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地位和财产均由嫡长子继承,在明朝,皇帝的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他儿子被封为亲王,亲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诸子被封为郡王,郡王的嫡长子继承郡王之位。
不过,明成祖朱棣登基后近两年内并未册封世子朱高炽为太子,这是为什么呢?他在犹豫。
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身体肥胖,文质彬彬,不善骑射,而嫡次子朱高煦骁勇善战,很像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在朱棣身处险境时及时赶来救援。
后来,朱棣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终于决定册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是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固,朱棣仍对他不怎么满意,他的两个亲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也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
其实,朱高炽虽然不擅长行军打仗,但是也有其过人之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两个弟弟的各种诋毁陷害中保住太子之位,最终顺利继承皇位,那么,朱高炽有哪些核心竞争力呢?
朱高炽有识人之明,很善于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这一点早在靖难之役中便已充分显现。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朱高炽负责坚守北平,此时朱高炽二十一岁,他以前从未领兵作战,更没有守城的经验,他能完成守城任务吗?事实证明,朱高炽完成得很出色。
老将耿炳文被朱棣击败后,建文帝朱允炆派曹国公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出征。
朱棣率精锐去援救永平,然后去大宁向宁王朱权借兵,只留下一万老弱兵力守城。
李景隆很快趁机围攻,将北平城围得像铁桶一样。
朱高炽临危不乱,安抚城内百姓,积极筹备防守事务,咨询徐皇后、姚广孝、顾成等人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且礼贤下士,和经验丰富的将士和有见识的文官商议守城之策,他每天四鼓起床,二鼓休息,不敢有丝毫懈怠,城内军民众志一心,共同守城,最终坚持到朱棣带兵回援,里外夹击,击退了李景隆。
朱高炽守住北平,使朱棣无后顾之忧,对于朱棣在靖难之役最终获胜至关重要。
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曾采用方孝孺的建议,实行反间计,试图离间朱棣和朱高炽之间的关系,给朱高炽写了封信,让人送去北平交给朱高炽,承诺让朱高炽当燕王,可是朱高炽收到送信后并未拆封,连信带送信的人一起送交朱棣处置,从而打消了朱棣的疑虑,朱高炽的确见识出众。
在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的同时,朱高煦被册封为汉王,封地在云南,朱高燧被册封为赵王。
在竞争太子之位中落败,朱高煦很不甘心,他大发牢骚:我有什么错?把我发配那么远?他赖在京师,不肯就藩云南,还常常自比李世民,而朱棣似乎也有意宠着他,不断提高他的待遇,谢缙见状劝说朱棣:“启争也,不可”(《明史》)。
朱棣听后雷霆震怒,认为谢缙是在离间骨肉,从此逐渐疏远谢缙。
永乐七年,朱棣离开京师,准备亲征鞑靼,让朱高炽监国,次年底,朱棣回到京师,朱高煦等人趁机诬陷朱高炽,朱棣一气之下,让人在午门贴出告示,凡是太子监国期间处理的政务全部作废,“榜午门,凡东宫所处分事,悉不行”(《明史》)。
朱棣此举是要废太子吗?这下把朱高炽吓得不轻,生了一场大病,朱棣听说后,也有些慌了,在袁忠彻的劝说下,让人把午门的告示撕了下来。
永乐十一年,朱棣再次离京,朱高炽第二次奉命监国,他更加小心谨慎,遇事及时汇报,很少自己做主。
有人上奏事情时说:有人诬陷您,殿下知道是谁吗?
朱高炽的回答滴水不漏:“不知也,吾知当尽子职而已”(《明史》)
永乐九年十一月,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被朱棣册立为皇太孙,太孙的势力开始崛起,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越来越稳固,朱高煦眼见自己距离储君之位越来越远,他心急如焚。
朱高煦利用朱棣对太子的不满,数次关押、处置太子的部下,削弱太子的势力,但是并未从根本上动摇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他决定调整策略,准备武力夺位,打算在南京动手,他找借口不去新的封地青州,继续赖在南京,同时私自扩充军备,
永乐十四年,朱棣回到京师,听闻朱高煦的夺嫡企图及各种不法行为后,他下令调走了朱高煦的护卫,还召来蹇义、杨士奇,询问他们的看法。
蹇义推说不知道汉王的行为,杨士奇是辅佐朱高炽监国的主要官员,对朱高炽忠心耿耿,他见事情有了转机,于是向朱棣巧妙进言,揭露朱高煦的夺位图谋:汉王起初的封地在云南,他不肯去,后来封地改为青州,他仍然不想去,朝廷现在要迁都北京,汉王便请求留在南京,请陛下仔细考虑一下他的用意。
杨士奇的话对朱棣触动很大,不久,朱棣让人把朱高煦找来,当面质问他有何企图?下令将其关押在西华门内,准备将其废为庶人。
尽管先前被朱高煦陷害过很多次,朱高炽以德报怨,跪到父亲面前,哭着为弟弟求情,朱高煦最终被贬到乐安。
后来,朱高燧出事,朱高炽同样苦苦求情。
作为一个父亲,朱棣自然希望儿子之间能够和睦相处,朱高炽这样做,无疑符合朱棣对他的期许,是一个加分项。
朱高炽先后为两个弟弟求情,成功树立起宽厚的兄长形象,使朱棣相信他能善待弟弟们,从而放心地把皇位交给他。
杨士奇等人为何对朱高炽如此忠心呢?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杨士奇身为詹事府官员,他们的前途与太子的起伏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朱高炽出众的能力。
朱高炽熟读儒家经典,在文臣心中,是比较理想的文人型君主,杨士奇、杨溥、黄淮等人在辅佐太子监国的过程中,与朱高炽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模式,结下珍贵的友谊。
朱高炽知人善任,注重团队合作,善于发挥团队成员的长处,文臣在他手下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而朱高炽在文臣的尽心辅佐下,在政务处理方面逐渐成熟。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知识、阅历毕竟有限,懂得借力、学会合作,才能突破这些天然限制。
大学士杨荣深受朱棣信任,朱棣每次北征,都让他随行,由于也在詹事府任职,在京师期间,杨荣曾辅导诸位皇孙读书,朱高炽特意嘱咐皇孙,对杨荣要有礼貌,不可无礼,朱高炽对杨荣尊敬有加,而杨荣对朱高炽也投桃报李,朱棣在北征回师途中逝世后,杨荣和宦官海寿第一时间赶回京师向朱高炽报信,防止朱高煦得到消息后趁机夺位。
朱高炽迅速给北征大军论功行赏,同时调动骑兵回防京师,很快控制了局面,非凡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