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治理】流域治理类PPP项目绩效管理研究(上)

【流域治理】流域治理类PPP项目绩效管理研究(上)
2019年07月23日 11:52 城镇化新视野

导语:流域水环境治理是缓解水环境污染、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我国流域治理任务重、资金需求量高,政府部门财政资金不足,难以满足治理要求,而PPP模式既可以提高水环境治理效率,有效引入社会资本,又能降低政府治理的风险,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流域治理项目采用了PPP模式。随着项目落地进入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其的绩效评价也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对进入建设期和运营期的PPP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不仅是政府“按绩效付费”的依据,也是实现PPP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之“初心”的关键,更是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在PPP领域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要求。基于此本文试对流域治理类PPP项目绩效评价进行一番探讨。

一、流域治理类PPP项目现状

我们利用财政部PPP中心发布的PPP项目数据库,收集现阶段我国PPP项目的信息,从中筛选出流域治理类PPP项目的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29日,财政部PPP项目数据库包含有8843条PPP项目数据,涵盖了交通运输、市政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利建设等19个子项目。由于不同流域治理类PPP项目侧重点不同,在子项目中除集中分布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子项目外,还分布于水利建设、市政工程、旅游等子项目中,经过筛选,我们得到流域治理类PPP项目共660个,项目投资总额8741亿元,项目平均投资金额13.24亿元。

从这些项目所处的阶段来看,660个项目中,有72个处于准备阶段,167处于采购阶段,421个处于执行阶段,处于移交阶段的个数为个。进入执行阶段的项目占比约为64%,入库项目有半数以上已进入执行阶段,也凸显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按效付费的紧迫性。

从付费机制上来看,使用者付费项目、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政府付费项目三种类型项目数分别为15个、305个,340个,在流域治理类PPP项目中,政府付费是占据主导的付费方式,这也是由于流域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产权难以界定造成的。

从项目实施方式上来看,BOT方式是主要的实施方式,体现了流域治理类PPP项目注重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的结合。一方面BOT方式使得社会资本、先进的管理经验及科学技术进入流域治理项目;另一方面BOT作为一种成熟的方式,在流域治理中广泛应用,相对于其他实施方式更有优势。

从合作期限来看,合作时间在10年至20年的项目最多,其次为21年至30年的项目,项目平均合作年限约为16年,充分反映了流域治理类PPP项目合作周期长的特点。

二、流域治理类PPP项目绩效评价的思路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其中提到“建立政府、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建立事前设定绩效目标、事中进行绩效跟踪、事后进行绩效评价的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机制,将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与绩效评价挂钩,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调价的重要依据,确保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依法充分披露项目实施相关信息,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

据此,我们对流域治理类PPP项目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为:在政府层面与项目公司层面同时建立事前根据PPP项目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设定绩效目标,事中设置关键绩效指标进行绩效监控,事后进行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采取奖优罚劣措施进行优化的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机制,形成PDCA闭环绩效评价流程。

PDCA闭环绩效评价流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