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er“羞辱风波”后,最害怕的事还是发生了

Manner“羞辱风波”后,最害怕的事还是发生了
2024年06月25日 15:34 Liya的种草手记

1

继网红王妈之后,因为“压榨打工人”而翻车的公司又多一个。这一次,是被上海年轻人誉为“平价精品咖啡之光”,曾把各地上班族“羡慕哭了”的咖啡连锁店Manner。短短四天内爆发三起冲突事件,上了近30个热搜,以“发疯”的方式爆火出圈。泼咖啡粉,狂怒暴走,情绪崩溃。

源:微博视频踢裆,扇巴掌,抢手机,言语羞辱。

源:微博视频还有顾客冲进柜台,殴打店员头部。。。。。。

图源:微博视频Manner店里看不见一丝一毫的manner,仿佛成为顾客与咖啡师的战场,争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服务丑闻”被广为人知后,Manner启动紧急公关:先是向媒体回应称,第一时间辞退涉事员工。

不难看出还是遵从着一贯的“顾客是上帝”服务宗旨,安抚上帝才是头等大事。随后,Manner正式发明公关声明,将事件定性为“咖啡师与顾客冲突事件”,并把“加强对公司全体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提升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放在承诺会积极整改和调整的第一位。

图源:MANNER官微

万万没想到,这份服务业通用的公关模板竟然失灵,激起了千层浪。冲突事件爆发后,网友非但没有责怪店员,反而狠狠地共情了,为店员愤懑不平,要求“Manner向店员道歉”、“对自家员工好一点”,舆论走向远远超脱Manner的预期。

归根到底,这届网友不好糊弄了,抓住了真正的要害:员工频频被顾客催单情绪失控,根源在于Manner的“疯狂制度”,不把人当“人”。8小时内做500杯咖啡,且一手包办补充物料、打扫卫生、点单、萃粉承重、按压、萃取、打奶、拉花、打包、出品等等。吃喝拉撒时间精确到分秒计时,日营业额5000元以下的一店只派一个人hold主全场,据说遭受顾客投诉三次直接被辞退......

图源:小红书网友拿着5千的微薄薪水,只要做不死,就往死里做。可以说,冲突事件撕开了Manner疯狂扩张、压低成本、苛待员工的遮羞布。大众在同情Manner员工同时,也是在怜悯生活在“降本增效”和高效交付的双重压力下的自己——签的是劳动合同,不是一纸“牛马卖身契”。Manner咖啡师的破防一泼,泼出了震颤社会情绪的巨大能量。被迫道歉的Manner,没有人买账。

2

无独有偶,Manner冲突事件爆发后,又有一个品牌被推向了风口浪尖。有网友爆料,贵妇护肤品牌海蓝之谜也曾爆发类似“冲突事件”。视频画面中,一名顾客对柜姐放出狂言,“来一次就想羞辱你一次”。

图源:@1024专员情绪激动之际,甚至直抄起手中的水瓶泼了柜姐一脸水,场面一度陷入失控。

在两人的谈话之间,事件冲突原因疑似初步披露:顾客不满意此前对柜姐的投诉处理结果,发现柜姐经过培训又再重新上岗,“不想再看见她”。和Manner不同,对于海蓝之谜“冲突事件”,评论区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有人认为是顾客无理取闹,就算顾客是上帝,也不能随意羞辱打工人。

然而,更多的人却觉得大快人心,看见硬茬顾客“收拾”柜姐,做了自己平时不敢做的事,堪比一出爽剧。

评论画风之所以截然不同,主要在于海蓝之谜和“柜姐”身份的标签属性。贵妇护肤品牌海蓝之谜很难让大众产生代入感,而柜姐“欺软怕硬”的势利形象人设深入人心。双重buff叠加,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让人形成消费者才是弱势群体的认知,代入曾经不愉快的购买体验,和消费者产生强烈共鸣。这也就导致了,这场冲突的焦点基本不会波及品牌,争议始终紧紧围绕着顾客素质和柜姐态度展开,是常见的顾客和服务员之间的角色错位冲突,海蓝之谜即使“隐身”,也不会沦为众矢之的。

只是刚好处在Manner“冲突事件”发酵的关节点,海蓝之谜也被卷入了舆论漩涡。有Manner的前车之鉴,海蓝之谜的回应重点也落在了关怀员工上,称事件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调解处理,品牌也及时对同事进行了支持和情绪疏导。在企业公关舆论场,弱者是强者,强者是弱者。海蓝之谜选择与打工人站在同一阵线“示弱”,不失为一个机智的公关策略。

3

从Manner和海蓝之谜的“羞辱风波”,不难看出打工人这一热门话题的两面性,是借势营销关键词,也是品牌翻车的“重灾区”之一。品牌越是善待打工人,越会受到大众的喜爱,增强用户粘性,反之,则会酿造品牌危机。以服务闻名的海底捞,就曾深陷压榨打工人泥潭。去年社会摇“科目三”现象级爆火,一边吃火锅,一边免费看舞蹈表演,海底捞生生把自己卷成了“歌舞团”。为了鼓励门店创新,海底捞还为“科目三”开设奖励,积极表演“科目三”的员工能够拿到可观的奖金。霎时间,各个区域门店都开始对员工进行“科目三”培训,当奖励变成要求,事情就变味了。

图源:抖音

门店纷纷开卷“科目三”,占用员工正常上下班时间练习,影响个人休息,且对于员工而言,既要兼顾本职工作,又要为顾客跳舞,工作量激增,压力山大。随着越来越多的服务员“被迫营业科目三”视频出圈,海底捞更是背上了“职场霸凌”的骂名,品牌形象大大受损。

图源:新浪热点这也反映出,当下消费者与打工人的边界正在被模糊,品牌的营销思维也要与时俱进。海底捞“卷”员工讨好消费者,但消费者也会反过来共情同是打工人的员工,反而弄巧成拙。在这层面,胖东来可以说是交出了优秀答卷。胖东来不信奉“顾客是上帝”,坚信一味讨好顾客不道德。当员工与顾客发生冲突时,胖东来没有采取一刀切,把过错责任单方面归于员工,而是成立调查组「8页报告调查顾客与员工争执」,彰显公平公正。

图源:互联网三爷胖东来还给员工设立“委屈奖”,奖金在500元到5000元不等,鼓励员工做正确的事,比如员工制止不文明行为被投诉、遇到顾客辱骂恐吓、维护公共安全遭遇一些情况等,用百分百的真诚对待员工。胖东来善待打工人,不仅增强了团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大众的好感,与其他大型商超形成有效区隔,打造“以人为本”的品牌核心竞争力,从而晋升商超顶流。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以“打工人”要素开展营销,深入打工人语境捕捉用户痛点,以细腻暖心的内容达成情感认同,传递年轻一族认同的品牌价值观,让品牌理念更容易被年轻人理解,拔高品牌形象。诚然,“打工人”不是一块砖,想往哪搬就往哪搬。大众会为情绪买单,用消费投票,努力构筑一个「打工人友好型」商业世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