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AR)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影响10%-40%的人口,中国成人自报患病率从2005年的11.1%上升至2011年的17.6%,儿童患病率高达15.79%[1-2]。AR患者不仅面临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典型症状困扰,还常合并哮喘、鼻息肉等疾病风险,66.1%的常年性AR患者存在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目前,药物治疗是AR管理的最主要手段,临床需基于症状严重程度和病程,实施初始治疗+随访治疗策略。本文将梳理AR的治疗策略以及药物应用规范,为临床提供参考。
AR的初始治疗:
根据AR严重程度选择单一或联合方案
为了有效控制AR症状并减少复发,AR的治疗策略通常分为初始治疗和随访治疗两个阶段。目前,AR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最主要手段,一线用药有鼻用糖皮质激素(INCS)、第二代鼻用或口服抗组胺药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初始治疗是指在确诊AR后,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其目标是迅速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初始治疗患者应根据患者AR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可分为轻度、中-重度间歇性、中-重度持续性,然后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国内外指南对于AR的临床分类方式和治疗策略如下:
➤轻度和中重度间歇性AR
轻度AR患者为症状轻微,对生活质量(包括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未产生明显影响的患者。
中-重度间歇性AR患者为症状较重或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症状发作
2022年中国最新指南推荐,对于轻度AR和中-重度间歇性AR患者,使用一线药物单一治疗通常能获得良好的疗效[4]。在我国,大部分AR患者为轻度AR和间歇性AR患者,因此,一线药物单药治疗在我国覆盖的人群广泛。
➤中重度持续性AR
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为症状较重或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症状发作≥4d/周,且≥连续4周的患者。
国内外指南对于中-重度持续性AR,均推荐初始联合治疗[4-6]。
AR的随访治疗:
根据AR治疗效果施行阶梯治疗方案
随访治疗是指在初始治疗后,根据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和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以维持症状的长期控制,其目标是防止症状复发,减少药物副作用,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下是随访治疗的具体内容:
➤治疗效果评估
在初始治疗后,医生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通常通过症状评分、生活质量问卷等方式进行评估。如果症状得到显著缓解,可以考虑逐步减少药物剂量或调整药物种类。
➤降阶梯治疗
对于症状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可以逐步进行降阶梯治疗。降阶梯治疗是指在症状缓解后,逐步减少药物剂量或联合用药的数量,以减少药物副作用并维持症状控制。例如,可以从联合治疗逐步过渡到单一药物治疗,或从高剂量药物过渡到低剂量药物。
➤升阶梯治疗
如果在随访过程中发现症状没有得到充分缓解或出现复发,可以考虑升阶梯治疗。升阶梯治疗是指增加药物剂量或联合用药,以更有效地控制症状。例如,可以增加INCS的剂量,或在INCS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如抗组胺药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4]。
INCS具备抗炎优势,
在不同指南的AR全程治疗中占据基础和重要地位
上文已提及国内外指南对于中-重度持续性AR,均推荐初始联合治疗。但关于具体的联合方案,国内外不同指南的推荐各有不同。
■ 2015年美国耳鼻喉学会(AAO)指南推荐INCS可联合鼻用抗组胺药或羟甲唑啉治疗。鼻用抗组胺药推荐联合INCS治疗,其与其他药物联合的数据有限[7]。
■ 2020年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RIA)指南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选择初始治疗药物。若VAS≥5,且持续性鼻炎患者推荐INCS单药或INCS+氮卓斯汀联合治疗。开始治疗后每天重新评估VAS,直至治疗第3天。若VAS[5]。
■ 2020年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学会(AAAAI)指南推荐,一线推荐的联合治疗为鼻用抗组胺药+INCS;不推荐一线使用的方案为:二代口服抗组胺药+INCS,二代口服抗组胺药+伪麻黄碱。推荐不明确的方案为:二代口服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当症状得到完全控制时,如果过敏原不再存在,则可维持或降阶梯/停止治疗[6]。
■ 2020日本变态反应学会(JSA)指南则是可以根据患者症状类别的不同,个体化选择不同联用方案。比如对于鼻痒、打喷嚏的患者,推荐INCS+鼻用抗组胺药联合治疗;对于鼻痒、打喷嚏、有眼部症状的患者,推荐INCS+二代口服抗组胺药联合治疗;对于以鼻塞为主的患者,推荐INCS+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对于严重鼻塞症状的患者,推荐INCS+鼻用减充血剂联合治疗;对于持续流鼻涕的患者,推荐INCS+鼻用抗胆碱能药联合治疗[8]。
■ 《2022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中-重度持续性AR,推荐在首选INCS的基础上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和/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其中,对于季节性AR的治疗,可选择INCS联合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或鼻用抗组胺药;对于常年性AR的治疗,则建议联合使用INCS和鼻用抗组胺药;对于鼻部症状(主要是鼻塞)未得到良好控制的中-重度AR,在INCS基础上联合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以增强疗效;对于鼻塞症状严重的AR患者,在INCS治疗时联合使用鼻用减充血剂2-4周,能明显提高疗效[4]。
以上指南推荐的联合治疗虽有不同,但可以看出INCS占据重要地位,是联合治疗的基础。INCS贯穿于AR患者的全程治疗,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治疗,INCS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升级治疗时,INCS为联合治疗的基础;在降级治疗时,需INCS最低维持剂量持续治疗,因此INCS也是升降阶梯治疗的基础。INCS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和抗水肿作用,其抗炎作用为非特异性,对各种炎性疾病均有效,其可有效抑制鼻黏膜和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的募集,降低炎症反应[9]。
研究显示,以布地奈德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疗效显著:与单药治疗相比,布地奈德+氮卓斯汀联合治疗显著改善鼻部症状[10];布地奈德+氮卓斯汀联合治疗使鼻腔更加通畅[11];布地奈德+孟鲁司特联合治疗显著改善鼻塞症状[12]。
结语
INCS凭借其显著的抗炎、抗过敏和抗水肿作用,在AR的阶梯治疗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强大的抗炎机制和循证证据支持,使其成为贯穿疾病管理全周期的关键药物。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INCS都能有效控制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在升阶梯和降阶梯治疗中发挥基础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思洁, 等.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31(19):1485-1491.
[2].Wang XD, et al. Allergy. 2016;71(8):1170‐1180.
[3].Romano M, et al. Allergy Asthma Clin Immunol. 2019;15:81.
[4].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2;57(2):106-129.
[5].Bousquet J, et al. Allergy. 2008;63 Suppl 86:8-160.
[6].Dykewicz MS,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0;146(4):721-767.
[7].Seidman MD, et al.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5;152(1 Suppl):S1-43.
[8].Okubo K, et al. Allergol Int. 2020;69(3):331-345.
[9].Uller L, et al. Respir Res. 2010 May 9;11:54.
[10].Esmaeilzadeh H, et al. Am J Rhinol Allergy . 2022 Mar 18;19458924221086268.
[11].Fabbri NZ, et al. Allergy Rhinol (Providence) . 2014 Jul;5(2):78-86.
[12].Hui Chen, et al. nt Forum Allergy Rhinol. 2018 Nov;8(11)1242-1252.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