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涨价、境外上市!理想汽车、蔚来们的“生存战”

裁员、涨价、境外上市!理想汽车、蔚来们的“生存战”
2022年05月13日 21:51 闺蜜财经

摘要:涨价(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编辑|凯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043篇原创

今年受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一直靠“烧钱”拼市场的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们,近期日子非常难过。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近一个月内,赛麟、宝沃、汉腾等四个品牌“倒下”。

在芯片短缺、停产等巨大压力之下,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汽车、小鹏汽车们也在积极破局:裁员、涨价或多地上市等,新一轮行业大洗牌加剧。

01

首先来看最近两天因毁约校招生,备受热议的理想汽车。

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应届毕业生,还未进入理想汽车,就面临被裁员。

更残忍的是,此时他们面临错失应届生“金三银四”的求职旺季和承担此前选择签约理想汽车的机会成本。也难怪不少网友痛批理想汽车的做法是“毁人前途”。

对此,5月11日晚,理想汽车回应称,由于业务调整,部分岗位被关闭,涉及部分今年尚未入职的校招生。目前正在与相关学生沟通调岗选择或解约赔偿方案。

客观来说,相比道德,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活下去更重要。数年前,郎酒集团也曾发生过解约200余名应届毕业生的事件。

但理想汽车的裁员风波已经持续有1个月左右了。

4月初有爆料称理想汽车在进行裁员,且比例高达15%左右。然而,理想汽车选择了辟谣。企业未能预见和做好招聘计划,在今年的经济形势下耽误应届毕业生的前程,被骂并不冤。

从公开数据来看,理想汽车确实很难。

今年4月,理想汽车的交付量环比下降达62.2%,因疫情对供应链带来的冲击,其二季度面临着严峻挑战。

图片来源|浦银国际(特此感谢!)

对比同行来看,理想汽车4月的交付量掉队明显。

实际上,今年一季度,理想汽车的表现还不错。

财报披露,期内,其交付31716辆理想ONE车型,同比增长152.1%;实现营收95.6亿元,同比增长167.5%;净亏损额1090万元,比去年同期的3.6亿元大幅收窄。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四季度实现单季盈利之后,今年一季度理想汽车再度陷入了亏损。

而更大的冲击来自于供应链。

4月,理想汽车因位于上海和江苏昆山等地区的部分供应商无法供货,因此大受影响,导致部分用户的新车交付不得不延期。

02

造车新势力中的蔚来,则不断寻找上市机会。

今年3月,蔚来通过介绍方式回港上市。

本周,蔚来宣布,将于(新加坡时间)5月20日在新加坡交易所证券交易有限公司主板上市及开始交易,同样是介绍方式上市。

不过,受大行情等因素影响,回港上市的蔚来,其股价表现也颇为惨淡。

截至5月13日收盘,蔚来港股的收盘价为106.6港元/股,相比4月高点跌去了近42%;4月累积跌幅17.81%;本月累积跌幅已达25.97%。

今年4月,蔚来汽车的交付量也同样大受影响,当月交付5074辆新车,环比近腰斩,下跌49.2%。

同样,蔚来的交付量大降,是受供应链等因素带来的压力,4月蔚来一度停产了约10天左右。

财报披露,2018—2021年,蔚来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5.97亿元、-114.1亿元、-56.11亿元和-105.7亿元。“烧钱”速度可见一斑。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特此感谢!)

而据此前赴港上市的招股书披露,2018—2020年以及截至2021年9月底,蔚来的净亏损分别为96.39亿元、112.96亿元、53.04亿元和18.74亿元。

三年多其累计净亏损281.13亿元,蔚来如何实现扭亏为盈依然是难题,目前没有答案。

而今年1-4月,蔚来汽车的交付量也掉出了造车新势力的前三位。

图片来源|汽车行业关注(特此感谢!)

从更长期来看,蔚来面临的更大压力,是与战略投资方的对赌协议。

其中,蔚来2024年营收目标为1200亿元,2025年前要在科创板上市等。

仅以营收目标来看,按照2021年蔚来361.36亿元营收计算,2024年要达标,需增长三倍多。如果是以往年份问题似乎不大,但今年疫情反复带来的影响,这一目标或受不小冲击。

此外,蔚来还在重点建设换电站,按计划,将在全国范围内计划布局超1300座换电站,6000根超充桩,10000根目的地充电桩,需要投入的金额也颇大。

03

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大洗牌正在悄然发生。

除裁员、上市外,受原材料上涨的影响,多家车企均进行了涨价。

比如,年内小鹏汽车的车型涨价幅度为1.9万—3.8万元;

蔚来ET7宣布,5月23日起全系车型上调一万元;

4月起,理想ONE上涨11800元;

比亚迪、威马汽车等也纷纷官宣涨价。

另外,新的竞争者依然在源源不断涌入。

但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4089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2.47%,处于产能严重过剩区间。

在纳入统计的86家企业中,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的企业有19家,其中新能源车企仅有7家。

目前,造车新势力们可以说是内忧外困,“寒冬”依旧,活下去才是要紧事儿。

版权声明:本文系闺蜜财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