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箭在弦上的桂林银行:内控问题频发,多项业绩仍未达标

IPO箭在弦上的桂林银行:内控问题频发,多项业绩仍未达标
2024年06月25日 12:25 贝多财经

作为广西首家资产规模突破5000亿大关的城商行,桂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桂林银行”)一度是外界最为看好的广西首家上市银行候选人。自2015年筹备上市以来,该行的营收规模也始终保持着稳中有增的发展态势。

但即便已接受IPO辅导将近一年,桂林银行的盈利能力仍算不上优秀,无法达到监管要求的“及格线”。此外,净息差收窄、不良率抬头,以及内部控制风险都是阻碍桂林银行内生性增长动能形成的经营痛点。

无论是从监管标准的角度切入,还是就合规内控现状而言,桂林银行的上市前景,仍然不甚明朗。

一、筹备上市多年,或成广西银行第一股

公开信息显示,桂林银行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控股银行。经过多年发展,该行截至2024年3月末已在广西12个地级市设立分支机构,金融服务覆盖100%的县域、66%的乡镇和57%的行政村。

截至同期,桂林银行的资产总额为5219.85亿元,同比增长10.80%;各项存款3508.79亿元,同比增长13.11%;各项贷款3056.95亿元,同比增长13.26%,是广西省内资产规模最大的单一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广西政府曾在《广西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中提出,该省力争在2024年末前,实现3家城商行资产规模1.4万亿元、存款余额9000亿元、贷款余额7300亿元,1家城市商业银行进入上市辅导期。

桂林银行也不负众望,于2023年8月开始IPO辅导。据辅导备案报告,桂林银行将接受中信证券为期近两年的辅导,涉及历史沿革问题梳理,内部控制、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培训,完善公司治理运行、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以及辅导总结。

实际上,桂林银行早在2015年便启动了上市进程,计划登陆新三板,但在次年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五年后,桂林银行向主板发起冲击,宣称将适时向广西证监局申报上市辅导,进一步加快上市步伐,力争3年至5年内在主板申报IPO。

截至目前,中信证券已披露三期关于桂林银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工作进展的情况报告。据悉,中信证券对该行的辅导计划将于2025年4至6月完成,并制作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请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北部湾银行也已完成A股IPO保荐机构采购等项目招标,并于近日宣布启动上市准备工作,计划对接保荐机构,目前IPO进程略落后于桂林银行。也就是说,若上市进展顺利,桂林银行有几率成为广西省内首家上市银行。

但从另一个维度来看,桂林银行距正式递表还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其2022年至2024年的业绩表现将成为资本市场评估其经营成效的关键因素。

二、营收曲线上扬,多项数据仍未达标

自喊出主板上市口号以来,桂林银行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增的营收规模,2020年至2022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9.38亿元、83.30亿元和91.5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31%。2023年,该行实现营收103.62亿元,同比增长13.14%。

将收入结构拆分后不难看出,桂林银行对于净利息收入的依赖尤为显著,2023年该项收入的规模为93.94亿元,同比增长7.65%,占其总收入的90.66%。而在国内银行均受到息差下行承压的当下,该行面临的息差挑战只多不少。

虽然桂林银行并未在财报中公布自身的净息差,但结合大公国际发布的桂林银行2024年金融债券信用评级报告可知,该行2020年、2021年、2022年度和2023年前三季度的净息差分别为2.10%、2.08%、1.91%和1.73%,降幅十分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桂林银行的盈利能力也不甚理想,虽然其2023年实现净利润20.69亿元,同比增长36.39%,但该行截至期末的资产利润率仅为0.43%,仍未满足≥0.6%的监管标准,不含永续债下的资本利润率更是仅为监管标准的一半。

与此同时,桂林银行截至2023年末的存贷比为79.21%,超出75%的监管标准4.21个百分点。而将时间线拉长,该行截至2021年末的存贷比为74.61%,尚且满足监管要求,但在2022年却上涨2.47个百分点至77.08%,此后持续上升态势。

再看资产质量层面,桂林银行2020年至2022年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0%、1.66%和1.54%,然而该项数值在连降三年后,却于2023年再度出现抬头趋势,由2022年的1.54%回升至1.66%,同比增长0.12个百分点。

截止2023年末,桂林银行共计逾期贷款76.50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7.01亿元。其中,3个月以上及一年以内的逾期贷款增势最为显著,由2022年末的10.81亿元增至14.80亿元,占比亦提升0.08个百分点至0.5%。

不仅如此,桂林银行2023年的资本充足程度也有着不同幅度的下滑。该行截至年末的资本充足率为12.07%,较2022年同期下滑0.73%;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71%,同比下滑0.6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77%,同比下滑0.57%。

大公国际认为,桂林银行成本控制能力有待增强,总资产收益率处于较低水平,盈利能力有待提高;中诚信国际亦指出,在宏观经济下行环境压力下,该行的不良资产存在反弹压力,进而可能对其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三、高管变动频繁,基金人员“无证上岗”?

除了资产质量、盈利水平仍需提高外,桂林银行的内部控制也暗藏着不少潜在风险。

桂林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卿毅新,曾于2022年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公开信息显示,卿毅新于2020年4月主动请辞,辞职前其已在该行任职12年有余,长期分管该行业务板块。

这位“老将”,与桂林银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该行2019年年报披露,其与9家关联方发生重大关联交易,其中6家与卿毅新有关,主要涉及的关联交易内容为贷款、按揭授信等,合计金额26.87亿元。

此外,桂林银行原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刘嵩于2021年8月因受贿罪落马,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桂林银行临桂支行行长刘某华、业务科经理廖某甲也因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时至今日,桂林银行的高层架构仍处在动荡之中。仅在2023年一年内,该行就有13位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离任,且其中近半人成员系届中离任,过于频繁的人事调整,无疑将影响该行经营管理的稳定度。

另据年报披露,桂林银行2023年作为被告或者被申请人的诉讼金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未决诉讼共2笔,总金额4.9亿元;作为第三人的诉讼金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未决诉讼共2笔,总金额0.57亿元,大部分为收回不良贷款而主动提起。

就在桂林银行IPO备案的前几天,广西证监局还向其出具了一份警示函,直指桂林银行存在未能强化人员资质管理、基金销售系统记录存在不具备基金销售资格人员信息、将未经基金销售授权的分支机构纳入基金销售考核范围等问题。

简单来说,桂林银行的基金销售流程存在诸多不符合相关规定的环节,甚至有基金销售人员“无证上岗”的情况存在。正因如此,该行及相关负责人被广西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虽然桂林银行的董监高人员,并未在2023年年内受到相关监管部门、司法部门处罚,但桂林银行2023年共收到4笔行政处罚书,共被罚没686万元,内部控制仍存在不小瑕疵。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