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潮流英雄”黄帅:47年前一封信毁掉父亲前程,后来结局如何?

“反潮流英雄”黄帅:47年前一封信毁掉父亲前程,后来结局如何?
2022年06月30日 15:08 佛山交警悠悠

2017年12月11日,大白新闻【记者/林红】独家获悉:“革命小闯将”、“小学生事件”当事人黄帅因癌症于昨天(10日)下午在北京朝阳医院去世。

这则消息犹如平静湖面投入一块石头,一时间在海内外泛起层层涟漪。

年轻人可能会问“黄帅是谁”?而上了年纪历经文革洗礼的人对这个贴着“革命小闯将”标签的女红卫兵仍记忆犹新。

小小少年逞“英雄”

黄帅,女,汉族,1960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其父亲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当时是中科院一名研究人员,母亲则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学者。

如果一切正常的话,黄帅应该和大多数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一样读书,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平平凡凡一辈子。

然而,特殊的时代,叛逆的年龄,被别有用心的人“发现”和“栽培”,她的人生因为一封信瞬间改变了……

事情要从1973年说起,那年黄帅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读书。

当时的班主任齐鸿儒是个年轻老师,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他让全班同学都写日记,要求写出心里的话。

十三岁的年纪,思想还是个懵懂状态,心思藏不住。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自然而然在日记中记下了真实的想法。

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自然都比较闹腾,当时黄帅班上有个同学便没忍住,上课时做了些小动作,结果被齐老师发现并狠狠的批评这个同学一顿。

这一切被黄帅看在眼里,于是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今天,××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做了些小动作,老师把他叫到前面说:“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

老师,这句话你说得不够确切吧,希望你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

事情就是这么巧合。两天后齐老师检查学生日记作业时,黄帅的这篇日记立马引起齐老师的注意。

“提意见纯粹是为了拆老师的台,降低老师的威信”。

出于维护教师尊严的目的,接下来两个多月时间内年轻气盛的齐老师多次对学生们说:

“对黄帅的错误要批判,不要跟着她学,要和她划清界线”。

这使黄帅心里非常难受,不仅白天不能集中精力上课,晚上睡觉也经常会做噩梦。

黄帅的父亲当时是中科院的研究员。他怕事情继续下去会影响女儿的学习,就领着女儿来到海淀区教育局反映情况,并希望能给女儿换一个班。

接待他们的一位同志听了这对父女俩的诉说,也觉得那个老师做得太过分了,并一连说了几遍“师道尊严,害死人”一类的话。

但换班的事情,最后还是没有换成。

不久后的一天,黄帅偶然在《北京少年》上看到一篇报道:

说有一个小学生和老师产生了矛盾.在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就给《北京少年》写了封信,诉说了自己的苦恼与无奈。

杂志社收到他的来信后十分重视,立即派记者到他们学校,找写信的同学和那位老师分别谈了话,使他们的矛盾及时得到了解决。

最后,他还和老师成为了朋友。

当时黄帅家里订着一份《北京日报》,受这件事启发黄帅觉得若给报纸写信,问题许会解决得更快一些。

于是,她便给《北京日报》写了封600字左右的信,她在信的末尾写道:

“我是一个红小兵,热爱党和毛主席,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了日记上……究竟我犯了啥严重错误?难道还要我们毛泽东时代的青少年再做旧教育制度‘师道尊严’奴役下的奴隶吗?”

对于黄帅来说,写这封信的目的不过是希望解决她和老师的矛盾,好安心学习。

况且,她原来并不知道什么是“师道尊严”,这个词,还是她和父亲去教育局反映情况时第一次听来的。

没想到,正是“师道尊严”这四个字打动了《北京日报》编辑部某些领导敏感的政治神经。

编辑部派记者采访后,以《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为题,于1973年11月24日在北京日报社编印的第673期《内部参考》上刊发。

内参全篇分三个部分:编者按、来信全文、日记摘抄。其中日记共摘抄了六篇:1973年9月5日、7日、28日三篇;10月13日、18日、19日三篇。

恰恰在这时,江青集团正好需要在教育界树立一个“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典型。

内参刊发后,黄帅这封六百字左右的信立即成为了江青等人的突破口。

江青指示亲信迟群、谢静宜直接找到黄帅,鼓励和支持她:“不是你和你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事”。

他们指令《北京日报》立即予以刊发。

1973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黄帅的来信。

“编者按”称“这个12岁的小学生以反潮流的革命精神,提出了教育革命中的一个大问题。”

《北京日报》同时还刊发了黄帅的六篇日记摘抄。当时,黄帅还挺纳闷:

我的这几篇日记只交给了老师,怎么也被公开发表出来了呢?

1973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全文转发了《北京日报》的文章。

当天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也全文播发了她的信和日记。一场所谓的“教育革命”,就这样在全国开展了起来。

时势造“英雄”,一夜之间黄帅也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

此后,北京和全国其他地方的报纸相继宣传了黄帅这个“反潮流典型”,给本来就被“四人帮”搞得极为混乱的教育战线火上浇油,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用坚韧直面人生“挑战”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16岁的黄帅也同全国人民一样,兴高采烈地投入到了庆祝这一历史性胜利的各项活动之中。

可是不久之后,她就感受到人们看她的眼神有点异样了:

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经常会遇到有人骂她是“小爬虫”、“四人帮的小爪牙”,甚至往她身上吐口水、丢砖头……

连她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妹妹也受到了她的“株连”,经常遭到无辜的谩骂和殴打。

事情的发展越来越严重,那时候黄帅的母亲还在河南的“五七干校”,仅仅因为她是黄帅的母亲,就被迫写了几十万字的检查。

由于身体有病等原因,多病的妈妈从五七干校回到了北京。可是回来没两天家里就出现了变故:

爸爸因为那封写给《北京日报》的信(就措词的准确性和成熟度而言,那封以黄帅名义发出去的信很难让人相信大人没有参与其中)被隔离审查。

审查期间,上级工作组调查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在一份内部文件中发现“相关人员拟任职务的材料”涉及黄帅的名字和拟任职务,

种种“莫须有”的材料汇总后,处在隔离审查期间的黄父,后来被开除了党籍和公职,同时还被关入监狱……

一天,她和妹妹在楼下听到一个男孩子,说:“你们的爸爸死了!”

姐妹俩当时就吓哭了。

妈妈也因为家庭变故彻底病倒了。这样一来,初中还未毕业的黄帅就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支撑。

面对自己和全家正在经受的苦难,黄帅一遍遍对自己说:

“黄帅呀黄帅,你就是这个家的支撑了。你再倒下,这个家顷刻间就会家破人亡。”

身陷牢狱的父亲也不断托人给心爱的女儿捎话:

“小帅,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使你倒下,这个人就是你自己;这个世界上也只有一个人可以使你挺立,这个人还是你自己。你一定要坚持住,有什么事就往爸爸身上推……”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生活的磨难不仅没有把这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打倒,严酷的现实反而使她变得更加坚强。

有时,她被人欺负了,实在感到太痛苦,就把自己关在厕所里大哭一场。然后洗把脸,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晚上睡觉前,她会用一根铁丝将窗户缠死,因为她怕自己会一时想不开,从楼上跳下去。

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黄帅埋头学业不退却,甚至一个学期没有耽误过一天课。

当然,让黄帅变得坚强的,除了父亲的鼓励外,还有来自不少好心人的关怀和帮助。

那时,她们家的煤气没有了,只要听到她和妹妹搬动煤气罐的声音,同住一栋楼的叔叔、阿姨们就会开门出来,抢着帮她们把煤气罐搬到楼下换好后再抬到楼上。

还有同班的几位同学,每天都会陪着黄帅一起去上学、放学,甚至一些暗中飞来的石头常常会落在她们身上。

在最艰难的时刻,老师的关心也给她以莫大的鼓励。

黄帅记得一天早上,他走进校园第一眼就看到校门口贴着‘打倒黄帅’的刺目大字报,

一位老师扯下大字报拍着黄帅的肩膀温和地说:“在我眼里,你还是一个好学生……”

1979年1月,黄帅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成绩册上,她除英语在高二第二学期的成绩是“良”外,其余全是“优”。

然而,此时社会上对她的偏见依然存在。

紧张的高考复习开始了,而此时的黄帅却已是心力交瘁,状态糟到了极点,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复习功课。

已被定成敌我矛盾、在单位负责打扫厕所和大院的父亲见到女儿这种状态,不知道怎样安慰女儿才好,就在女儿的案头写下了八个大字:“沉着应战,一定胜利!”

黄帅终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高考中取得了320分的好成绩。

不过高校录取新生时还是出现了一段“小插曲”:

黄帅当年报考的是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招生办看到黄帅的学生档案时感到无法定夺,就作为特殊情况上报给了时任中宣部领导的胡耀邦。

胡耀邦说:

“黄帅考了320分不录取,小孩子犯错误,能让她自己负责吗?有的同志就没有大眼光。黄帅如吸取教训,四五年后也可能了不得。一个人有正反两方面经验,就很了不起。”

1979年9月5日,黄帅如愿跨进了北京工业大学的校门,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

新的生活开始了,但父亲的问题仍像一块巨石一样,压在黄帅的心头。

令她感到悲哀的是,自己出名时,学校也好,记者也好,某些政治人物也好,都说“黄帅是我们培养和发现的”。

但当她落难以后,所有的人都跑了,没有一个人出来承担责任,责任全部被推到了她本人和她一生从事科研工作、无职无权的父母身上。

这使黄帅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父母,特别是父亲。

黄帅忘不了,她小时候,是父亲为她亲手制作了一张小床;在她羡慕别的同学穿上的确良衣服时,又是父亲为她亲手缝制了一条的确良的裤子;母亲在干校劳动时,还是父亲为她蒸出了开口笑的馒头……

1981年1月1日,大学期间的黄帅大胆地给胡耀邦写了一封给父亲平反昭雪的信。

没过多久,胡耀邦就对黄帅的信作出了批示。

1981年3月,中纪委的一位负责同志分别找到黄帅和她的父亲谈了一次话,并派调查组对“小学生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最终,黄帅的父亲终于被平反了,不仅恢复了党籍和公职,还补发了工资。

用奋斗书写精彩“人生”

1984年9月,黄帅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工作。

两年后,不甘寂寞的她也和那个时代的不少年轻人一样,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留学大军”。

1986年,黄帅先是申报了美国和德国多所学校的研究生。不久,她就收德国一个大学研究生院发来的录取通知书。

可偏偏鬼使神差,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改去了日本。

对黄帅来说,在日本的留学生活是紧张的,但也谈不上艰苦。与其他吃过苦的同学相比,她不曾在料理店洗过碗,不曾住过三四平方米的小屋,亦不曾受到学费的重压……

不过,她还是流下了不少的泪水,承受了漫长的孤独岁月。比如她租住的地儿曾因洗衣机故障发过一次大水,楼下的房东咚、咚、咚地跑上楼来,把门砸得震天响。

十万火急之下,她从床上一把抱起家里仅有的一床被褥投入水中,一边跪着堵水一边流泪……

当天夜里,她躺在硬床板上,身上盖着一条床单,床单上压着她当时所有的衣服。

半夜三更里一动也不敢动,因为只要一动的话,身上的“被子”就会必“碎”无疑,那一夜她又流了不少的泪。

跌宕的人生多磨难。1993年春黄帅着手准备毕业论文。可偏偏就在答辩之前,她在洗澡间滑倒,摔伤了背部。

医生给了她几片镇痛的膏药,回家后她对着镜子,试贴了好几次,均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她的两只手怎么也够不着疼痛的部位。

她趴在床上痛哭起来,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云山万里别,天地一身孤”。

但第二天一早,她仍坚强地从床上爬了起来,并顺利地完成了论文答辩。会场中竟没有人发现她有什么异样。

在拿到日本东京大学的硕士文凭后不久,黄帅凭个人工作能力到日本三和综合研究所工作,

期间遇到了一个同在日本留学的山东男孩,两人顺其自然地谈恋爱,结婚、生子,开始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享受平凡家庭的“亲情”

在日本呆了10年,黄帅一直有回国的想法。有一次,她回国和母校的出版社社长长谈了一次,社长说我们现在缺编辑你能来吗?

1996年12月,她终于结束了在日本十年的“洋插队”,带着对母校的深深怀恋,如约成为北工大出版社的一名编辑。

不过自从有了儿子以后,黄帅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并且逐渐把回归家庭成作为她生命的“新追求”:

比如,儿子要钻家附近工地上的水泥管,她就会从家里拿来墩布,将水泥管里的土擦干净让儿子去钻;

夏天,她因担心空调会对儿子的身体有伤害,就会一宿一宿地为儿子扇扇子;

喂儿子吃饭,每口她都要在小勺上精心地布局:米饭垫底,肉、蛋放在中间,再在上面放上蔬菜,力求做到勺勺营养均衡;

儿子笑一下,她就会觉得已看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在吐蕊;儿子哭一声,她就会紧张得不知所措;

每天她都会对儿子说上几十遍“你是妈妈的命根子”,少年时代的“冲”劲早就荡然无存。

直到有一天,她因为忙而忘了对儿子说“妈妈是多么爱你”一类的话,儿子竟莫名其妙地表现得非常不安。

丈夫知道后就对她说:“这都是你平时对他太过溺爱的结果,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丈夫的话给了她很深的触动。

她想自己也许真的需要一点母爱形式的改变了,所以当别人问她在忙些什么的时候,她经常会笑着说:“我正在学习怎样做一个好母亲。”

不仅对儿子对丈夫有深深的眷恋,黄帅对父母的感情也极深厚,常有人这样问她:你为什么不改名?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那她就会告诉你:“这个名字是有些来历的,不能改。”

原来,黄帅一生下来曾是一个不会啼哭的“死婴”。后在暖箱里呆了很久,才总算活了过来。

父亲说,应该给这个女娃起一个强有力的名字,不然的话,像她这么一个孱弱的小生命说不定就会夭折了。

于是她就有了一个硬邦邦的、像男孩子的名字——黄帅。

幼时,她体弱多病,父母带着她几乎走遍了北京各大医院。为增强其体质,7岁时,父亲还教会了她游泳。

除一般家庭都有的骨肉之情和哺育之情外,黄帅和父母之间还有着一层患难与共之情。

留学时,她曾和父亲谈起日本的各种商业诱惑,父亲曾嘱咐她道:“千万别让你的宝贵年华被钱赚去。”这对黄帅世界观的形成,可谓影响深远。

在谈到母亲时,黄帅说那是她的空气和海洋。她在日本留学、工作10年,几乎没有一天不想到妈妈。

回国后,黄帅不论多忙,每周都要带儿子回家看望父母一次。有时她会把自己写的文章拿给父亲看,如果老人家太累了,她就会依偎在父亲身边,读给他听。

天伦之乐,弥足珍贵。

黄帅的妈妈是个足球迷,所以她每次回家都忘不了给母亲买份《足球》报。

看电视,儿子要看动画片,母亲要看足球赛,老小常为选台上发生矛盾。

为让妈妈看好足球赛,黄帅就又给家买了一台大彩电,放在父母的卧室里。这样母亲就不用和外孙争抢电视看了。

回归家庭,回归亲情,黄帅在奋斗数十年后,终于在家庭的港湾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和平与安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