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唱”又双叒叕来了,快捂紧钱包

“绝唱”又双叒叕来了,快捂紧钱包
2023年03月29日 09:33 大猫好规划

作者| 猫妹

来源| 大猫好规划

监管组织了一次调研,调研结果还没发布,保险代理人的朋友圈就已经率先疯狂。

“3.5%的时代要过去了”“就像4.025%的年金险一样,有效保额递增利率为3.5%的增额终身寿险也将成为历史绝唱”“复利3.5%的增额终身寿险很快下架,赶紧上车!”……

每一次“绝唱”、“见证历史”、“快抢”,猫妹都希望大家能冷静、理智对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最近这一波停售炒作,跟监管近期的一次调研有关。调研的对象是23家寿险公司,调研的主要方向是:

一是公司负债成本情况。包括普通险预定利率分布、分红险预定利率和分红水平、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和结算利率情况、销售费用情况等。

二是公司负债与资产匹配情况。包括历史投资收益水平、负债与资产期限匹配、成本收益匹配情况等。

三是对公司负债成本合理性的判断,如果认为负债成本不合理,说明公司下一步拟采取的措施。

四是降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对公司的影响,包括对新产品定价、存量业务退保、销售行为、市场竞争变化分析等的影响。

五是降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对行业的影响。

六是对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推动行业降低负债成本、提高负债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这里头带有方向性的是“降低负债成本、提高负债质量”。

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简单说,有三个部分。

一个是保单销售成本,一个是保单维持成本,还有一个是客户端的理赔成本,比如到期理赔、中途退保之类的。

这里占比最重的,是理赔成本。

像销售成本,一般就集中在保单销售的头几年,如果是多年期交的保险,大概总成本是一年保费的60%-80%,虽然看起来也不低,但是跟理赔或者满期给付、中途退保(退现金价值)比,还是比不了的。

监管之所以调研,包括此前调整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都是担心行业再次陷入利差损泥潭。

保险公司收了客户的钱,到期要给客户一定的收益,同时,也要想办法把客户的钱投出去,获得一定的收益。

如果投资收益,扣除各种成本以后,高于给客户的收益,那么保险公司有利可图。

反之,保险公司就做一单赔一单,做得越多赔得越多。

利差损,保险行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经历过一次,当时保险产品的收益给到8%、9%,但是大势突变,利率下行,保险公司真的是亏得血本无归。

这个包袱,不少公司背了很多年,靠着行业的蓬勃发展,新单不断涌入,才得以逐渐的消化掉。

如今,资本市场还是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负债的久期太长,错配风险巨大,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更大的利差损困境。

而未来,想靠新单的盈利来弥补这个窟窿,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一方面现在的存量保单金额巨大,另一方面增量已经很难做了,人口红利高峰已然过去,保单密度的增加也有上限。

所以,行业预期,监管摸底之后,结果会是调增到更低的预定利率,只不过现在还没确定什么时候调,调到多低。

为什么调整预定利率,因为影响理赔成本的关键之一,在于预定利率。

预定利率影响保险产品的定价水平,简单说,预定利率越高,客户拿到的收益,相应的也会高一些,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就高;预定利率下调,客户的收益也会随之减少,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会低。

现在的一个难点问题是增额寿险。

对于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来说,对保险公司来说,都有一定的灵活调整的操作空间。

实在是艰难,就给客户保底收益就行了。

像投连险,根本没保底。

有些产品,保底是0,或者1个点、2个点。

保险公司即便是亏,也能亏得少一点。

但是对于增额寿险这类投资型保险产品而言,保单现价锁定了,写进了合同里,处理起来,是很棘手的。

在这轮增额寿险狂飙的时代,基本上都是中小公司的盛宴。

吞过九十年代利差损苦果的公司,都还是蛮理智的。

猫妹虽然没有亲历九十年代,但对历史,还是相当的敬畏。

对风险的敬畏,是各个阶段都不应该放松的。

虽然近些年监管对大大小小几家保险公司的几次风险处置,都很妥帖,风险处置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

但是一旦集体雪崩,保险保障基金再大的规模,也托不住。

最新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就埋下了伏笔。

时至今日,另行制定的方案到什么样,这只靴子没有落地。

当然,这是最差的情况。

猫妹之所以跟大家说这个最差的情况,就是因为有人总是吹,保险公司不会破产,合同一定执行,保险公司一定会救之类的。

过去不代表未来。

将来最差的情况可能是啥样,猫妹给大家说了。

眼下,主要的问题是抢不抢这批产品的问题。

如果你已经对这些产品有很深入的了解,有看好的产品,只差临门一脚,那该买买。

如果你就是为了抢而抢,怕后悔,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那猫妹劝大家还是三思而后行。

尤其是保险,无损退保期很短,后期想改,可能面临巨大损失。

赚钱不容易,还是捂紧钱袋子比较简单。

保险产品的收益也没那么神奇,并没多高,而且,那个“复利”还要靠超长的时间才能达到。

投资型的保险前几年退保,别说拿到多高的利率,就是回本都难。这一点你清楚,并且可以接受吗?

你确定自己能肯定,这笔钱一定要过30年50年才用吗?

这中间,变数很多。

换房子,孩子上学,老人生病,自己意外,有了更好的投资渠道……

保险,最考验的是人的定力。

真的是要有买完了就当这笔钱不存在的想法,要不很可能就会忍不住去动用这笔钱。

一旦提前动了,那么锁定的高收益也就毫无意义。

除此之外,挂着预定利率3.5%的幌子,也有卖的产品其实并没有长期能逼近3.5%的“复利”的,需要大家会算。因为“增额终身寿险复利3.5%”,并非该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率,而是保额增长率。

擦边的话术,太多了。

还有产品设计为主险是增额寿险,附加险挂一个万能账户的,怎么操作划算,万能账户的收益率是随行就市的,也需要大家提前知晓,且会操作。

另外,像能提前支取的、能追加的,其实并不稳妥,即便合同里写着,或者用批单形式承诺,但也会因为“产品违规”而无效。

虽然监管一直禁止保险炒作营销,但多少年过去,保险依然喜欢用“炒停售”、“炒开门红”、“炒新规”的方式去销售,因为,恐慌才会带来冲动的不理性消费。

越是急火火的时候,大家越需要冷静下来,考虑清楚再投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