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近一年中国ESG政策

深度解读近一年中国ESG政策
2023年03月17日 19:37 读数一帜

精选ESG前沿研究成果,共看中国ESG发展创新

本文来自由《财经》杂志、华夏基金与社投盟联合发布的《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深度解读可持续金融、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方面相关的中国ESG政策。

一、可持续金融:迈入体系化发展轨道

可持续金融是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金融手段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以实现和提升经济主体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致力于推进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围绕可持续金融,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以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为主,包括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等多样化可持续金融工具的发展应用。其中,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早在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和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就已明确发展规划,并纳入国家战略体系。

近一年来,中国可持续金融政策战略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确定发展目标、完善金融监管、加快标准建设、发展金融科技。

图表:中国可持续金融政策框架体系解读资料来源:《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

2021—2022年,我国可持续金融政策进一步完善,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金融监管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涉及战略规划、监管要求、指导原则、标准制定、工具提供、实施措施等各方面。详见下表:

图表:中国可持续金融政策框架体系解读资料来源:《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2021年10月以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逐渐完善,绿色金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022年,国家多部委积极响应“双碳”目标要求,发布多项绿色金融相关政策。

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绿色金融体系性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国家多次倡导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和强化金融供给侧服务社会环境的作用,引导经济结构更加绿色低碳。2022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要求。这对加强绿色金融监管,推动银保机构自身及利益相关方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指引》在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投融资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以及监督管理五方面,提出36条明确要求。

图表:《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点梳理,资料来源:《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

碳金融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了金融标准《碳金融产品》(JR/T 0244—2022),对碳金融产品进行分类,并制定了碳金融产品具体实施要求。标准将碳金融产品划分为碳市场融资工具、碳市场交易工具和碳市场支持工具三个部分,并对碳指数、碳保险、碳基金、碳债券等多种碳金融产品提供标准化实施流程,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参考,帮助其识别、运用和管理碳金融相关产品。

图表:碳金融产品分类图,资料来源:《碳金融产品》

地方绿色金融新政频出

我国绿色金融一直以来遵循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的发展原则,早在2017年就确定了“五省八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22年,我国地方绿色金融发展呈活跃态势,多个省份发布了绿色金融政策,并有23个市(区)成为我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其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保险实施意见》《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深圳市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等地方政策对我国绿色金融的探索与实践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图表:2022年中国可持续金融相关试点与政策发布省份示意图,资料来源:《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

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

随着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提出,我国普惠金融加快发展。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2年9月末,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8.04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93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了24.10%,连续四年实现高速增长。在全球范围内,我国账户拥有率、储蓄参与率、借贷参与率等普惠金融指标均保持了高位增长,超过了中高收入经济体均值。

图表: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情况,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数字驱动引领可持续金融发展

近十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金融领域,大幅提升了金融管理效率,丰富了金融工具使用,为可持续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数据平台搭建提供重要基础。

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炉。这是央行制定的金融科技发展第二阶段规划,提出“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的16字原则与8大方向的重点工作任务。

在可持续金融领域,《规划》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一是深化金融服务智慧再造,搭建多元融通的服务渠道,着力打造无障碍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绿色、人性化的数字金融服务。

二是强化金融科技治理,全面提升数字化能力,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金融科技伦理规范体系,构建互促共进的数字生态。

二、环境方面:稳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2022年世界多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多地持续干旱超70天。气候问题正切实影响我国能源安全、农业种植、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面对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应对气候变化不再只是口号,更需要政府机关、行业企业与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出台完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到国家战略与顶层设计中。围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等“碳达峰十大行动”,结合“十四五”规划内容,我国在科技、能源、产业等多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这既是一项雄心计划,更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多部委以实际行动努力推动经济与产业转型,实现机制性减碳,以满足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图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梳理资料来源:《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双碳”目标有机结合

过去十年,我国经济发展面对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不适配逐渐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

2015年,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2018年,进一步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加快包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在内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与此同时,“双碳”目标相关政策体系与指标的设定,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在能源结构转型、低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国家已经开始积极布局。

能源转型“先立后破”,新能源发展是重要基础

2022年,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明确了我国未来能源结构调整方向,从根本上扭转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解决对国外原油和天然气进口过度依赖的状况。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并制定了7个方面21项具体实施方案。

图表:《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要点梳理,资料来源:《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

科技支持绿色发展,低碳技术突破是关键

2022年8月,科技部、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基于我国2030年和2060年经济社会发展和碳排放的情景预测提出科技创新目标,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通过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等行动,支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的目标。

《方案》对标《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科技赋能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重点关注智能电网、氢能、光储直柔等能源和发电技术的创新,以及CCUS、绿色碳汇、蓝色碳汇等负碳技术能力的突破。《方案》还对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监测和减量替代技术进行针对性部署,并且提出加快完善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孵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低碳科技领军企业[1]。

图表:《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与国家双碳顶层设计政策内容对标,资料来源:《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

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工业领域是重中之重

工业部门是主要碳排放源之一,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工作的重点,其低碳发展进程对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2022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通知,确立了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碳达峰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框架,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等一系列定性与定量目标,并对钢铁、水泥等七大行业的节能降碳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出指标性约束,提出包括深度调整产业、深入推进节能降碳、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等六大任务。

促进消费端绿色化

消费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促进消费端绿色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面,与深化供给侧改革相辅相成。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指出我国绿色消费需求有待激发,促进绿色消费长效机制尚需完善,绿色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在全面促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强化绿色消费科技和服务支撑、建立健全绿色消费制度保障体系、完善绿色消费激励约束政策四个方面部署推进绿色消费的制度政策体系,覆盖衣、食、住、行、用、文旅以及公共机构等领域的消费活动,并在科技、服务、制度保障以及激励政策等方面为绿色消费转型提供支撑。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一方面强调市场机制,积极提出激励政策,通过发放绿色消费券、绿色积分、直接补贴、降价降息等方式激励绿色消费;另一方面,也强化政府的支持保障作用,建设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便于广大消费者识别和购买绿色产品,推动绿色消费市场体系建设。

加强企业环境信批

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首次明确提出碳信息披露,并且配套具体格式准则要求,对企业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在披露主体、披露内容和时限、监督管理以及罚则等方面都有了更加详细、明确的要求,也规定了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的部门职责、主体责任以及信息安全等内容,着重解决环境信息披露内容不规范问题,引导企业采用对环境友好的生产经营方式。

图表:《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要点梳理,资料来源:《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

三、社会方面:多措并举助力民生改善

2021年,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此基础上,“二十大”报告围绕共同富裕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在2035年前,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社会政策制定与体系设计的核心议题。围绕共同富裕,我国社会政策制定将重点关注解决社会差异性平等、促进社会融合等方面问题,对象范围也将从特定的弱势群体持续扩展到全体国民,并广泛影响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多层次的社会政策体系,推动多主体协同发展[1]。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经过6年的发展推进,我国已逐步形成目标明确、覆盖全面、层次清晰、切实有效的乡村振兴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

202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乡村振兴连续5年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议题,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意见》围绕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现代农业基础、规模性返贫底线等八大重点领域,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等35项具体任务,要求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图表&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升级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平均寿命增加,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30%[2]。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亟需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基于此,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

图表:“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五大目标及具体指标内容,资料来源:《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

四、公司治理方面:牢筑高质量发展之基

从广义上来说,公司治理是通过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用于协调公司与股东、供应商、员工、政府、社区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实现多方利益的最大化。随着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公司治理理念日益深入,治理实践蓬勃开展,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现代企业制度得到建立和完善,但与此同时违规担保、内幕交易、高比例股权质押等治理乱象依然存在,我国公司治理质量有待提高,这离不开政府与监管部门政策体系与监管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提高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能力是提升我国公司治理整体质量的主要抓手,也是2022年我国公司治理相关政策制定的主要方面。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能力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成为全球一流企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的优秀代表、资本市场的基石,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承担着主力军、领跑者和排头兵的重要角色。其公司治理的发展与完善,更是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关键前提[3]。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制度

2022年以来,证监会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频繁发布新规,对于董事会管理、退市监管、股份管理及财务公司业务往来管理等多方面提出或修订了新的监管要求。

独立董事是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促进规范运作、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重要一环,对提升公司治理效能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规则》(以下简称《独董规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进行全面完善与升级,明确了《公司法》规定的治理要求。较2001年发布的《独董指导意见》,本次《独董规则》进一步明晰独立董事权责边界,加强履职保障、完善责任机制,支持和督促独立董事切实履行诚信勤勉义务,让独立董事“真独真懂”。

图表:中国独立董事政策发展演变,资料来源:《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

《独董规则》明确独立董事相关监管安排,主要表现在保障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限制独立董事兼任数量以及履职不受影响;维护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表明担任独立董事的基本条件;建立选举与更换程序,推出“连任时间不得超过六年”“独立董事连续三次未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的,由董事会提请股东大会予以撤换”等规范举措。

图表&来源:《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规则》

丰富利益相关方沟通内涵

加强利益相关方沟通,完善企业信息披露是提高公司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其中,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和保护投资者权益是加强企业治理能力、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保障资本助力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证券市场基础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投资者关系管理方式的不断变革,政府对于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要求也在调整和优化。2022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2022)》(以下简称《指引》)。

《指引》明确提到进一步增加和丰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容及方式,明确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组织和实施,并要求在沟通内容中增加上市公司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信息。

图表&来源:《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2022)》

全面加强央企合规管理

2022年,国资委牵头发布一系列规范央企治理、提升央企治理能力的相关政策,涉及ESG工作机制、生态保护、合规管理、融资担保等多方面。

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一部分中央企业内部上市平台定位不清、分布散乱、实力较弱,以及一部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创新发展能力不强、经营和治理不规范、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发挥不充分、价值实现与价值创造不匹配等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与实施要求。

2022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法治央企建设迈入实质性合规、全面性合规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指南。

《管理办法》明确了业务及职能部门、合规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合规管理“三道防线”职责,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体系,全面规范合规管理流程,对合规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合规审查、风险应对、问题整改、责任追究等提出明确要求,实现合规风险闭环管理,并倡导培育合规文化,加快推进合规管理信息化建设[4]。

图表&来源:《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

强化科技伦理制度化建设

科技给社会带来了巨大便捷,它既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是风险的源头。加强科技伦理制度化建设,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已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亟需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5]。

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家科技伦理治理也赓续前行,早在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指出要制定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首次提到生物医学以外的科技伦理问题。

2019年6月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这一主题。2020年10月21日,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正式成立,旨在推动覆盖全面、导向正确、规范有序、统筹协调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从总体要求、伦理原则、伦理治理体制、伦理治理制度、审查与监管、教育与宣传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建设提出意见与监管要求,强调推动科技向善、造福人类,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参考资料:

[1]林闽钢. (2021). 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结构转型与实现路径. 南京大学学报

[2]中国发展基金会. (2020).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3]尧艳珍、李湛. (2021). 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金融

[4]国资委. (2022). 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负责人就《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5]新华社. (2022). 科技向善 造福人类——解读《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