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宏观」面对可能的硬着陆 基建重回“救世主”角色!

「港股宏观」面对可能的硬着陆 基建重回“救世主”角色!
2019年03月05日 18:19 斯多克APP

1929年10月29日早上10点,纽约证券所开市。

猛烈的抛售潮袭来,不管是小股东,还是大公司,每个人都在不计成本的抛售自己手上的股票,交易大厅一片混乱。

当天道琼斯指数在周一13%的跌幅之下再跌去了12%,根据当时纽约时报的统计,50种主要股票平均价格下跌近40档,股市大规模抛售甚至使得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发生瘫痪。

这一天被称为美国金融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从这一天的股市大崩盘开始,美国进入经济大萧条时代(Great Depression),86000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失业人数从低于150万猛涨到1700万,失业人口占当时劳动人口的25%。

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之前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高度发展的,比如欧洲的德国、亚洲的日本受美国经济危机影响严重,而后来我们知道,德国和日本相继通过军事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来抵御经济危机,而美国则施行了著名的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包括: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第4条和第5条,也就是我们说的基建,大规模建设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通过政府举债大搞基建的方式让经济再次活跃起来,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是先把蛋糕做大,即使后面存在分蛋糕方式不公平等问题,但这样至少大家都有的分。

转到中国!2008年,中国当时已经进入世贸组织7年,享受国际化分工红利,中国经济实现高度发展,但是美国的经济危机再次爆发传染到中国,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当时的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

为应付危机,中国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

为实施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投资4万亿元。这2年内,中国不断完善和充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而中国应对危机的方法就是“四万亿计划”,也就是“中国版的罗斯福新政”。

其中的十项具体措施包括:

如果以基建为指标,2008年中国实施的是升级版的罗斯福新政,10条中有6条关于基建。从那之后,中国在国际上有了个新名称,叫“基建狂魔”。

加上中国特有的土地政策,推行基建遇到的阻力远远低于大部分土地私有化国家,高山雪地修路架桥,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高铁,在短短几年之内大跨步进入全球里程最长国家,占全球60%(2018年数据)。

中国经济如果是一趟火车,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它已经高速行驶超过40年,在这40年里,风险丛丛,国企改革工人大规模下岗,南斯拉夫大使馆危机,飞机被美军撞下来,伊拉克阿富汗战争转移美国注意力等一系列事件,可以说这40年里,中国国运爆表,争取到了巨大的经济增长机遇期。

转眼,到了距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10年之后的2019年,也是新中国建国70周年,经济今年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其中的消费和净出口逐渐失灵。

消费来说,消费降级和升级都存在,只不过一个是大部分的底层阶级在降级和小部分的中高层阶级在升级。不断暴涨的房地产已经大幅吸走中国民间的储蓄,活生生让原本家庭高储蓄率的中国变成一个家庭高负债的国家。

2018年6月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表示,由于中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偏低,所以家庭债务/GDP的测算杠杆率方式会低估中国家庭部门债务问题的严重性。

以家庭债务/家庭可支配收入测算,中国家庭部门杠杆率高达110.9%,已超越美国。消费需要可支配资金,背着房贷去过度消费不是中国人的传统风格。

净出口就不用说了,美国对中国提高关税的威胁已经是众人皆知,其实除了美国,我们不太关注的是,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一直对中国产品倍加防范,各种反倾销政策阻止中国产品进入。

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压力很大。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去年12月以来发生断崖式下跌,尤其以PPI下跌最为明显。

另一个重要的制造业指标,PMI也颇为揪心。今年2月1日,财新公布数据显示,中国1月财新制造业PMI 48.3,创2016年2月以来新低,远不及预期49.6,前值49.7,为2017年5月以来首次跌破荣枯线。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8日联合发布数据,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

经济去杠杆加上美国关税威胁,造成消费和出口失灵,而互联网支持就业和实体经济不足,加上本身泡沫已经非常大。而减税效果又太慢,怎样才能最大概率在建国70周年之际避免经济硬着陆?

目前来看,只有基建能做到!

2019年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关心的三农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今年的一号文件包括8个部分:

去年的一号文件首次公开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今年是实施战略的关键期。加上今年遇到的特殊问题,让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推进变得格外重要,于是乎,在2月20日,国务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乡村基础建设,其中备受关注的有:

按照中国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的说法,2006-2009年三年,向农村投了几万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国家向农村投了十几万亿,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大规模投资,既化解了城市的生产过剩,又实现了城乡再平衡。

中国快速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拥有8亿人口的中国农村扮演了主要角色。除了农村基建项目,城市基建项目审批也在“飞速”通过。

2018年下半年开始,在“六稳”的指导方针下,发改委加快通过各地基建项目审批。湖北、广东、浙江、山西等多地发布基建补短板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总投资规模超6万亿元。

2018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28亿元(原计划7320亿元,上调9.3%),其中国家铁路完成7603亿元;新开工项目26个,新增投资规模3382亿元;投产新线4683公里,其中高铁4100公里。

除了上述具体的基建投资,还有两个“大杀器”即将横空出世,那就是雄安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一个要在平地上新起一座中等规模的高标准城市(类似浦东新区),另一个要大力连接拥有8000万人口的最具活力的9个南方城市,需要的基建将是巨量的。

而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马上起航,今天两会传来消息,雄安新区管委会主任陈刚表示,雄安新区规划顶层设计已经完成。规划编制的速度一点都不慢。这样的慢是为未来的好,是为未来的快。雄安新区即将转入大规模实质性开工建设阶段。

中国基建有没有过剩?

在新一轮大规模基建之前,有很多关于债务处于高位的情况下是否要加大基建的声音,但是中国按照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文朗的说法,虽然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建设,中国大幅增加了基础设施的总量,但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广阔的国土面积以及作为赶超型经济体的实际需要,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够。

比如在公路交通方面,总量较高,但密度、人均水平较低。

2017年中国公路里程为477.35万公里,仅低于美国的658.66万公里(2012年数据);密度为0.51公里/平方公里,低于世界均值0.76公里/平方公里,在主要国家中仅高于巴西、俄罗斯;人均公路里程为3.39米,低于世界均值(7.74米),甚至低于印度(3.59米,2015年数据),较美国(21.02米,2012年数据)、法国(16.32米,2010年数据)有较大差距。

各国人均公路里程——

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和人均水平也有较大发展空间。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7年中国铁路总里程为12.7万公里,仅低于美国(22.8万公里)、高于俄罗斯(8.5万公里)、印度(6.6万公里);密度为13.5米/平方公里,低于世界均值22.3米/平方公里,在主要国家中仅高于俄罗斯(5.2米/平方公里)、巴西(3.6米/平方公里);人均水平为90公里/百万人,仍然大幅低于世界均值(340公里/百万人),且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

各国人均铁路里程——

在用电与用水方面,中国的人均水平仍然较低,与人均GDP水平相适应。

中国人均用电量和人均用水量分别为3927千瓦时/人(2014年数据)、425立方米/人(2015年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3966千瓦时/人、442立方米/人)大致相近,也与中国的人均GDP水平相适应,是美国(12984千瓦时/人、1357立方米/人)的30.2%、31.4%。

各国人均用电——

各国人均用水——

结合上述情况,包括事实上,在其它方式预期效果比较慢的情况下,去杠杆声音逐渐消失,加大基建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文章为原创内容,由斯多克平台独家撰稿,请勿自行转载,如需转载请取得授权,谢谢合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