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马咖啡师”撑起的Manner,4亿中产抢爆了

“牛马咖啡师”撑起的Manner,4亿中产抢爆了
2024年06月24日 17:16 Liya的种草手记

相信近期Manner咖啡事件大家或多或少有所耳闻。

别说,刚开始看到“Manner”,“Manner事件”时我还没反应过来,Manner究竟是什么??

后来才了解了事情始末,也许大伙不少人已经知道了,这里就长话短说。

6月20日,Manner上海一家门店咖啡师女孩与顾客起冲突,并将咖啡粉迎面泼给客户。

然而当天下午,又曝出一起因催单,咖啡师与顾客发生肢体冲突的事件。

一天连出两起比较严重的事件,Manner真让人有点蚌埠住了。

想不到再晚些时候,Manner又被曝出一个月前因催单,顾客与员工之间的冲突事件。

催单催单,催到员工和顾客都失去了Manner,Manner还能撑多久?

“这工作量简直就离谱”

在出事前很早就在网上看到一些Manner咖啡师抱怨工作强度大。

不同于行业内多数品牌用的都是全自动咖啡机,Manner使用的是半自动咖啡机。

手工工艺多一环,那自然更费事,要多花时间。

Manner设备方面也都是竞品中最好最贵的,毕竟半自动咖啡机有了咖啡师的加持,能够保证制作的精细度以及口感。

图源:小红书网友

在Manner的众多小店里,针对日营业额的差异,门店采取了灵活的员工配置策略。

“日营业额未达到5000元的门店,通常只配备一名员工;而当日营业额超过6000元时,才会考虑增加至两名员工。”

确实,早期Manner走的是平价精品咖啡的路线,这一点让其与其它咖啡连锁品牌区别开来。

门店多半小而精,员工数量自然高不了,但是以此成为“降本增效”的一个借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试想一下,一个咖啡店只有一个店员,还有谁能搭把手?

图源:微博

Manner既要在价格上和瑞幸竞争,又要在品质上和独立咖啡店对标,还在员工以及店铺成本上不断“挥刀”。

是不是有点既要又要还要了?

不过还真别说,对于消费降级的中产们要求要快,要好,还要便宜是不是完美呼应上了?

有网友想着说趁着假期去Manner兼职,结果搜了几个帖子发现门店普遍只有一个咖啡师,忙得没法吃饭去洗手间,这确实有点难评......

图源:小红书

据“有数DataVision”的数据对比,Manner以500单的日单量遥遥领先,但人工成本的支出比例却是四个品牌中占比最低的,仅12.5%。

Manner作为一个手工咖啡店,竟然在人工成本的控制上做到了极致。

星巴克,瑞幸看了都得直呼“黑暗”。

不管怎么样,Manner的口味在同等价位还是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同。

这次集中爆出的咖啡师和顾客的冲突事件希望可以成为Manner改革的契机。

资本家的底气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Manner借着独特的“带杯立减五元”的所谓环保优惠,给了精打细算的城市青年一个台阶下。

而多次与LV等奢侈品牌进行跨界合作,更让Manner在品牌形象上获得了提升。

这样的里子面子都具备的Manner,无疑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牢牢地抓住了中产阶层的消费心理。

图源:小红书网友

不过一些知道内情的网友会打趣说,“Manner最便宜的其实是咖啡师”、“用咖啡师献祭顾客”。

把员工当耗材、工具,单纯当成本,这样的企业,走不远,也不会受到尊重。

但是事实就是大环境如此,大部分公司降本增效的大刀都是先挥到员工头上。

这两天又见Manner新消息,参保员工1225人,而通过查询Manner门店数量达到1295家。

可见,Manner的员工真成了牛马。

所有的公司都在号称“降本增效”,但是降的到底是什么本?

降得最多的还是劳动力成本,十个人的活,让五个人干,同时这五个人的工资还能再降。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当人仅仅是简化成了“劳动力”,管理和扩张是基于“去人性化”而展开的,那也不难想象员工将承受“非人”的高压。

奇葩的公司规定也是一方面:顾客投诉会得到一杯免费咖啡;有三次投诉的店员会被开除。

要说顾客是上帝恐怕不完全对,好的顾客才是上帝。

伴随着生意的兴隆和订单的激增,咖啡的品质保障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焦点。

图源:网络截图

店内的人手却显得捉襟见肘,而Manner的消费者群体又以对品质的高要求而著称。

其中不乏还有为了“薅羊毛”而发起投诉或者要求稀奇古怪的顾客。

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咖啡师们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压力,矛盾到今天爆发是必然。

可以说,Manner的这些矛盾是长久时间堆积出来的。

当咖啡业开始卷向打工人,没有一个人能逃掉,包括消费者,企业家。

消费降级,要求没降

矛盾的根源之一,是消费降级的中产们消费降级了,但要求服务水平维持没降级的标准。

Manner一杯高品质的咖啡才卖15,自带杯还减5元,这种极致性价比本来就必须压缩成本,减少购物体验。

但消费降级的客人仍在要求服务水平,这就是根本矛盾。

如果自己买到特别便宜的东西,也真的不好意思对别人太挑剔,毕竟有句话常说,”都XXX了,还要啥自行车呢?”

从经营策略上看到了Manner咖啡基本面差异化优势在缩小的问题,同时也窥见了降级消费之后人们还在希望得到高质量服务水平的自大心理。

不是花了钱的顾客就是上帝,服务员也并不低人一等。

矛盾爆发,简单来说,双方都有一股怨气。

究竟是没了初心呢?还是初心原本就是利益最大化,只不过现在暴露得一览无遗?

资本扩张的过程中利益人太多了,创始人就算是想也没法左右,背离初心也只能看着。

在扩张过程中没有通过有效管理平衡利益和自己的初心,到现在只会被当成资本家人人喊打。

到头来,创始人的初衷“不想要机械化,不想抹杀掉每一个咖啡师的个性”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被现实击得粉碎。

图源:小红书网友

创始人身家70多亿,可能已经在到处享受生活,而底层的员工,高强度工作,还常常面临着顾客的负面情绪。

一个只关注赚钱的企业,何曾想到关注一线员工?

只能说中国像胖东来的企业家,太少。

于东来谈过关于服务,他说如果工资很低,工作时间有很长的话,就不要谈服务。

市场、员工,顾客需求都在变化,想平稳的赚钱都是如履薄冰。

资本家成功的将矛盾转移到打工人和消费者之间,情绪失控、泼粉、肢体冲突背后,是一杯一壶垒起资本大楼的平凡咖啡师。

Manner创立初期前三年,仅仅在上海开出了三家门店。

但是被“风投”盯上了之后,经过多轮融资,扩张速度飞快。

三四年时间,在去年十月已经达到了1000家门店,甚至还在冲击。

都说“连锁”和“精品”之间存在天然矛盾,资本太容易吞噬掉一个好的愿景好的品牌。

不知道现在Manner的味道和仅有三家门店时期相比,是更精品了还是更廉价了?

也许匆匆行路的打工人刚尝过味道就已经忘记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