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龙湖建立上海总部的传闻热闹了大半天。后来,龙湖内部辟谣,说并非搬迁,而是出于商务效率,一些业务部门有所调防。
在中国,一个公司的总部,放在哪里,在意的人不会太多,但搬到哪里,却很容易被额外关注。
两年前,万科在上海建立开发经营本部,也引起外界讨论。这次龙湖学习万科,也是同一个待遇。
但其实,万科与龙湖早已经完成了全国化布局,也都是多航道公司,一些重点航道的关键运维人员的驻防有所调整,主要体现的是投资重心的切换,以及对局部市场的重视。
因此,董小姐总体表示理解这件事的反转。不过,关注的朋友不少,所以就认真了解了下,与大家分享一些事实与看法。
目前比较确定的是,2023年元旦前后,龙湖C1地产、C2商业、C3冠寓三个主航道业务的一些相关人员会从北京来到上海办公。但地产总部依然在北京,注册地与税源也没有听说有变化。
根据董小姐了解,这个决定,是在11月6日晚间的一次龙湖内部会上才确定下来。次日,管理层便对内公布。
11月8日,地产、商业、冠寓三个主航道相关人员陆陆续续接到了1V1对谈,告知工作地点即将改变。HR接到的消息是,一天之内,最好全部谈完。
目前龙湖的几个主航道业务中,这次涉及到的就有3个。未来,龙湖在北京总部依然保留的是:智慧服务,龙智造(代建),DT(数字科技)业务,以及一些总部的赋能平台,比如财务、人力、审计等等。
龙湖显然也在担心,外界过分解读这个调整,所以全程都很低调。地产业务人员转移到上海,短短三天,动作启动很快。
未来,龙湖总部C1—C3航道经常出差的部分人员会先搬到上海虹桥。那么,为什么是这三个航道的人员呢?
其实,地产、商业、冠寓这三个业务,在总部层面的商务出差一直都比较频繁。比如,集团投发客研会要求,上会的地块都要亲自看过——因此,这次要搬的人不会少。
一位内部的朋友说,一个部门怎么能分在两地呢?不愿意去的就自己找活水目标,内部调动,自己找接收方。
由于很多人是外地的,他们对去上海的抗性应该不会太大。
董小姐多方了解到,截至目前,龙湖C1地产总部有不到200人,C2商业总部有70余人,C3冠寓总部在40人左右。
也就是说,这次瘦身,前往上海的人数接近300人。去掉不愿意去的和不频繁出差的,转移人数依然很客观。内部说法是,「不足200人」。
岗位与工作地点的调整,通常会带来人员的调动、流转,乃至去职。
今时今日地产行情如此,和大多数开发商一样,龙湖总部员工早就十分「内卷」。为了不去外地而丢掉一份工作,已经是一种奢侈的选择。当然,前提是,你有的选择。
这个过程,很多房企的朋友都经历过。只不过,龙湖十几年前总部搬入北京后,罕有变动,一直保持稳定。这次也是总部很多人第一次有工作地点的轮换。
截至目前,不涉及调整的总部人员,主要在物业、代建、IT业务,以及人力、财务、审计等等赋能部门。
这部分人员也有数百人。看内部数据,总部层面,物业航道大概有200人左右,龙智造业务大概80人左右,DT数字科技部门过去人数一度爆棚,有上千人,之后经过了大幅精简。
未来,龙湖集团总部还在北京,但老龙湖品牌的内核业务——地产与商业,附加一个长租公寓,会慢慢离开,把核心办公地点调整至上海。
房地产行业风云变幻,过去几年,龙湖一直在喊总部去地产化,对几个航道做了很多收缩。对非地产航道的几个重点业务,也投入了更多决心。
据董小姐了解,2022年截至目前,龙湖C2—C5经营型业务(商业、冠寓、物业、代建)为龙湖贡献了30%左右的净利润。其中,冠寓就完成两个亿左右,利润主要依靠商业和物业。「这是龙湖至今依然能扛住的重要因素。」
对于经营型业务,内部关注度也有个大致排名,首先关注,商业、物业,因为利润产出多;其次关注,龙智造和冠寓。
顺便说下,现在,龙湖每个月都会召开各个航道的战略前瞻会,并且进行行业对标。由于管理层很重视,这样的会议,龙湖CFO也会参加,主要盯现金流和利润。内部传出的口径是,不挣钱的项目绝不允许放过。
这段时间,龙湖总部的业务氛围究竟如何?
不少总部的朋友反馈说,现在,龙湖总部PPT汇报特别多。行业下行,公司内部相互的挤压和拉扯也很多,尤其是地产职能之间的挤压。
比如,龙湖营销为了卖更多,要超常规费用,财务要费用管控。这类问题在市场好的时候,可以相互妥协,但市场不好时,矛盾很容易激化。
「全行业都非常卷,我们也卷。地方和集团有不少博弈,各种额度都压到极致。」一位龙湖的朋友说。
这一次,关于龙湖地产、商业、长租航道人员的工作地点的调整,董小姐主要关心两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地产加码上海?
一直以来,北京并非TOP20房企的总部所在地。它更多是头部房企的区域总部,以及市属国企的总部。民企里,龙湖与融创是难得的存在。
一位帝都的地产朋友说,帝都土地贵,利润低,还有限价,民企优势不多。「在帝都拿地的钱,都可以去中西部甚至杭州拿两三块地了。」
公司选择业务总部,不仅仅是为了开展业务。更重要的,是在那里更方便和各种资源对接,比如资金,市场,人才,客户,供应商等等。
在地产加码上海的背后,董小姐看到的是,龙湖大量地产业务已经更多在华中、华东等二线城市出击。
从数据上看,合肥、杭州等,已经是龙湖这两年业绩的压舱石。
因为限价严格,很多人公认,北京已成了地产产品的黑洞,影响力能跨城的明星地产职业经理人,也是少之又少。相比之下,长三角的地产行业人才储备更好,土地换仓也更容易。
目前,长三角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好的地方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龙湖将地产相关人员迁移过去,也有很强的投资动因。
未来,龙湖地产业务在上海深耕,强化各方资源,甚至产生化学反应,也不是不可能。
二是,新任董事长陈序平在下哪一步棋?
陈序平从地产航道负责人拾级而上,成为龙湖集团CEO,再到董事长,这一路不过一年半的时间。一位地产朋友说,过去,陈虽然做得出色,但行情的艰难最终反过来加速了他的晋升。因为,逆势更能放大能力。「过去一年,任何人在这个岗位,可能都是煎熬。」
最新的动作是,他将张旭忠提为地产航道总经理。
一位龙湖的朋友说,陈序平当上董事长以后,航道总的人选,很自然就是张旭忠。因为,「此时的地产业务,需要熟悉一线、威望足够的人来统领。」
陈序平履新一年多来,在董小姐看来,主要是几件事。
他一直在为龙湖做「外科手术」:捋了投资逻辑,合并了城市,为很多项目纠偏。
据董小姐了解,今年以来,龙湖砍掉了几十个项目。其中,东北最多。比如有的项目一期卖的不好,达不到流速,二期就停掉,重新研究。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龙湖新的投资地图,本质是精准投资,因为头寸没有那么多了。地产业务在收缩,龙湖只聚焦在少数核心城市。比如合肥、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华中一片一二线城市。
在调整过程中,陈序平表现出杀伐果断的风格。一位朋友评论说,他抓得很细,看问题的核心就是看生意逻辑,重视执行力。
一个城市总执行力不到位,甚至会面临直接下课的命运。过去一段时间,龙湖换了至少七八个城市总。比如重庆、成都、南京、东北、苏南、深港澳、沪苏等等。
过去这一年,龙湖有很多变化,「做了很多痛苦的动作」。如今,他们在用各种方式清理不良资产,清理商办和车位。
过去龙湖更看重ROE,但现在,内部把现金流刻度也放在了同等位置,希望追求利润和现金流并重。
龙湖高层在公司传递的内部口径是,今年,龙湖只有减负,明年才能轻装上阵。
这次3个航道的岗位调整至上海,就是最新的变化。
从外部经验看,万科把地产开发经营的很多职能从深圳搬到上海后,在张海的治下,很多运营效率得到提升,华东在全国楼市里表现抢眼,也确实有助于「做实做强基本盘」。
相比之下,龙湖三个航道的业务未来在上海的定位会是什么,还是未知数。龙湖一直说的总部「去地产化」,更符合资本市场口味。
抛开公司治理层面的变化,在公司的调整中,随便一个浪头,打到个体身上,都会显得残酷。凡是牵扯到人的动作,动静都不会小。
一些龙湖的朋友,已经开始心有戚戚,大家都很关注后续的动作,希望避免更多的动荡。
也有朋友说,相比其他公司,龙湖到今天都没有大手笔降薪,去年还有超预期年终奖。所有劝退的人都有n+1赔偿,从来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含糊过。「平心而论,已经很不错了。」
期待龙湖正在酝酿的上海故事,持续关注龙湖的新变化。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