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中美GDP差距扩大”中的谎言与真相

锐评|“中美GDP差距扩大”中的谎言与真相
2024年06月24日 18:24 长安观察

近期,随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一种论调开始在西方舆论场上蔓延,其大意为“今年一季度中国GDP仅为美国的59%,距离2021年末77%的高点巨幅下降,中国与美国在经济体量上的差距愈发遥远”。

然而,将事实转化为叙事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叙事者的倾向、态度与目的。

不妨将上述论调还原为更完整准确的表述:如果将中国在2024年第一季度以生产法计算出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当前汇率转换为美元数字,那么这一数字与同期美国以支出法计算出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数字相比,比例为59:100。

(一)

对比两种表述的差异不难发现,“中美GDP差距扩大”之说隐去了两个前提。

第一,GDP作为国内生产总值,天然以本币为计量单位,进行跨国比较要经过一次汇率换算;

第二,GDP有不同的核算方式,不同核算方式下得出的数据,本不具有太强可比性。

首先是汇率问题。众所周知,2022年起,为应对飙升至四十年来最高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平抑通货膨胀,美联储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中六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推高到了5%至5.25%之间。

对于国际金融市场而言,这无疑意味着拥有接近世界货币地位的美元会大幅回流美国,对各国汇率造成直接冲击。以受影响最为明显的日本为例,在过去两年中,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从115飙升至现在的接近160,升值幅度高达40%,日元的巨幅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日本GDP在2023年被德国反超。

同样道理,在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美元计价时,也会因为汇率的波动导致数字上的变化:从2022年至今,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6.3升至接近7.3,在这种情况下,单是汇率原因就能将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中国拔高近16%。

如果不考虑汇率因素,仅从纵向角度从以本币计价的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看,两国的增长曲线还是相当清晰的——

2022和2023年两年,美国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1.9%和2.5%;而中国在同期的增长率则分别达到了3%和5.2%。可见,即便处于经济换挡期,中国经济的增长依然相当稳健。

(二)

其次是GDP的核算问题。中美两国并非采取相同方式对GDP进行核算,中国采取的是生产法,而美国主要采取支出法,辅以收入法进行校正。

理论上,在同一次经济活动中,使用两种方法得到的数据是一致的;不过,一旦进入旨在将一国国内纷繁复杂的全部经济活动都囊括其中的GDP核算领域,两种方法得出的总量就可能明显偏差,各个方法下的指标也无法直接拿来比较。

在美国的支出法核算方式下,其国内生产总值为个人消费支出、投资、净出口和政府支出的加总。很明显,这种方式侧重于计算花了多少钱,消费和投资的流向如何;换言之,只要印出的美元花出去了,就会被计入GDP。相较之下,生产法计量的是经济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增加值,因而中国的GDP核算更关注生产了多少。

此外,一些其他项目核算方式的差别也会形成最终数据的差异。例如各国统计GDP时,大多会将自有房屋人员的自住行为也虚拟出一个租金计入GDP之中,但由于中国采取成本折旧法,美国采取市场租金法,这导致了这一项目在两国GDP占比中的巨大差异。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的虚拟房租约占当年美国GDP的6.7%,而中国仅有不到2%,仅这一项统计上的差异,就能使美国GDP多出近1.4万亿美元。

经过这样的拆解,不难发现“中美GDP差距扩大”论调本身就是伪命题。这无非是“周一周三周五中国崩溃,周二周四周六中国威胁”这种涉华舆论怪象的又一次典型呈现,其用意十分明显,即配合政治需要唱衰中国发展前景、打击市场信心,试图引导世界形成对于中国的悲观预期。

因而,上文的分析并非将自身置于一种相对主义的境地而认为中美经济无法作比,而是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破除舆论场上的谬论,真正看清我们的优势和不足,满怀信心而又脚踏实地地走好我们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

英国经济学家休·佩曼曾撰文指出,观察中国经济时应持有一种长期视角。这实际上暗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即充分考虑到短期政策可能带来的不均衡与不确定性,运用中长期规划实现更为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

中国的经济规模巨大,变革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渐进特征,短期的评估并不能全面反映和衡量中国经济的真实变化,但一旦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段为周期回顾,就会讶异于中国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以及在整个过程中展现出的韧性和耐力。

2005年,一位论坛名为“雪亮军刀”的天涯网友发帖反驳一篇题为“中国和日本的真实差距”的文章,预计中国的GDP可以在2030年之前超越日本,当时网友大多表示难以置信;但现实发展远超大多数人的预期,五年之后的2010年中国的GDP就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而到了“十二五”规划收官的2015年,中国的GDP已近日本三倍。

类似地,十年前,国内还在慨叹中国汽车行业何时崛起,到了2023年,中国已经成为汽车出口世界第一大国,而这也正是作为产业升级外在表现的外贸结构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中国的竞争优势正不断向产业链中上游攀升,中间品和资本品的出口占到越来越多的份额。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转型,总是润物无声却又雷霆万钧。

(四)

更重要的,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已不再将GDP增长率作为单一指标,而更注重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乡村振兴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进。

换句话说,当迈过单纯追究经济总量的历史阶段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民生福祉水平,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已经站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以饮食这个侧面为例,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排名,中国的人均日蛋白质摄入量在2021年就超过了美国,位列世界第九;在年人均水果消费量上,中国大陆高达220公斤,是美国人均值110公斤的二倍;年人均蔬菜消费量上则更为悬殊,中国大陆的人均440公斤完全碾压了美国的77公斤。

1909年,美国福特公司的传奇车型T型车实现了一个普通美国工人花费不到两年工资就可以购买一台的奇迹;而今,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产线工人也几近实现同样的目标。

相较于世界第一的虚名,以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作者单位: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