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中原,威胁京畿——浅谈太平天国北伐胜利进军之原因

纵横中原,威胁京畿——浅谈太平天国北伐胜利进军之原因
2019年04月11日 11:30 历史忆梦

1367年10月,朱元璋命令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率步骑25万,从淮河进入河南,开始了北伐元朝之征程;次年7月,元顺帝带领文武百官逃离大都,宣告元朝灭亡。徐达北伐获胜,收复燕云十六州,攻克“虏穴”,洗刷了中原王朝300年来之巨大耻辱,徐达不愧是名将。可惜,由于李自成、吴三桂之失误,中原大地时隔276年后再次沦陷,被东北满清捡了个便宜,区区20余万满洲人,硬是能统治近1亿人口之中原,实乃悲催。

1851年1月,老童生洪秀全在金田村举起反清大旗,号召天下兄弟姐妹起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建人人平等之太平天国,共享盛世。1852年6月,太平军杀进湖南;1852年12月,攻克岳州;1853年1月,进军湖北,攻克武昌;1853年3月,太平军杀进南京,并改名天京,作为太平天国首都,正式建立起与大清相对峙之政权。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等率2万老兵在浦口誓师北伐,这是距徐达胜利北伐486年以来,南方军队再次北伐,再次向异族政权发出最强音。

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等誓师北伐,击败琦善“江北大营”军队,突破扬州防线,过安徽,进入河南境内。

1853年6月,北伐军进攻河南重镇归德府(商丘),击溃清军5000余人,缴获大批铁炮、火药,因缺少船只,无法渡河。

1853年7月,北伐军再次击败清军,从巩义渡河,围攻河南怀庆,可惜缺少重型武器,不能破城,2月后撤离。

1853年9月,北伐军撤围西进,经垣曲入山西,过平阳、洪洞、黎城,沿途所向披靡,顺利进入直隶(河北)。

1853年10月,北伐军在河北临洺关击败直隶总督纳尔经额,1余万八旗、绿营兵溃逃,接着进攻邢台、深州、沧州,攻无不克。

1853年11月,北伐军进入天津郊外,威胁京畿安全,咸丰震动。

从1853年5月誓师北伐到11月抵达天津,仅仅6个月,太平军便纵横河南、山西、河北等中原地区,极大威胁着清朝京畿重地之安全,咸丰皇帝吓得想逃回东北老家,这速度之快如同坐直升飞机。虽然这支北伐军最终因后勤补给问题而失败,但其胜利进军之速度却是历次北伐所未有。那么,区区2万北伐军,凭什么能纵横中原,抵达天津,威胁京畿重地之安全呢?

其一、北伐军虽2万,但几乎都是广西老兵,战斗力、战斗信念均一流

如果只从数据上看,林凤祥、李开芳等手中2万兵马确实很少,都不够清军塞牙缝,谈何直捣燕京,“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呢?要知道,徐达、常遇春等如此生猛之人,北伐元朝还带25万呢,林凤祥、李开芳只带2万兵马就敢北伐,哪来的底气呢?其实,这两万人看似很少,但战斗力却相当强悍,远非八旗、绿营这些暮气沉沉之老爷兵可比。北伐军这2万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广西兵(部分是湖南兵),是从广西一路拼杀到南京的百战雄师,战斗经验没得说。此外,这些广西老兵几乎都是拜上帝教教徒,有着狂热之宗教信仰,革命意志很坚定,有着极强之抗压能力。如此之雄师,再加上由林凤祥、李开芳等猛将统帅,自然是一支劲旅,在数量对等之情况下可以碾压湘军,何况是腐朽没落之八旗呢。

其二、清朝对太平军北上缺乏准备,且兵力不足,并未在中原一带部署重兵

在清朝统治者看来,太平军虽然进展神速,但并没有北上之实力,所以并没有在中原地区部署重兵,华北防务相当空虚。道理很简单,1853年2月,60万太平军从武昌顺长江东下,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3月即打进南京,声势十分浩大。但是,太平天国当时可用之精锐力量不多,估计七八万,而且所能控制的城市只有南京、镇江,地盘相当小。因此,清朝认为,太平军绝不敢轻易北上,他们最多只能在南方折腾。此外,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为了防止汉族起来夺取政权,将其赶回关外东北老家,所以并未保持大量军队。要知道,满洲人数量很少,若是想维持庞大军队,只能招收汉人了,这是清朝所畏惧的。因此,清朝兵力不足,也难以在中原部署重兵拦截。

其三、清军主力基本集中江南,围攻天京,无法抽调北上作战

与其他大一统王朝相比,清朝总兵力确实很少,八旗20万,绿营60万,常年保持80万左右规模。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数据,能够实际投入作战之武装力量不会这么多,毕竟兵大爷们会吃空缺,许多部队之编制不是满员状态。不过,即使缺额再大,区区2万孤军深入之北伐军,清朝应该也能应付得了,不至于让他们纵横中原各地,如入无人之境。可是,为何大清就做不到呢?其实,大清有苦说不出,为了确保东南财税重地之安全,满清八旗、绿营主力基本集中在江南地区,组建“江北大营”、“江南大营”,防止太平军夺取浙江、江苏、上海,无法将其抽调北上。要知道,大清赋税一大半来自浙江、江苏,京师所需要得粮食基本全靠运河运输,若是东南被太平天国夺取,大清危矣。

其四、清朝腐朽没落,人民怨声载道,淮北爆发“捻乱”,响应北伐军

当然,两万北伐军势如破竹,纵横中原各地如入无人之境,根本原因还是满清过于腐朽没落,人民生活异常困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底层群众大力支持太平天国北伐军。鸦片战争后,为了赔偿巨款,满清政府将负担转嫁给人民,各种横征暴敛由此而来,人民怨声载道。林凤祥、李开芳挥师北伐后,淮北地区爆发大规模起义,即是后来所说的“捻乱”,其中以张乐行领导的“捻军”声势最大,实力最强。“捻军”活跃,极大的分散了清军力量,这对林凤祥、李开芳北伐相当有利,北伐军能在一个月内突破清军层层封锁,走出安徽进入中原,靠的就是“捻军”响应。

综上所述,林凤祥、李开芳区区2万北伐军,硬是能纵横中原,威胁京畿,吓得咸丰都想搬回东北老家,实在是有意思。究其原因,除了太平军英勇善战,满清兵力不足,准备不充分,又及其腐朽才是关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