筑大师巴克里西纳·多西设计的建筑,30,000平方英尺建筑面积的图书馆需要在有限的场地上完成,于是建筑的一半被埋入地下,并创造了一个位于中央的书籍核心,它被隔间所环绕,档案室延伸了近40英尺到地下。图书馆立面采用细腻的胶合板条,通过调整和移动以遮蔽阳光或引入微风。当然,太阳光充分渗透进地面以上的楼层,建筑隐入森林,学生在树叶和鸟儿的环绕中学习。

Urban Farming Office, Vietnam ©Hiroyuki Oki

Lilavati Lalbhai Library, India ©Rajesh Vora

03

感知语言

Perceive / Language of Ritual

历史、和谐与压缩是这个章节的关键词,策展人以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孟加拉国的四个项目呈现建筑所指向的更为抽象并具有精神指向的内涵。以感知为沟通的方法无疑比前两者要抽象,是综合并且超越五感认知后对历史、对信仰的感受、共鸣乃至崇敬。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和Masjid As-Sobur&Sessat Agung,两栋建筑中的一座与大地上的历史相依,另一座通过垂直和水平方向两组建筑的对比,去寻找人与人,人与信仰之间的关系: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御窑博物馆,由八个大小不一、体量各异的砖拱形结构组成,南北向布置植入在基地之中。拱形的结构接近且来源于周边传统的柴窑, 也在有着大尺度厂房、住宅楼和传统民居的地块上形成了良好的过渡。博物馆开工不久,场地上又发现了新的遗址,通过拱体结构彼此之间的调整,新发现的遗址被巧妙地编织到博物馆的内部空间之中。

上图:Jingdezhen Imperial Kiln Museum, China

©Tian Fangfang

下图:Jingdezhen Imperial Kiln Museum, China

©Schran Image

印度尼西亚建筑师安德拉·马丁(Andra Matin)设计的Masjid As-Sobur&Sessat Agung,这座清真寺创建一个大而高的塔作为主体,传统经文被雕刻在墙壁的几个侧面,塔顶设有99个光孔。作为宗教场所,寺塔表达的垂直性反映着人与更高力量之间的关系。而作为寺的配套设施,Sessat Agung文化社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展开,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感与机理感替参访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震撼感受。

Masjid As-Sobur & Sessat Agung, Indonesia 

©Davy Linggar

而在菲律宾卡洛斯·阿尔奈斯(Carlos Arnaiz)的Carlos Arnaiz Architects设计的百墙教堂和孟加拉国玛丽娜·塔巴苏姆(Marina Tabassum)的Marina Tabassum Architects设计的Bait Ur Rouf清真寺,皆以精准的空间形式结合光线作为设计的出发,塑造当地特有精神感知的同时,让宗教建筑融入社区环境。百墙教堂的所有墙面都沿一个方向排布,如此建筑拥有了一个完全不透明的石墙立面和另外一个完全通透的立面,两者之间,光明与黑暗交替。中心大空间是排满座椅的礼拜堂,在这里,光线通过林立的石墙渗透而入,变化无穷,颇具神圣。建筑师希望如此产生的陌生让人们不可认知,就像在基督的森林花园中,人们困惑、绝望,徘徊、熟悉这片森林后找到出路。

Bait Ur Rouf清真寺在2016年获得阿卡汉建筑奖。在人口密集的社区里,清真寺矗立在一个高台基座上,圆柱的体块里插入一个方形体块,实现礼拜厅的旋转功能,并在四个方向上形成光的院子。高台基座上,整天热闹非凡,孩子们在嬉戏,老年人聊着天等待祈祷的召唤。受苏丹时期清真寺建筑的启发,建筑采用多孔砖砌筑砖墙,使礼拜厅通风并保持凉爽,天窗也引入自然光。

100 Walls Church, Philippines ©Iwan Baan

Bait Ur Rouf Mosque, Bangladesh 

©Sandro di Carlo Darsa

展览中涉及的建筑事务所,既囊括了知名度较高的明星事务所也选择了小型且年轻的独立事务所,而在各国建筑师协会的加持下,更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香港建筑署等国家或地区直属的大型设计公司。“展览本身的级别与内容,和参展建筑师是相互媲美的状态,其中有大家熟知的日本的SANAA、新加坡的WOHA、越南的VTN,但总体看这是一个’平衡’的展览,每一个事务所和它的作品都足够强大兼具个性,表现亚洲当代建筑的多样性。”具有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社会价值与设计方法是策展团队选择事务所的标准。

展出的50组作品所在地区同样反映着亚洲的发展,这其中既有如首尔、新加坡、胡志明市等一般的国际超级大都市,也不乏像鹤岗、景德镇这样极具地方特色的中小城市,更有丰沛的热带和亚热带自然资源的乡村郊野。虽然展览作品置于“有声语言”、“无声语言”或“感知语言”的各个子主题之下,但它们往往具有每个主题的特征,有声、无声和感知的特征也交汇体现在每一个建筑空间里,传达着人性、自然和仪式感。它们不仅是当下亚洲建筑空间的集群语言,更为思考亚洲当代建筑未来趋势提供一种可能。

作为带着教育属性的非商业展览,在泰国一年一度的建筑师博览会上亮相,“集群语言”展与众多展示建筑产品、建材的展亭一起出现在国际展览中心这样超大尺度的空间中。在热闹、纷繁但缺少一定空间限定的场所,洪人杰作为首席策展人与Nada Inthhaphunt,并联合泰国建筑师博览会主席Kulthida Songkittipakdee,以织物搭配图像投影构筑展陈。进入国际展览中心主入口后,视线正前方漂浮起一组轻盈织物的盒子和亭子,吊脚楼的形式暗示泰式传统建筑之外,也设计为亚洲建筑常见的空间——廊与庭,庭空间中投影策展团队所选12组建筑事务所作品的图片图纸,廊空间环形围绕亭空间展开,用来投影亚洲建筑师协会成员国的作品。同时,悬于空中的织物盒子在彩色灯光照射下不断投射出各个国家的文字,形成“语言”和“建筑”的互文。

上图:“集群语言”展览在博览会中的设计示意图 

下图:“集群语言”展览作品分布平面示意图

©The Association of Siamese Architects under Royal Patronage

建筑的落成总会被归结于国家意志、文化输出、宗教隐喻和经济发展等宏大命题下的结果,而建筑专业的展览也惯常以严谨、学术的态度示人,但洪人杰与他的策展团队总会寻觅到一种轻松、有趣、多元的方法展示建筑,廊与庭之间,投影把一座座具体的建筑乃至精确的图纸投射在轻柔的织物墙上,然后消失、再出现,以此往复,伴随着播放的人声、自然界的声响或是沉静的音乐。洪人杰喜欢拿美食打比方,把这一次亚洲当代建筑的集体亮相视为“一桌街边热炒”,建筑所呈现的均为生活里可以便捷触及的场景,亚洲当代建筑也如同亚洲的饮食文化一般多元、丰富、追求自然给予的本味。

展览主装置所使用的织物墙

©The Association of Siamese 

Architects under Royal Patronage

*感谢HAS design and research接受采访、提供图片

 采访、撰文:成卿

编辑:段崇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