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观点回顾丨圆桌讨论:如何通过改变商业让世界更美好(上)

嘉宾观点回顾丨圆桌讨论:如何通过改变商业让世界更美好(上)
2022年01月11日 20:06 社企论坛CSEIF

11月30日至12月2日,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2021创享盛典在线上成功举行。七岁的社企论坛年会将从今年起,升级为以“重塑商业与资本的使命”为主题的年度创享盛典,引领未来新经济浪潮。

2021创享盛典以“绿色复苏,共创共享”为主题,来自学术界、企业界、投资界、公益界和媒体界等多元跨界的国内外重量级嘉宾,从全球治理的视角,聚焦绿色经济,探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结合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和共同富裕的实践,交流科技创新和协同发展的向善之术。

2021创享盛典全程安排手语直播,与听障群体共享思想盛宴。小鹅通、新浪财经、网易新闻、中国网++等十多个平台同步直播,三天累积超610万人次在线观看。

本文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风险治理创新项目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先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钦若;禹闳资本创始合伙人唐荣汉;《中国新闻周刊》社长、《中国慈善家》社长、中新凯悦传媒集团董事长吕振亚;FOFWEEKLY创始合伙人兼CEO张予豪;世纪长河集团董事长、美年大健康联席董事长郭美玲;福特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项目官员谷青;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带来的圆桌讨论:如何通过改变商业和资本让世界更美好?(上)。

张强:大家晚上好,我们再次欢迎各位来到社企论坛2021创享盛典。我想经过这些讨论,这些不同主题的汇聚,我们对于美好未来有越来越多的感知和想象。今天,我们又从投资者、企业管理者、媒体以及基金会这几个角度,请到了几位创新者,希望通过他们的深入总结和热切展望,我们能够探索在接下来,究竟怎样去开启社会创新的未来,一起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于传统商业、资本、技术、社会的改变,我们还需要多元因素、多元主体的共创,所以我们在这里开启思想交汇。

首先欢迎来自先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钦若女士,钦若一直是影响力投资者,今天也希望她作为影响力投资的代表,分享如何去看待在不确定性的后疫情时代冲击下,绿色复苏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当然也会有挑战的因素。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究竟如何去落实影响力的衡量管理,去识别也去支持这些有创新的绿色企业、向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欢迎钦若。

陈钦若:大家好,谢谢张强老师的介绍,我叫陈钦若,大家可以叫我钦若,我是香港先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目前先行的业务覆盖了中国、中国香港、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地,我们是专注于做影响力投资,并为各国的大型资产持有者和国际机构,也为专业投资者提供影响力服务和多边策略方案的解决。

近年来先行将绿色金融的广泛投资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有针对性、高效、清洁智慧社区,还有乡村和城市相关的行业技术服务和产品投资的经验。我们力求将投资人的投资和社会利益进行最大化。刚刚张强老师讲到的这几个问题,我想后疫情时代的问题可以通过两个层次来分析。

1.疫情下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我觉得我们不单应该把疫情看作是一个机遇和挑战,我们更加关注的是疫情给全球经济体系和生活结构带来的系统性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在不可逆的系统性变化当中,我们看到了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企业如何在变化中寻求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商业模型和企业价值观,以及适应新市场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应变能力。

比如疫情初,市场都没有意识到疫情会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在那个时候我们就主动与全球的被投企业进行沟通,用挑战性的问题去提问他们,比如假如人类社会将要永远面对疫情与疫情共存,你的企业将要如何应对?我们通过提出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就以资本的能量促使被投企业更有效率的意识到潜在的风险。

2. 实践影响力投资的逻辑

其次如何在投资全流程中实践影响力投资的逻辑。张强老师刚刚提到的问题,先行的策略其实是一以贯之,我们的投资流程特点就是将影响力投资原则和标准应用于投资的全流程当中,从投资初始就坚持捍卫投资流程的客观性,然后在经历疫情的过程当中,也就更加凸显了我们被投企业在ESG方面的突出成绩。

比如我们从始至终都要求被投企业在企业管制上面的严谨性,除了不加班不减薪这样显而易见的一些策略以外,我们也有针对他们的管理逻辑是否透明,公允性等等的问题进行一个全方面的要求。对于生产制造行业,我们也要求其在环境、社会责任、企业治理上达到综合的提升,因为企业平时做的比较优秀,所以在经过疫情的洗礼之后,就凸显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市场上更广泛的认可。

张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风险治理创新项目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张强:谢谢钦若刚才的分享,既讲到了先行资本关注的具有前瞻和积极发展意义的行业领域,也讲到了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看待,怎么样看系统的变化,怎么样对商业模型和企业价值观这些基础层面上的逻辑进行创新,还特别提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提问法。

在执行中间强调全流程、客观性等基础逻辑,我想这是钦若对于先行资本的经验分享。不过我可以追问一个问题吗,你刚才讲的都是一些非常成熟、全面的方法和策略,在执行中有过什么样的冲突呢?比如说作为投资人跟被投企业,或者跟生态环境之间,在实施中遇到过什么样的挑战吗?

陈钦若:其实这个摩擦是不可避免性的,所以在我看来这个冲突更多的是一种沟通。首先在疫情之前,我们的确出现了许多需要进一步沟通的议题,例如在企业管制上,我们也投资过许多境外如东南亚和一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项目,那么在这些相对发展中的国家,他们对于 ESG领域的看待支持不够广泛。所以我们在投资的初期,一般都会经历相对于其他投资公司比较漫长的接触和沟通的时间,在这一段的时间当中,我们就会帮助他们确定 ESG整体管理的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当中,会在未来投资期的1~3年之间,对他们进行比较全面的企业管制上的迭代和更新。

在疫情之后,我们发现一个特别好的现象,因为关注ESG的企业,他们的企业盈利,以及他们的一些企业表现都是相当优秀的,所以也就带动了业内许多非ESG行业的企业和企业家们,纷纷的投入到ESG的领域来,所以我们就发现他们比以前更加容易沟通了,更容易沟通的原因是他们看到了这样的经济和社会的双效益。我们经过这两三年的投资,也已经达到了一些投资的实际回报,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有了更多的佐证,来证明这样跟着我们的投资策略以及我们的管制策略一起手牵手去行动,是可以达到很好的经济效果的。

张强:好的,谢谢钦若,刚才讲到了会遇到什么样的沟通挑战,重点还是要下场积极地参与,从管理逻辑和实施策略等来和被投企业进行全方位、肩并肩的工作。好,谢谢钦若。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也邀请了在这个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禹闳资本创始合伙人唐荣汉先生。唐总具有着丰富的行业跨界背景,也对影响力投资领域有着长期的参与、观察。刚才钦若作为先行资本分享了一些经验,我不知道唐总对这样的问题有何看法,新时代、新起点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怎么样真正在管理全流程上,让投资人和被投企业之间彰显影响力价值?欢迎唐总。

唐荣汉:谢谢张教授。我是禹闳资本的创始合伙人,禹闳资本10多年前就成立了,成立之初我们就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2013年我们开始探索影响力投资,先后在可持续农业、低碳环保、医疗养老等领域开展股权投资,在给投资人创造财务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张教授刚才提的问题也是我们研究与思考的问题。显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今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之大,也会对我们的环境和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今天大家讨论绿色复苏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一个投资人角度看,起码要关注三大要点:

一是“双碳”战略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刻是前所未有的,不但涉及能源、交通、制造业和农业,还与我们的生活高度相关,将引领并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无疑,它为资本投资提供了一巨大的市场容量,为投资者创造了极为广阔的舞台。

二是“双碳”战略的提出也意味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因此,减污要继续,但降碳是重点。

三是在全面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关低碳技术、零碳及负排放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可见,低碳技术与零碳及负排放的技术将全面布局。

显然,机遇大于挑战。首先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可以投资的新领域,有质量的投资标的比以往会更多,另外对我们已投的项目的新一轮融资和退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新的生态战略和绿色复苏背景之下,影响力投资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张强:谢谢荣汉兄台,我前两天听马骏老师说了一个数字,正好跟您的思路是吻合的,据马老师团队的测算,由于双碳绿色发展带动投资总额可能高达487万亿。当然这个市场规模测算可能不同方法会有不同的数字结果,但总体上像刚才唐总说的,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选择之间要积极有所作为,要看见国家战略中间蕴含的巨大历史机遇。

但同时我也注意您刚才讲到,不仅仅是降碳,还要关注零碳和负排放。对于碳中和的这些讨论相应的还是有很大技术壁垒的。因为对于企业来说,这样的迭代也具有很大的成本,也需要勇气,我不知道唐总对于企业的升级迭代会有什么样的建议。

唐荣汉:我觉得是的。很多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在早期阶段可能缺少良好的财务回报,但是,如果社会存在痛点的需求,产业发展方向是清晰的,那么还是会有风险投资以及像我们这样的影响力投资参与进来。

我们已投的部分项目就有这样的情形,长期看其财务回报和影响力产出是正向协同的,但短期看并非如此。因为这些项目还处于早期阶段,特别是它进入的基本还是一个空白市场,行业的基础设施滞后,市场的认知不充分,相关政策也不配套,一般的商业资本还不怎么关注,政府一时也顾不过来,这种情况之下,特别需要有资本的加持,而影响力投资的参与就能起到催化市场的作用,国外把影响力投资的这一个作用归纳为additionality,有专家把他翻译成“外加性”。

与“双碳”相关的一些细分领域也会有类似这样的投资效应。比如说氢能,虽然总体上看商业资本已非常关注这个赛道,但其中一些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实际上还是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研发和不断改进才能有商业化的优势,从而实现理想的财务回报。因此,短期看这类投资的财务回报和社会效益是不那么正相关的,但长期看还是正相关的。

张强:谢谢荣汉兄台的理解,这一理解也会拓展了我们对今天主题的探讨,即不仅仅要从影响力投资机构的本身角度来看待,也需要从全口径的投资机构来推动。我想这也是可能未来资本市场的整体性趋势。谢谢两位投资人从投资的角度分享经验。

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很关心资本这个生产要素,但实践中跨界的有效沟通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今天请来《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慈善家》的吕振亚社长。吕社长是一个资深的新闻媒体人,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创新者,我们欢迎他先做个自我介绍。

吕振亚:大家好,与会的各位嘉宾好,感谢张强主持人的介绍,我是来自媒体跨界到公益领域的身份参与创享盛典。《中国新闻周刊》虽然是一本时政杂志,但我们一直从媒体的角度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到今年为止,我们已经连续办了17年的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可以说也是社会责任领域比较领先的观察者跟倡导者。同时我们另外一个平台是《中国慈善家》,《中国慈善家》从更专业的角度来关注慈善公益领域的相关话题。

我谈不上是社会创新比较资深的人,但是我认为我们这个平台,力求为这个领域提供专业的服务,我们也正在探索这些可能的平台建设。从媒体的角度,我观察到的一个最大的变化,从我们最近接触的案例来看,很多企业或各行各业的投资人,特别是一些大的企业,已经把慈善不当做一个企业社会责任这样简单的事来做,而是已经形成了慈善的战略。

他们正在做的是一种战略慈善,这方面特别的明显,很多企业把他们的发展目标跟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融为一体,形成战略布局,甚至有很多企业成立了专业的部门,专业的事业群,专业的机构来做这个事,这是目前来看我认为最大的变化。

张强:刚才我听振亚社长讲到的,我们要造就或者共同塑造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讲经济的绿色复苏,重要一点是企业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底层的融合。您认为这是一个趋势,那么在这个趋势的推进中有没有看到一些挑战呢?

吕振亚:确实有,因为拿双碳这样的目标来看,对企业转型或者对企业从事相关的战略部署来看,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注意到这个目标的制定是有很强的倒逼机制的,所以很多企业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战略,来迎合这样的要求。例如全面绿色低碳的转型,它不只是宏观的目标,实际上是要落到具体的行动当中的,会牵涉到企业未来的生产或者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所以它是一场很广泛很深刻的企业生产方式或社会经济的系统性变革。这种变革我觉得是摆在企业、企业家、企业战略运营管理者面前必须要回答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以前媒体更愿意显示第三方的或是作为报道者的角度,更多的是在传播领域发挥作用。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媒体自身的一些变化,或是产业、经济生态包括公益圈的生态整体升级发展以后,媒体已经作为一个参与者,加到这个生态圈里,它不只是承担了传播的功能。

所以我最近多次跟我的同事在讨论,可能以后媒体的功能应该至少包含三个部分,一个是传播,第二个是链接,还有一个是监督功能。

张强:今天我们邀请的嘉宾既有传统的媒体,也有新兴的行业平台,欢迎来自于母基金周刊创始合伙人兼CEO张予豪先生。作为一个创新的行业平台,您认为今年国家战略层面的诸多变化(无论是刚才讲到的双碳绿色发展,还是共同富裕)对母基金这样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领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也会存在着一些机遇以及挑战?在这样的一个变化中,从您这样的平台,该如何助力推动生态优化、促进更多的人参与?请予豪先生给我们分享一下。

张予豪:谢谢张强教授,大家好,我是FOFWEEKLY创始合伙人兼CEO张予豪,特别荣幸有这次机会能跟大家在一起学习交流。有组数据比较有意思,新设立的碳中和和绿色基金,在12月初统计大概已经超过了2000亿的管理规模,其中母基金的管理规模大概在1000亿左右,这是之前不会出现的。随着今年国家政策的发布和号召,整个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新设立关于碳中和、绿色基金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这里面几家典型的案例,目前最大的一家是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目前在上海,管理规模是885亿,厦门市绿色低碳发展基金管理规模是30亿,还有碳中和技术基金是红杉资本在管理是100亿的规模,高领资本也在管理,只是具体数额没有对外公布,所以我们会看到从国家到各地方政府以及头部的VC/PE目前都已经深入到这个行业里了。

但是如何筛选优质的标的资产,甚至有没有这样的资产,可能是接下来会面对的问题。

张强:谢谢予豪分享这么积极的数字变化,在这个变化中间,您觉得像母基金周刊这样的行业平台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张予豪:我们是在2019年的时候加入了UNPRI(联合国社会责任投资原则),会积极协同做很多关于ESG落地中国的事情,也引导了很多VC/PE/母基金加入了UNPRI。

我们从去年的时候开始了解影响力投资并且和中国影响力投资论坛建立合作和联系,未来我们想在这方面推动中国的VC/PE和母基金能够更多的去加入和了解这部分策略。今年我们在这部分的主要做法,是我们设立了中国投资机构排行榜,已经连续做了4年了,目前是比较权威的在国内发布母基金和VC/PE的排行榜。而在今年我们增加设置了几个评选标准和奖项,社会责任、碳中和、绿色投资纬度。我们在发布之后,申报机构数量超过了我们历年同类型的总额,优中选优,我们只能评选出真正在ESG、影响力、社会责任、碳中和、绿色投资方面做的突出的机构。

我们看到数据较好的是国有资本,国有资本在这方面,新设立基金速度非常快,而且响应非常积极。我们也在今年其他类型的VC/PE以及各个区域的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母基金各维度评选标准里面,加入了社会责任和碳中和的投资标准,这样可以多视角的来评估一家机构在这部分的贡献和做法。从评选中来看,可以直接有效的看到这些机构的变化。

张强:我刚才听您说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发展现象,就是国有资本的表现和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我的问题是通过您这样的行业平台,我们怎么能够实现推动国有资本带动民营资本,带动全口径的企业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张予豪:这里直接涉及的是募资端,目前机构LP大部分是国有和政府资金为主,在他们对一个GP进行出资的时候,前提需要具备一些基础条件,而这里面国有资本对碳中和包括绿色投资的概念和标准,已经逐渐的渗透到了他们的投资标准当中。这样他们在选择一只GP的同时,就会看到是否有投资双碳,社会责任这方面的相关领域和策略,如果有会加分,没有平分或减分,目前是比较直接的体现。

国有的母基金加入到ESG、影响力投资标准的时候,对市场化的VC/PE是一个极大的带动和引导性的作用。如果你没有,就不好拿钱。所以机构LP在这里面承担的作用是非常直接有效的。

张强:刚刚的分享非常好,让我们看到母基金所传导的积极效应,如何把社会更美好的战略融合在企业的投资端口上,非常感谢予豪先生的分享。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