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来信:Nike Air 如何帮助顶尖运动员创造历史

奥运来信:Nike Air 如何帮助顶尖运动员创造历史
2024年06月05日 20:18 卷宗Wallpaper

Nike On Air@SHANGHAI,今年夏天,中国女子篮球国家队和中国田径队将身披耐克度身定制的全新战袍出征巴黎,下面让我们进入Nike On Air的世界一探究竟☄️

比尔·鲍尔曼在尤金的一个实验室,约1980年

20世纪50年代末,耐克联合创始人比尔·鲍尔曼 (Bill Bowerman)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田径教练,但他不喜欢当时用厚重皮革和金属做成的跑步钉鞋。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如何减轻跑鞋的重量,帮助跑者缩短他们的比赛用时。

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Phil Knight)是第一个试穿鲍尔曼鞋的学生运动员。1958年夏天,鲍尔曼给奈特写了封信,向他提出了负重训练和跑步训练的建议。他在信的结尾补充道:“你觉得什么样的鞋才是一双好的跑鞋,请告诉我。等到开学时,你就能穿上。”

比尔·鲍尔曼与菲尔·奈特在俄勒冈

为运动员解决问题的初心定义了耐克接下来一个世纪的核心精神。当自己作为运动员的需求和体验被如此重视,菲尔·奈特便敏锐地认识到这是设计出具有变革性产品的最高效思路。所以,当航空工程师和前NASA员工弗兰克·鲁迪(Frank Rudy)在1977年向他展示那个把空气包放进鞋里的疯狂创意时,他毫不犹豫地穿上带有AIR最初形态的跑鞋试跑了20分钟。从此耐克便在“AIR”道路上义无反顾。在短短一年后,经过反复试验及错误的尝试,AIR便出现在耐克的产品中。

Air科技的诞生原型是如今常被人们简化称为 Air-Sole 的气垫形态——两片薄膜焊接在一 起,充入氮气,然后把这个“袋子”封装在中底泡沫中,通过在中底部位受力挤压,产生形变,从而提供比传统泡沫中底更好的缓震性能——这就是Nike Air的最初形态。

航空工程师和前NASA员工弗兰克·鲁迪提出了 Air-Sole 的气垫形态

设计师汀克·哈特菲尔德的第一张可视气垫手稿

八十年代,Air科技经历了一场「可视化改造」。设计师汀克·哈特菲尔德(Tinker Hatfield)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建筑设计中汲取灵感,通过将中底周围的发泡部分挖空,使得大面积的气垫单元得以完全呈现, Air Max 1就此成为了“破坏者”与“革新者”的代名词,运动鞋领域从此变得与众不同。

九十年代,耐克持续对Air科技进行升级,侧重点从缓震延伸到了更广泛的专业运动性能追求,从Zoom Air、Tuned Air到Vis Zoom,新产品和新性能层出不穷,覆盖了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和提供了更精细化的足部支撑,从而提供更加优秀的运动表现与舒适性。

千禧年后,Ramp Air、Engineered Max Air、VaporMax Air和今年的最新成员Dynamic Air完整了Air庞大的家族体系,耐克更具创造力和更具环境保护意识的尝试逐渐完成Air科技从专业运动产品到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风格的进化。在AIR的助力下,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影响了运动爱好者,甚至大众流行文化,塑造了集体的想象力。

四年一度的体育盛会即将来临,奥运会在中国运动爱好者心中的崇高地位无需多言。在全世界目光聚焦塞纳河畔之际,耐克带领NIKE ON AIR来到上海西岸滨江,回顾NIKE AIR科技的悠久历史和创变过程,并且近距离展示即将在奥运赛场大放异彩的全新科技。

Nike Air可视气垫的演变

Nike On Air@SHANGHAI

2024年5月31日,Nike On Air在上海西岸金融城漩心Orbit举办,现场布置后的空间宛如一座时光之桥

运动员们在Nike Air上创造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时刻,每一个瞬间,都是建立在胜利之上的世界。新兴运动项目层出不穷相继登上奥运会舞台,它们和生活方式的边界在城市年轻社群中逐渐变得模糊。

Nike Air见证、记录、加速了一波又一波热门运动的崛起过程,也正在改变体育运动在当代生活的存在形式。对于职业运动员,运动则是他们的生活本身,无法将其视作潮流趋势般来去匆匆,他们的坚持以十年为单位,心无旁骛地在赛场挖掘自己身体潜力和寻找自己人生价值。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到来之际,耐克与四位优秀的中国运动员聊了聊各自关于“赢”和运动表现的见解,以及他们如何在顶尖的科技与装备助力下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到达顶峰。

滑动查看,三位中国运动员与耐克的故事

在无数优秀产品诞生的背后,是跨学科的创新设计团队与大量运动员不断反复沟通,汲取反馈来反哺自己的设计和科研过程的能量循环。Martin认为,为运动员和为更广阔的消费者解决问题是一脉相承的,“在顶尖运动员身上实验最先进的技术,然后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整。如果只关注专业运动员的需求,那就太限制了,他们是我们的灵感来源没错,但只有把科技的影响力转化到日常生活的改善中,才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Nike On Air@SHANGHAI

Nike On Air@SHANGHAI

这已经是首席设计官Martin Lotti加入耐克的第二十六年。Martin不仅在耐克负责男女运动和生活方式类别,面向消费者的品牌、产品和零售的方方面面,还背负着一个同等重要的任务——负责指导耐克在两个最重要的全球体育时刻——奥运会和世界杯上的创新工作。从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始,已经启动筹备工作的洛杉矶奥运会将是他负责创新指导的第五届奥运会了。

作为耐克的奥运会创新指导意味着什么?

比起简单地让全世界的观众在电视转播上看到耐克的产品,Martin对他的工作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从产品到理念,两者都要兼顾。我们必须为运动员提供最新最好最顶尖的装备,这是我们存在的理由也是不可退让的底线。但这些装备必须是理念的媒介,去真正讲述一个更广泛、更宏大的故事。” 

以Air为例,耐克的目标并不局限于推出市面上最优秀的气垫产品,而是创造一个适用于多种运动项目,随后延伸至生活方式的平台——「Winning on Air」。“赢不只意味着拿金牌,也可以是为自己赢。赢的定义可以被无限扩大,通过好的产品被非常响亮和清晰地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创造令人惊叹的产品,但我们也随之拥有了一个可以向年轻人和广泛受众传达信息的平台。”

Nike On Air@SHANGHAI

面对奥运会,Martin衡量成功的基准也与「产品到理念」相关,“在这个每四年才来一次的机遇中,首先,我们要吸引更多人爱上运动。其次才是去计算,有多少运动员穿着Nike Air的产品赢下比赛,这个记录的增长当然也很令人兴奋。最后,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来说,当整个世界都停下来享受运动,你如何在全世界的目光下脱颖而出?” Martin给出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例子,运动品牌赞助运动员着装的传统做法是从头到脚使用统一配色,Martin的创新做法是在运动员身上使用肉眼能看到最亮的Volt荧光黄,并把其升级为耐克的标志性颜色。耐克并不是那一届奥运会的赞助商,但赛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量观众以为耐克才是那一届赛事的赞助商。“这不仅帮助了运动员,更是在世界舞台上通过设计为运动创造了一种广泛而有效视觉影响力。”

除了Martin,耐克团队中两位杰出的女性领导者也跟随本次活动来到上海。

Kathy Gomez,耐克NXT鞋类创新副总裁,同样在品牌工作了三十多年却涉猎了从客服到销售到产品等多个不同部门,从五年前开始带领耐克NXT创新团队。该团队由设计师、材料科学家、工程师和产品创造专家组成,负责推动耐克鞋类创新的界限。如何顺利领导如此庞大的跨学科团队,并凝聚不同领域的专家齐心协力合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秘诀就是拥有一个共同的简单目标——为运动员解决问题。Kathy形容这个过程为:“我们要么在以新的方式解决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要么在解决我们刚认知到的新问题。我们一直在倾听、观察和参与,那些怀有热忱、有潜力的项目有自己的成长惯性,我们可做就是为其增添资源,越来越多人会感兴趣并想参与其中,这些项目就会自发地不断发展,最终成就革命性的产品。”

Nike On Air@SHANGHAI

耐克NXT服装创新副总裁Janett Nichol的职业生涯从设计师开始,为耐克专门设计大学男子和女子篮球球衣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在她职业生涯的前 15 年里,她从设计师成长到领导设计团队,曾为迈克尔-乔丹、雷阿伦等传奇运动员和奥运会比赛设计球衣,其中也包括了中国男子篮球国家队队服。也是通过为这些运动员设计服装,让她深切体会到运动服能给人的心理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名设计师,我的责任不仅仅是设计产品,而是拥有帮助运动员开启梦想或实现梦想的力量。”

在她加入耐克NXT创新团队并领导运动服装革新以来,如何提升女性运动员与爱好者的穿着体验一直是Janett工作目标。“运动和生活方式现已融为一体,女性在购买产品时追求的是两者都需要满足。我们要确保在考虑流行趋势和风格的同时,仍然以身体感受为第一视角进行设计。我们希望女性无论在什么季节、什么极端气候下都能不受拘束地运动,性能和外观必须共存,缺一不可。” 在Janett的推动下,耐克已经推出了针对女性经期运动的防漏运动短裤,以及支持怀孕女性在孕期进行运动的服装。前者的灵感来源是女足运动员的反馈,她们有时必须要穿白色球服,却要担心正常的生理现象影响她们在球场上的自信。

Nike On Air@SHANGHAI

“如果我们能为「她」解决问题,我们就能为所有人解决问题,” Janett相信通过关注影响女性运动感官中“最微小的事情”就能产生最大的影响。当下女性运动员和爱好者更善于交流和表达自己关于身心灵的故事,正因为女性不断分享的反馈,Janett带领的创新团队可以不断改进产品自身,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正向循环。“在创新层面,更多时间和精力被投入到如何提高女性运动体验上,因为我们相信团队能够为女性做出的进步,也绝对可以转化到改善所有人类的运动体验上。”

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无论是设计层面还是科技层面,耐克的设计团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刚加入耐克的时候,我们还要用传真机把设计图发给工厂,你也可以想象到这个精确度有多低吧。以前我们只敢想象的工具都变成了现实,”Martin回忆道。从比尔·鲍尔曼用蓝色圆珠笔在运动员的鞋身侧“点上”一个耐克Swoosh标志,用华夫饼烤盘尝试制作鞋底,到利用耐克运动实验室中先进的设备采集运动信息,能够更数字化的方式精确地解析产品设计和研发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面对每一双球鞋,每一件运动服,每一次奥运会和世界杯,Martin、Kathy和Janett和他们带领的耐克900多名设计师团队持续怀抱着对运动的热情服务运动员和广阔的消费者。

当被问到Nike Air的未来,Martin笑着说:“我们耐克有一句俗话,There is no finish line。(没有终点线)。我认为Air一直在追求终极完美的路上,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撰文:Guazi

摄影:王鹏

平面设计:Ginko

编辑:Mal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