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名言,表面看来好像是在夸赞孙权有勇有谋,实际上台面下还有一层意思。至于是什么意思暂且先卖个关子,先了解一下曹操是在何种情况之下说出的这句话。
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听从吕蒙的建议准备出兵合肥,曹操这次完全是被动应战,他当时正在策划晋爵魏公,但遭到荀彧的反对。在得知孙权有意用兵合肥之后,就于当年十月从许都出发,南征孙权。随行的除了曹丕、曹植兄弟外,还有倒霉的荀彧(他不久死于寿春)。
曹操这次南征,目的并非是为了征服孙权,事实上自从赤壁之战后,曹操基本上放弃了统一南北的战略。此战南征是想以战制战,预先遏制孙权对合肥一线可能发起的攻势,因而他大造声势,号称有步骑四十万。也因此,这次行军速度比较慢,直到建安十八年正月才进抵须口(今安徽无为县东北)。
此后,双方发生了一场烈度不大的战斗,曹军虽然首战获捷,攻破了孙权的江西大营,并且俘虏了敌军都督公孙阳。但此后,形势越来越不利于曹军。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气候的突变,隆冬季节居然连降暴雨,从而给不习水战的曹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于是,在两战皆败之后,曹操任凭孙权如何挑战,始终坚守营盘,拒不出战。
胡冲《吴历》说,孙权有一天亲自率领水师前来挑衅,曹操还是不予理睬,并且严禁弓箭手胡乱射箭。《魏略》却说,当孙权乘着大船前来挑战时,曹营万箭齐发乱箭很快插满了船舱的一侧,以至于船身倾斜,眼看就要翻船。但孙权临危不乱,下令调转船头,让船身另一侧受箭,直到船身平稳,方才从容列队返航。
这个场景是不是觉得很熟悉?不错,这正是草船借箭最原始的版本,《魏略》中的这一说法后来被《三国志平话》将主人公替换成了周瑜,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又移花接木,将它改编成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
在孙、曹这一战中,曹操亲眼目睹了孙军甲仗鲜明、军伍整肃之后,禁不住感慨万千,说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儿子若豚犬耳!”这句名言。其实,当初袁术也有类似的口吻,他曾赞许过孙权的胞兄孙策:“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曹操说的这句话,自然不仅仅是因为孙权治军有方,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当他拿自己的几个儿子与孙权对比时,有着太多的失望。尽管曹操的儿子们大都比较出色,但是,他们的特长全不在治国理政上,没有一个真正有能力继承他所开创的宏大基业。后继乏人,这正是曹操晚年最大的心病。
这倒不是说曹操对子女的教育是失败的,恰恰相反,在中国历史上,像曹操这样成功实施家庭教育的政治还真是不多。美中不足的只是,老一代政治家没能培育出新一辈政治家。
这里我们发现一个可以称之为“规律”的普遍现象,那就是魏、蜀、吴三国的实际开创者,无一不是成长于单亲家庭,曹操年幼时丧母,刘备和孙权两人也是很早就失去了父爱。家庭的残缺不全,虽然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但对于孩子的成才,却未必是坏事。
话题再回过来说曹、孙双方的战事,他们就这样僵持了一个多月,谁也奈何不了谁,最后还是孙权打破了沉默。他写信给了曹操一张便条,上面写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收到来信后,不无赞赏地对部将说:“孙权不欺孤”,随后他下令立即撤回须口,并于这一年四月返回邺城,而孙权也未乘势追击,两人的对抗,就以这种颇富戏剧性的结果收场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