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财经/原创】
科技金融正成为下一个银行贷款的风口。
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余额均实现了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各项贷款的增速。
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2.45万亿元,同比增长21.9%,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11.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5.2个百分点。
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金融发展的五大战略重点得以明确,其中科技金融位列首位,凸显了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政策导向及市场红利激励下,银行业对科技金融的重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银行的科技金融工作机制均已成型,基本已经做到了敢贷、愿贷和能贷。
例如,不久前,兴业银行召开科技金融专题会议,动员全行充分认识科技金融的重要意义,坚持把“国之大者”化为“行之要务”。
该行提出“四个全”服务,即做好全面、全生命周期、全链条、全员服务,并表示要积极塑造特色优势,抢抓机遇争取进入市场前列。
在这一信贷新赛道下,银行业应该如何做才能抓住风口?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又将遇到什么风险呢?
01 银行科技类贷款余额增速屡创新高背后
科技金融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战略方向,其核心在于精准把握科技与金融的融合点。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金融行业提供了创新工具和服务模式,而金融则为科技和产业提供了必要的融资支持和风险管理服务。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
比如,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有多数银行2023年末科技类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20%。其中,招商银行、厦门银行、郑州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同比增长超30%。
由此可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客群的贷款增速,都高于其他同期各项贷款。
也就是说,在银行重视及投入加码下,科技客群获得贷款的规模和效率都高于一般性企业。
从贷款规模来看,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大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均已超过万亿元。截至2023年末,建设银行科技贷款1.53万亿元,较上年增加2968.78亿元,增幅24.13%,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已突破2.2万亿元,增速超50%;中国银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1.4万亿元,增速达30.94%,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达1.9万亿元,增速为74.35%。
而自2022年起,兴业银行积极布局科创金融新赛道,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科技金融客户15.96万户,较年初增长30.61%;科技金融贷款余额8270亿元,较年初增长27.84%。
各银行围绕科技型企业所处不同产业链节点、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持续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及服务,完善科创金融客户体系和产品体系,提升专业化、特色化科技金融服务能力。
农业银行极研发专属信贷产品,推广面向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科技e贷”;上海银行围绕智能工厂等级提升和工业上楼需求,打造智造贷、智造空间贷专项产品;中国银行推广科技金融专项产品,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完善推广创新积分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精特新”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加大重大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北京银行完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针对应用科技部“企业创新积分制”评价体系的高新区优质科技企业,推出专属线上信用贷款产品“创新积分贷”……
兴业银行则要求,全行要准确把握科技金融的目标客群,聚焦政府、科研院所、大学高校、企业、园区、零售个人、金融同业,在做好政策研究、区域研究、行业研究的基础上,做细客户沙盘,打好科技金融组合拳。
同时,要求持续增强科技金融的服务特色,将科技金融与全行战略转型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作用,并在数字金融、国际业务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及时完善科技金融的配套机制,着力在组织体系、风险审批、考核激励、品牌建设、人员队伍上下功夫,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透过数据可以看到,银行从业者付出的所有汗水和努力已有回报。目前,兴业银行“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已位居股份制银行第一位,获得的人民银行科技创新再贷款规模位列股份制银行首位。
02 延续风口的下一步
银行业科技型贷款余额增速看起来欣欣向荣,但不能忽略的是47.9%、55.4%获贷率之外,还有约52.1%中小企业、44.6%的高新技术企业没有获得相关贷款支持。
银行业还需要以及能做的还有很多。行业内经常提及的一句话是“侧重企业技术水平和增长潜力”,但实际上知易行难。
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企业还是中小科创企业,普遍都具有强专业、轻资产、少抵押、高成长、高风险、难评估的特点,而银行传统审批思维通常是重营收、担保和抵押。
也就是说,如果要做到“侧重企业技术水平和增长潜力”,银行要完全颠覆固有信审思维。
如何颠覆?首先,金融机构应加强与科技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痛点,通过完善相关的风险评估框架和授信政策,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同时,科技企业也应积极向金融机构展示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支持。
其次,金融机构应加大科技投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高效性和安全性。例如,通过构建智能风控模型,实现对科技企业信用风险的精准评估和管理;通过开发移动金融应用,为科技企业提供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等。
另外,金融机构还应建立必要的风险“防火墙”并加强与政府、保险机构及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以有效缓释信贷风险。
今年以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陆续成立总行科技金融中心。另外,还有多数上市银行在年报中披露,已设立多家重点分行科创金融中心,以及在重点区域设立科创金融特色业务部门和特色支行等,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专营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科创企业服务能力。
兴业银行采用“技术流”评价体系对企业进行了评级。据了解,该行“技术流”评价体系使用“打分卡”的模式,从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团队实力、所获奖补等多维度选取针对性、关键性、可量化的指标,通过定量化分析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把科创企业的技术“软实力”转换为融资的“硬通货”。
而这得益于该行在数字化方面的迅速转型,以及在人才和资金投入方面的不断加码。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信息科技投入83.98亿元,较三年前增长72.73%,占银行营收比重升至3.98%;银行科技人员达7828人,较三年前增长235.82%,占比增至13.91%;
兴业银行“技术流”已迭代更新至5.0版本,将科研团队、技术优势等9大类279个数据指标入模分析,并通过模型审批提升业务效率。这些举措的实施为兴业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提供了有力保障。
显然,发展科技金融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通过深化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并加强风险防范工作,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的优势并推动金融行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在未来五年中,随着“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的逐步形成以及金融机构对科技金融业务的不断深入探索与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金融这一信贷新风口将持续推动银行业业绩回暖。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