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财经·新能源组原创/出品
作者:杨扬
编辑:夏益军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曾表示,Northovolt的电池是“欧洲竞争力的战略组成部分”。
这么高的战略期许,是因为在欧洲人眼中Northovolt就是自己的宁德时代,是摆脱亚洲电池全村的希望。
所以Northovolt成立后一路遇绿灯,要啥有啥。
要钱,成立8年来,Northvolt融资高达1450亿元,投资方包括瑞典政府、欧洲投资银行、高盛、贝莱德以及大众、宝马等汽车巨头。
要资源,大众、宝马不仅当股东也给足了订单。单大众一家就签了140亿美元的长期合同。
但就是这样一家把资源拿满的企业,不久前宣布破产了。Northovolt陨落后,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些欧洲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没有人才懂电池。电池生产的工程型人才需要在产线上培养,但动力电池之前的消费电池领域,欧洲也缺少布局,导致欧洲缺少懂电池的人才,间接造成Northovolt电池质量不过关,股东兼大客户的宝马已把Northovolt的订单转到三星。
2、产业链匮乏,制约了商业化。欧洲动力电池产业链薄弱,配套的原材料、基础设施不足,导致Northovolt上游关键原材料几乎全部从海外采购。极度依赖外部供应,既有供应链不稳的潜在风险,也使其成本不占优势,国内电池平均定价是西方锂电池生产商的1/3。
3、世界后花园不适合卷制造业。Northvolt所在的北欧地区,称得上世界后花园,过惯了舒服日子的北欧人已经不适合在卷效率、成本的动力电池领域竞争。
/ 01 /
高盛、大众同时看走眼了
欧洲的电池梦醒了。
诞生于瑞典的动力电池公司 Northvolt,曾一度被视作欧洲版“宁德时代”,被视为欧洲摆脱亚洲电池依赖的希望。
这么高的期许下,Northvolt也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从创始国瑞典到整个欧盟,全都给Northvolt一路开绿灯,投资、订单、特批贷款和土地更是发到手软。
成立8年来,Northvolt融资金额高达1450亿元,投资方包括瑞典政府、欧洲投资银行、高盛、贝莱德以及大众、宝马等汽车巨头。
大众、宝马不仅当股东也给足了订单。宝马、雷诺、斯堪尼亚、沃尔沃、Polestar 等车企,签下的订单累计有 500 多亿美元,单大众一家就签了 140 亿美元的长期合同。
但就是这样一家看起来啥都不缺的车企,就在几天前,宣告破产了。
破产原因也简单,就是没钱了。曾筹到1450亿融资的Northvolt,现在账上的全部现金只剩下 3000万美元,只够撑一周时间,负债总额倒是超过58亿美元。
不仅高盛、大众面临血本无归的结局,Northvolt也可能创下了欧洲科技产业损失最为惨重的投资失败事件。
现金流接近即将断裂主要是Northvolt无法造血,电池卖的太少。
有人在推特爆料,23年前三季度,Northvolt仅出货电池80MWh,如果按一辆纯电乘用车平均带电60度计算,Northvolt的季度平均装机量只有558辆。
这也造成了极低的产能利用率,按爆料的出货量计算,Northvolt产能利用率仅为约5‰。
如此低的产能利用率有生产技术差,产能无法大规模利用的原因,但更核心的问题则是生产出的电池可能质量差,车企不愿用。
因为Northvolt的电池质量和交付延期问题,宝马这样的股东兼大客户,今年6月直接取消了 20 亿欧元的大订单,转交给三星。
那么问题来了,既有订单又有钱的Northvolt为什么造不出让车企满意的电池呢?
/ 02 /
既无人才,又无产业链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做客挪威主权基金的那期播客,贡献了一段金句:
“为什么欧洲造不出好的电池?首先,他们的设计是错的;其次,他们的工艺是错的;最后,他们的生产是错的。”
一言以蔽之,欧洲人不懂电池。这主要和欧洲缺少动力电力的相关人才有关。
动力电池需要两种人才,一是技术型人才,侧重基础研究、主要做电池新材料开发、电池性能优化等技术层面的研究。二是工程型人才,更侧重于动力电池的工程应用和生产制造。
欧洲不缺技术型人才,QS世界大学排名中,电化学专业排名第五、第七的分别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欧洲大学综合研发实力仅落后于美国。
但欧洲极度缺乏工程型人才,据欧盟委员会预估,到2025年,欧洲电池产业需要接受培训和再培训的工程师数量在80万人左右。
偏制造的工程型人才需要在产线上成长起来的,干中学、学中干是最好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因为动力电池的前身消费电池中欧洲也布局较少,所以其工程型人才缺少成长环境。
这也解释了动力电池产业基本上都是在消费电子行业比较成熟的市场上得以孕育-既可以培养工程化人才,也可以通过产业链复用的方式降低成本。
缺乏工程型人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Northvolt员工甚至不怎么懂设备。
自媒体“远川商业评论”曾提到,和Northvolt供应商交流过的人的透露,Northvolt的生产设备由中国设备商提供,由于缺乏生产经验,Northvolt并不能很好地使用这些设备,(他们的产线)有人来参观就开一下,没人来参观就放着不动。”
当然人才可以通过全部引进日韩员工解决,但缺乏产业链配套造成的高成本,又让Northvolt能否走通商业化上存在疑问。
欧洲动力电池产业链薄弱,配套的原材料、基础设施不足,早些年韩国LG、三星SDI等电池企业在东欧建厂的同时还需要建造一个产业园,来供韩国材料商入驻。
产业链先天不足导致Northovolt上游关键原材料几乎全部从中国采购。其隔膜供应商为星源材质、电解液来自新宙邦、设备由先导智能提供、氢氧化锂则是从天齐锂业采购。
极度依赖外部供应,既造成了供应链不稳的潜在风险,也使其成本不占优势,国内电池平均定价是西方锂电池生产商的1/3。
欧洲车企也终究是活在商业世界中,这么大的价格差距下,欧洲车企能否抗住利润压力支持Northovolt也存在较大的疑问?
/ 03 /
世界后花园不适合卷制造业
硅谷权威媒体The Information发了篇调查报道,非常详尽的复盘了欧洲电池行业的“全村希望”Northvolt是怎么一败涂地的。
在欧美人自己的视角下,Northvolt像一个草台班子,在企业战略和管理中充斥着理想化。
在The Information看来,Northvolt进入电池行业从一开始就“动机不纯”,它给自己定位的优势既不是技术,也不是价格,而是政治正确的承诺——只用水电和风电这种环保能源进行生产。
在业务发展中,Northvolt也是把理想化的政治正确重要性置于业务发展上。
例如在工厂选址环节,Northvolt的迷惑操作就开始了。出于对清洁水电能源的追求,它把瑞典本土的工厂放在了北极圈的港口小城Skellefteå,但这里不适合生产,夏季天不黑、冬季天不亮,迁过来的工人们生物钟都紊乱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瑞典人都不愿意来上班,最后能用的只有中国和韩国的100多个外包工人。
一系列战略及业务的骚操作,其实反映了历史积累及区位优势带来的高福利下,瑞典及其所在的北欧地区已经成为了世界后花园,温室中的花朵已经不适合残酷的制造业竞争。
这里面的最直观的逻辑是,制造业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烧钱就能崛起的行业,核心竞争逻辑是卷效率、卷成本,所以国内电池工厂普遍三班倒。
但北欧作为世界后花园的高福利导致了社会资源浪费和国民惰性,本地人自然会优先选择工作清闲的高收入工作。
至于脏活累活的动力电池,就算不就业,反正依赖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过的也很好。
制造业竞争力下滑也是北欧患上“荷兰病”的体现。
20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可大量的劳动力涌向蓬勃发展的石油业,直接导致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生产成本大幅攀升,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急速下滑。
对应国内电池的崛起和欧洲欧洲电池的失落,就好比,福建宁德如果有LV、爱马仕,还会想做电池吗?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