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赣南,素有“逢山必有客,是客必居山”之说。这种状况在进入20世纪下半叶之后有了变化,赣南库区出现了水上人家(俗称“水上漂”)。
地处亚热带的赣南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仅上犹江上就建起了5座大型水库。乡土难离,原来沿江而居的数百户客家人从此成了库区水上人家,几代人下来,秀美的湖水、漂浮的屋舍、水上的劳作,让他们养成了与山居客家有别的生存方式。
这些漂居在库区水上的客家人,大致有三类:一类是捕鱼人,一类是养鱼人(网箱养鱼),一类是水上生意人(经营水上旅馆、超市、酒家)。他们在湖面建起了相对固定的屋舍,或仿山居时的四扇三间,或因水制宜自行设计成既有正屋也有横屋的“水上华屋”。少女的闺房、新娘的洞房、老人的厢房等,一应俱全,井然有序,甚至还有纳凉、摆酒席的水上浮坪。“水上华屋”的建筑材料几乎一样:“毛竹打底铺木板,木板上面铺地毯。杉木柱子杉木墙,杉皮盖顶好阴凉。”然而,每幢“水上华屋”的门匾和堂名却各不相同。“仁者乐”“禹冰苑”“又一村”“生龙堂”“意游乡”“禹仙居”……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借灯光“夜捕”
曾经的网箱养鱼
栖居环境和劳作方式的改变,让漂居于库区水上的客家一族对“仁者乐水”的诗意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养成了豁达开朗、灵活机智、随遇而安的性格。无论你走进哪一座“水上华屋”,迎接你的都是彬彬有礼、热情好客的水上客家人。
在棚里做饭
水上栖居虽有诗意,但棚屋春天潮湿、夏天闷热、冬天寒冷,昼夜温差大,不少居民因此落下了风湿病。库区水上人家离群索居,交通不畅,孩子上学要靠渔船摆渡接送,学习生活很不方便。各种条件的制约,导致这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水上人家生活困难。
得益于《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高效落实,2013年,当地党委政府高标准建设了多个集中安置新村,将数百户水上人家全部搬迁上岸,让他们彻底地告别了风里来、雨里去的“水上漂”历史,开启了上岸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如今,库区客家“水上漂”已成为一种乡愁记忆,珍藏于人们的心底,洁净浩淼的湖面上、风景秀丽的水岸边,正演绎着加快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的全新故事。(阳春/文 叶卡 骆玉梅 钟芳亿 记者吴悦/图)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