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受地空学院师兄邀请,石头科普团队前往当地展开了深入的喀斯特地貌考察。最初沉醉于壮丽的地貌和悠久的地质历史,我们也逐渐发现了乡村社区的巨变。这次旅程不仅仅是一次游记,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科普之旅。
桂西北的喀斯特地貌:
奇山碧水孕育出的独特壮乡
中国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多、丘陵多,平地少;北部广泛分布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山区。
喀斯特(KARST)地貌即岩溶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华南地区广西桂林的奇秀山峰,宛如一幅山水画,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广西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要从3.6亿年前说起,那时广西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数百甚至数千米厚的是石灰岩。随后,约2.6亿年前地球发生了剧烈的造山运动——印支运动,地质运动将这些石灰岩抬升露出海面。在之后漫长的历史年代里,由于石灰岩岩体受到日晒、雨淋、风吹和地壳运动的改造,最终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溶沟、石芽、溶洞、天坑、峰林和峰丛等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独特的美学意义,不仅让无数学者沉浸其中,更让无数文人神往。韩愈来到桂林作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活灵活现地把桂林山水地风景呈现读者眼中。奇峰、碧水、峰丛、溶洞、天坑、暗河等要素构建起喀斯特地貌旅游的丰富内涵。
然而,喀斯特地貌也为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生活困难。首先,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岩性是石灰岩,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极易被含二氧化碳的水所溶蚀形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盐(化学式为:CaCO3 + CO2 +H2O = Ca (HCO3)2)。因此石灰岩的风化产物更容易被流水带走,而不是留在原地继续堆积成更厚的土层。这导致石山地区的土层薄,土地贫瘠,只能种植玉米等低价值的粮食作物,且产量不高。其次,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大石山区,基建开发困难重重,修一条高速公路到大石山区的县城,路上高架桥长隧洞比比皆是。二十年前广西面对大石山区的基建问题,都是开“大会战”,集中攻坚进行建设,才有了今日的成果。
广西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为96372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40.72%。
石头科普在行动
旅程中,带队的师兄提议,既然是石头科普小队,那就为当地的中学生们策划一场生动的科普活动吧!我们欣然应允,责任感也油然而生。他们在扶贫和教育的第一线,通过引导孩子们了解科学的珍贵意义,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又回馈大山。
我们来到了巴马县第一中学参观。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县城最好的中学,聚集了全县最好的教育资源。”即使如此,尽管学校的基础设施在扶贫工作开展了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教育资源还是有限。老师说:“她曾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可以去实验室做科学家。”可是科学家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没有概念,不知道大学,甚至没有去过省会城市。
在学校校长的邀请下,石头科普的成员为初中年级的学生们带来了关于中国科大地空学院各类实验室的科普宣讲,从岩石讲到月壤,从资源开发到国家战略需求,最后我们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出发,分享自己的学习科研故事,激励同学们刻苦学习,坚定理想,为建设和谐、美好、繁荣的祖国而奋斗!
同学们对这次宣讲非常感兴趣,会中同学们都在认真做笔记,争先恐后地提问,会后也热情不减,依依不舍地到前台提问,签名。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不仅学习态度认真,还特别有礼貌。——会议结束后大家自发地向演讲者鞠躬致谢。
演讲结束后,老师告诉我们,“这里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都有一颗向往的心但缺乏的是一个引领人;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的太少,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学校很希望有更多的宣讲者到这里来开拓孩子们的眼界。”第二天返程的路上另一位老师发消息告诉我们“宣讲的效果非常好,连平时最不愿意学习的学生都主动找老师提问了。”
大山里的灯光
在科普活动之余,我们也有幸了解了大山中驻村队员与乡村教师的工作。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西这个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在2020年11月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今天广西大山群众的精神面貌已经焕然一新,但仍然有大批的扶贫干部和驻村队员在荒凉的大山中坚守岗位,巩固拓展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石头科普一行重点考察了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县是全国闻名的长寿县,但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近年来,巴马,因地制宜地打响养生、养老、长寿的品牌,通过开发扶贫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移民搬迁、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等方式,逐渐脱掉了“特困”的帽子。我们接连走访了巴马县西山乡的十几个行政村。从自治区、市、县派出到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向我们介绍了当地的村情民情,以及他们的工作内容。他们在各个行政村面向广大村民宣传党的政策、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推村民收入增收、用心为民服务和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把暖民心、惠民生、顺民意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从县城进入到大山深处的村落,我们需要通过蜿蜒的山路,即使驾车,平均车程也在一小时以上。
每到夏季,洪水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在此地频发。这也是喀斯特地貌地质条件导致的,因为灰岩等碳酸盐岩极易风化且难以储水。美丽的山水的背后,处处都是难以察觉的岩体坠落的风险。
跟随队伍,从县城出发,历时两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大山深处的平洞村中心小学,还在山坡上,就听到了谷底传来的朗朗读书声。
在当地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平洞小学的王校长。王校长告诉我们学校里也很少有外面的老师愿意到这山沟沟里教书。很多老师来了不久就走了,许多老师都是身兼多职,自己和妻子已经在这里坚守了十几年。学校里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几乎都会选择把学生寄宿在学校,因为学校和政府免费提供住宿和三餐,一些选择全家出去打工挣钱,一些忙着出去放牛放羊。
在扶贫工作开展后,学校的教学条件已经有了很多改善。以前的医院改造成了新的校舍,学生们不用再受风雨的侵袭,但教室和宿舍的条件却还不容乐观。校长说这里的很多教学用具和床架都是以前县城学校淘汰后捡来的,学生的床架经常会塌,只能用铁丝捆绑维修反复使用。学生的床上用品也比较简陋,一床凉席睡过冬夏。校长苦笑着说,在西山乡这样条件的学校还有很多,财政支持有限,山区里的学校也只能有这样的条件。
虽然学校条件整体看来比较破败,但教室和学生宿舍都很整洁。笔者看到校门口“重教兴学,国运昌盛”,“胸怀祖国”的大字,颇有感触:笔者从小也是居住在山区,在相似条件下的小学、中学,一路来到了中国科大求学,成长的路上得到了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如今我老家的小学早已变了模样,十几年来新修了国际化的操场,多媒体教室,宽阔的图书馆。于此同时,几千里的大山还生活着一群孩童,和我十几年前的教学条件下追逐梦想。
从村里离开时,我们拍下了学生们10点在教学楼上晚自习的灯光。校长告诉我们:“十几年前,从这个学校出来的学生有不少考上了211,985大学,最好的学生去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只是现在越来越难了”。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今日的求学之路远比十几年前竞争激烈,城市和农村的教学差距愈加明显。他们的未来又将是到哪里去呢?”
结语
最后,特别感谢石头科普小队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正是他们的热情和投入,让我们的科普之旅得以顺利展开。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感谢李宇鑫师兄,正是他的提议和组织,给予了我们这次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没有他的指导和帮助,我们的科普活动不可能如此成功。在此,向所有为本次活动付出努力的人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