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险刚兑吗?| 港险兜底政策

香港保险刚兑吗?| 港险兜底政策
2024年03月26日 21:25 大鱼测评

最近财新关于保险破刚兑事件大规模发酵,话题主要围绕保险公司在资不抵债的极端情况下,保单的处理方式展开讨论。列举的保险法修改情况也是未经证实的事实,我们也专门写了一篇长文来说明这件事背后的真相。

但我们也发现,不少财富管理机构、香港渠道,还有移民服务公司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过度解读和渲染,从而得出了一些误导性的结论,如“中国内地金融产品不安全”和“港险比内地保险安全”。这种简单化的对比和结论忽略了两地保险市场监管体系、法律框架和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1、兜底的工具箱

在《财新》的这篇文章中,讨论了“破刚兑”这一概念,特别是在极端情况下,当保险公司的资产无法覆盖其负债时,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

文章中提到了多种救助机制,而在中国内地保险市场中,最为关键的救助手段便是保险保障基金。当保险公司因撤销或宣告破产,且清算财产不足以支付保单利益时,保险保障基金可以按照既定的方式和比例对保险公司进行救助。安邦以及明天系的天安和华夏的接管中,我们都看到了保险保障基金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除了保险保障基金,一些国有企业和央企也会参与到问题保险公司的救助中,通过注资重组,成为新的股东。相较之下,香港的寿险市场并未设立类似的保险保障基金。

2、法律的视角

这次财新文章报道内容,主要就是针对《保险法》里保险公司资不抵债情况下,保单如何处理的事宜,引发“破刚兑”的猜测。

而对于香港保险市场,依据的是《保险业条例》,里面也规定了: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由法庭清盘。而清盘后,保单继续运营生效,但清盘的保险公司是可以更改已存在的保险合约的。

香港《保险业条例》关于清盘时保险合约的约定

如果说《财新》探讨的是在内保险公司破产情况下的可能“破刚兑”,

那么基于这种说法来平移评估香港保险,香港的保单一直以来都是“破刚兑”的。

3、监管的定位

香港保险业的监管机构是香港保险业监管局(Insurance Authority),这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的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发牌、监督和消费者保护等。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保监局是在2017年6月成立的,其前身为保监处。这表明香港保险监管机构的角色和影响力远不如内地监管机构那样具有决定性。香港保险监管的主要内容涉及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和信息披露等方面。

而内地保险业的监管机构,则是金融监管局,是直接隶属于国务院的机构,可以对市场直接干预。

不仅是保险,整个香港金融业、乃至政府都扮演的是“大市场中小政府角色”,不会对市场过度干预。

举个证券业的例子,港股这几年比A股还惨,连续熊冠全球。但即便如此,香港政府只是做了降低印花税等“份内事儿”,不会也没能力去干预市场。

但A股不一样,除了拿出常规工具,还会有国家队下场救市、央企增持,甚至极端情况下还有“禁止做空”“抓人”等非常规手段。

从这个角度,大家也能直观理解监管方式的不同。

4、体制差异

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与内地的保险监管风格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香港作为一个更加信奉自由市场的地区,其保险市场实行的是自律性监管。例如,保险公司在推出新产品时,条款的设定和保费的厘定主要由公司自主决定。

相比之下,内地的保险市场则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新产品的推出需要经过监管部门的审核和备案,监管部门不仅发布详细的指导文件(如近期备受关注的“报行合一”政策),还会不定期地提供窗口指导。相较于香港,内地的监管手段更为严格,监管动作也更为频繁。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香港实行自律性监管,但在过去100多年中,香港的保险公司并未出现过保单未兑付的情况。即便在一些保险公司破产清算的情况下(主要是财产保险公司),相关事宜也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5、投资的自由度

财新这篇影响力巨大的文章,在探讨如何化解利差损风险时,也聊到了日本在危机后开放保险公司投资范围,扩大海外投资,以此提升长期收益率来逐渐弥补保险行业的利差损。

而看国内,目前内地保险公司有着严格的投资范围限制,按照偿付率指标制定投资权益的最高比例,按照目前的情况,大部分公司投股票等权益,比例不能超过30%。因此国内保险公司投资标的里,债券占到绝对大头。且因为外汇管制,投资几乎都是国内标的。

而在奉行自由市场的香港,由于以美元为主,投资范围更广和全球化,监管会对保险公司负债表各种资产提供一套估值方法去评估,但对于投资范围和比例则没有过多规定和限制。

而在分红险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差异,内地保险公司投资债券为主,权益比例更小,所以保底更高,上限更低;而香港保险公司由于投资股票等权益类比例更高,因此上限更高,保底更低。

而在分红演示上,也能感受到差异。内地要求演示只能按照70%利差(还不算费差、死差),因而演示会偏保守;而香港则没有相关规定,分红演示可以做得更漂亮更吸引人。

这种监管模式我们也能感受到,内地保险业,监管不仅管的细,同时还看重预期管理,而香港市场发展时间很长,投资者更为成熟,对风险本身就存在一定预期,因此产品相对也更多元和市场化。

总结:

以上,我们从监管、市场、投资的角度来对比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的一些差异。

香港保险有很多优势,比如美元资产的配置,更高的收益预期上限,更全球化的投资范围。

但要说理论极端情况下的监管兜底,内地保险业对消费者的保护显然是更强,手段更多的,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也想说,中国保险业发展真正进入发展阶段也才30余年,改革开放40余年的经济大发展,走完了别人百年沉淀的路径,消费者、投资者的预期管理、风险意识、金融常识以及监管经验都尚有不足。保险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也在自身的调整周期中完善制度、修补漏洞、调整方向。

因此,因为一些消息(何况还没经过证实)就去对内地保险行业行业全盘否定大可不必。

香港保险和内地本身也各有差异,从购买者角度,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面,一些人趁这些消息,为了抬高港险而一味踩内地保险,不真实不客观,大家明辨就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