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史在史不得呀
前言:
1938年,一次看似普通的动作,却让毛主席发现了巨大的破绽。
那天,秘书给主席点了支烟,没什么特别的。
但就在这一刻,主席的目光犀利如刀,敏锐的洞察力瞬间抓住了一个微小的细节。
这个细节,竟然让他决定立刻将这个人从身边调走。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动作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应?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继续看下去,你会发现毛主席的眼光远比常人想象的要深远。
成为毛主席秘书
1938年,重庆中央大学的教授团队来到延安做调研工作,和毛主席等领导人都有过接触。
教授的助手,是一个名叫沈辉的青年人,对共产党员的工作非常上心,到处走走问问,仿佛乐在其中。
教授团队离开之前,他特意找到负责招收新鲜力量的同志,请求他让自己留下来。
据他所说,自己曾经是一名进步学生,在学校时多次组织学生运动,对我党这个先进的组织早已心驰神往。
只可惜,由于学业问题,沈辉没能及时加入其中。现在有幸来到延安,他不想再放过这个机会。
虽说不应该拒绝任何一个对革命工作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但沈辉如此主动的态度,难免还是让当时的保卫处处长周兴同志有些怀疑。
出于对根据地负责任的态度,周兴告诉沈辉,要想加入延安的大集体,完全可以。不过,组织上会对其展开背景调查,希望他能积极配合。
听到这样的答复,沈辉非常惊喜,忙不迭地点头答应。
保卫处先是派人前往重庆中央大学,调查沈辉的档案资料。
各种资料显示,他的确在此处任职,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也非常好,平时工作认真负责。
总体来看,他的档案完整,没有什么可疑之处。
得到消息,周兴把沈辉叫来办公室,详细询问了他过去组织学生运动的经历。
提起这些,沈辉如数家珍,不仅把时间地点记得清清楚楚,还能讲述他遇到过的反动政府阻挠。
周兴认为,如果对面的年轻人是在编故事,那么他的讲述不会如此生动,情节也不会那么丰富。
再者说,学生运动其实有迹可循,只要他敢编造,组织上就一定能戳破。
周兴外派的人,又到沈辉的母校进行调查。这里发生过的学生运动,果然和他的叙述一般无二。
也就是说,他的经历,基本可以坐实。
保卫处处长这个职位,常常需要面对老奸巨猾的反动分子。周兴经验丰富,不法分子基本上逃不过他的法眼。
见沈辉的表现没什么问题,他信了八分。再加上调查结果的佐证,他便完全相信了沈辉的说辞。
此人年纪轻轻,但稳重通透,颇具才华。他想了想,决定把沈辉调到毛主席的身边担任秘书。
令周兴没想到的是,沈辉竟然真的有问题,还是毛主席看出来的。
靠香烟识破身份
毛主席是位心细如发的领导者,虽然日理万机,但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关心,总是愿意和大家聊天,关注大家的工作习惯。
沈辉来到后,他与其交流过许多次。
一开始,他对沈辉非常满意,觉得这简直是一位具有七窍玲珑心的年轻人,很有培养的潜力。
沈辉的工作风格,很对毛主席的胃口。他平时做事也干脆利落,对所有工作任务几乎能做到一点就透,从来让人操心。
更关键的是,他还对毛主席的生活习惯也了如指掌。
每天早晨,他总是能在恰当的时间出现,提醒毛主席起床。
一日三餐,不用毛主席开口,红红的辣椒就会出现在桌上。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完美的人,更加不存在两个契合到极致的人。如果有这样的现象,那就只能证明其中一个人特意调查过另一个人,故意让自己迁就对方。
毛主席见惯风浪,对人对事看得十分透彻。所以渐渐的,他想明白了沈辉不对劲的地方。
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毛主席下了决定,将此人调离延安。
毛主席喜欢抽烟,尤其是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抽烟成了他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
他对烟没什么讲究,能抽就行。他常常自我调侃,穷干革命的人,没有资格对生活条件指指点点。
不过熟悉毛主席的人知道,他非常喜欢一个牌子的香烟。只是这份喜欢很隐晦,常人难以察觉。
有一次,毛主席一边抽烟,一边工作。他手里的香烟燃完了,包里也没有新的,一时有些不太适应,手还不由自主地做出了夹着烟的动作。
沈辉很机灵,赶紧上前,从口袋里拿出了一支烟和火柴盒,为毛主席点上。
做完这些动作,他还补充了一句:
“知道您喜欢这个牌子,我一直都备着,就害怕出现今天这样的情况。”
他自以为很贴心,殊不知落到毛主席眼里,是别有用心。如果不是观察入微,他不会知道得这么清楚。
而一个踏踏实实工作的人,不会对顶头上司抽烟的牌子太过关注,更不会随时备着香烟。
看沈辉的架势,明明就不会抽烟,但在此之前,他故意做出一副老烟枪的样子。
如此伪装,他用心让人胆寒。
毛主席要找的是一位工作秘书,不是一个对自己有过调查的身份可疑的人。
加上国民党表面和我党合作抗日,背地里一直在搞事,所以主席警惕心很强,沈辉很可能是军统的人。因为一支烟,他失去了毛主席的信任。
不过,这只是他的推测,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沈辉不能继续在自己身边工作了。此人身份太可疑,不能让他接触到更多的核心机密,或者让他有机会暗杀我党的同志。
他没有做过什么出格的事情,所以主席也不能大张旗鼓地处置他,以免打草惊蛇,只能隐晦地做了一番调动,1939年把其从延安调到了浙江。
后来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反动派愈发猖狂,四处逮捕我党同志,沈辉的身份才终于曝光。
原来,毛主席的判断并没有错,沈辉此人,正是国民党特务。
被捕变节
沈辉的真实姓名叫沈之岳,在复旦大学读书时,他的确如同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一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学生。
他和同学们一起组织学生运动,反抗反动政府,为广大工人阶级维权。不仅如此,他还进入上海的一家煤炭公司,带头组织大家罢工,举行抗议游行活动。
在一次活动时,他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进了大牢。
刚开始,沈之岳一身正气,声称自己什么情报都不知道,视反动派如无物。
可是当发现有人想对他用刑时,变灵机一动,想了个说法。
他告诉特务:
“你敢动我,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身份。我有个亲戚,是你们的高层人员。现在我做的这些事情,也是他的授意。得罪了我,那你们就别想活了。”
沈之岳的话说得模棱两可,听起来好像在告诉旁人,自己是国民党高层安插到工人队伍当中的间谍。具体的信息,他又不肯再过多透露。
不得不说,他的头脑的确灵光。也正是这份聪敏,让他进入了戴笠的视线。
戴笠主动找到沈之岳,邀请他加入军统阵营。为了抓住人才的心,戴笠可谓是威逼利诱,软硬兼施。
他告诉沈之岳,任何一个人,只要进了国民党的大牢,没有可能全头全尾的走出去。
一个年轻人,到底是打算在牢房中丢了性命,还是打算苟且偷生的当个废物,又或者是打算和他一起创造一番大事业,只得由对方自己考虑,自己决定。
至于利诱,他向沈之岳承诺,只要其愿意加入,那自己就是对方的直属领导,与之单线联系,绝不会让任何人干涉他们的工作。
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那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与戴笠一番密谈后,沈之岳毫不犹豫得改变了立场,从此成为了前者手中的一张王牌。
为了帮助他更好的隐藏身份,戴笠弄了一个假身份给他,改名“李国栋”,让人查不出破绽。
两人单线联系时,戴笠说:
“现在的延安绝对不是一块铁板,这正是我们的机会。我要你想办法潜伏进去,接近中共核心领导人,想办法刺杀他们。只要他们丧命,我们的事业就成功了一大半!”
丧心病狂的沈之岳,自然对戴笠无有不从。这才有了他后面主动申请加入延安,潜伏在毛主席身边,故意调查主席生活喜好的事情。
幸亏主席足够敏锐,他们身边的警卫人员足够多,这才没有给沈之岳创造更多机会,从而没有让中央遭到重大损失。
只是沈之岳太过谨慎,在延安和其他特务联系,没有露出任何马脚,因此党中央也没有理由处置他,只能把他调走。
期间,他利用其他同志的信任,给军统传输了不少重要情报,也给我党的革命工作制造了诸多障碍。
颇受倚重
皖南事变爆发后,沈之岳的身份败露。他在我党自然不能继续潜伏,只能立马回到军统。
后来戴笠去世,他成为了军统系统中首屈一指的特务人才。蒋经国对他更加看重,还专程把他一起带到中国台湾省。
真正进入国民党高层政权体系之后,沈之岳的身份不再局限于特务范畴。他更像是蒋经国智囊团的重要成员。蒋经国做出重大决定之前,都会先过问他的意见。
由于那段潜伏的经历,他和我党本来应该势同水火。但他在某些事情上的态度和立场,又让人觉得他还没有坏到骨子里。
沈之岳非常清楚,台湾省是中国的领土,任何人也别想把此地分割出去。反对分裂势力这个问题上,他和蒋经国保持着一致的立场。
他们坚决抵制帝国主义插手台湾问题的意图,不准美国的军舰私自停留在台湾海峡,也不准帝国主义势力私下同不法分子联络。
民主党的代表人物廖文毅,一直是蒋经国的眼中钉。他本想找个机会将此人解决掉,没曾想沈之岳有不同的计划。
他主动找到廖文毅,与其谈论家国大义问题,要求对方放下成见,大家一起为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而努力。
只要能够策反廖文毅,许多民主党人就可以为蒋经国所用。为了说服这个关键人物,沈之岳下了大功夫,不仅三顾茅庐,而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同时他代替蒋经国承诺,只要廖文毅能够认清大局,站在正确的阵营,过去那些问题,国民党可以既往不咎。
虽然历经几番奔波劳累,可好在结果十分理想,他们借此机会,狠狠打击了猖狂的不法势力。
事情传到大陆,邓公认为对于沈之岳这个高级特工,需要辩证看待。
不管这人过去的经历如何,最起码当下的环境中,他和我党的立场是相同的,都要维护祖国统一。
正是因为如此,沈之岳生病后到大陆求医,邓公才会亲自接见他,针对台湾问题与他交换意见。
我党领导人都知道,他在蒋经国心中的分量很重。只要能说服他赞同我党收复台湾的计划,蒋经国那里也就更有把握。
他回到宝岛以后,把我党的态度详细传递给蒋经国,为祖国统一的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年轻时作恶多端的国民党高级特务,年老之后的立场反而变得坚定起来,着实有些讽刺。
沈之岳这个历史人物,谈不上有功有过的评价。他的整体形象,毫无疑问是负面的。
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帮助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我党革命工作,其心可诛。
后来与我党一同打击台独,这也是他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原则,称不得功勋。生逢乱世,未能用一身才华报效祖国,这是他的损失。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