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多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反映限制性酶切位点变化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反映重复单位拷贝数差异的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以及反映点突变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此外还有一些衍生的多态性和多态性分析,例如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等。
今天咱们就先来说说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1970年,Smith、Wilcox和Kelley从流感嗜血杆菌(H.influenzae)中分离到一种核酸内切酶HindⅡ,它识别并切割GTY·RAC序列(Y表示嘧啶,R表示嘌呤)。这类能通过识别特定DNA序列切割DNA的酶被统称为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识别的序列被称为限制性酶切位点。
DNA序列中存在着一些限制性酶切位点,用识别这些位点的限制性内切酶来消化DNA,就可以得到一组DNA片段,被称为限制性片段(restriction fragment)。
而对于一个个体而言,其DNA序列中限制性酶切位点的数目和分布是确定的,因而其限制性片段的种类和长度也是确定的,可以反映DNA分子的序列特征。
另一方面,同一物种不同个体基因组存在DNA多态性,且约10%多态性位点导致限制性酶切位点的形成或消失,因而所含限制性酶切位点的数目和分布不同,其限制性片段的种类和长度也就不同。
因此,限制性片段具有多态性,这种多态性称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RFLP存在广泛,是一种典型的遗传标记。
1980年,Bostein建立了RFLP分析技术,即通过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联合DNA印迹法进行分析。该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从而使RFLP被选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第一代遗传标记,用于基因图谱绘制、DNA指纹分析、疾病易感性分析、基因诊断、亲权鉴定等。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