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国军明明是兵力占优的一方,为何却经常被我军包围?

解放战争中,国军明明是兵力占优的一方,为何却经常被我军包围?
2023年05月04日 13:00 史源史诗

稍有历史常识的朋友可能会知道,解放战争中的大部分时间,兵力处于上风的并不是我军部队,而是国民党军。尤其在46年开战前后,国军的部队总数在400万人以上,打到47年中期还有370多万人,而这一年多时间里解放军总兵力一直在200万人以内。换句话说,我们在以少打多。但是奇怪的是,为什么兵力处于绝对上风的敌人,动不动就被我军分割包围,成片成片的歼灭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这和国民党军队自身的兵力构成特点有关。国军看起来人很多,但是实际上能同时投入作战的有多少呢?只有中央系(黄埔系)和完全被兼并同化的老地方军,也就是中央军旁系(如部分西北军、粤军等),这两股力量加在一起,最多的时候只有200多万人。除此之外,另有百万以上的桂系、傅系、马回军等部队,在战争打到49年之前不会真正出兵出力,而是在一旁看中央军和我军死斗。所以敌人名义上虽然有430万之多,但是我军在困难时刻需要面对的敌军机动兵力,实际上在我方的1.5倍-2倍左右,很多情况下这并不是一个无法应对的局面,能够相机摆脱甚至反制对方。

其次,敌军的战略战术有掣肘之处。国军当时是政府军,政府军是要占领土地的,尤其各大城市要地。要占地,就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分兵!恰恰是这种举动多次导致他们被分割歼灭。举一个例子,46年国军进攻南满,局势很好,甚至一度打到了松花江边。然而他们却没有余力继续向北进攻,因为大量的兵力在逐步取胜后被留在了占领区,把守东北的各个城市以及铁路线。原本东北开战初期,国军有30万左右,我军26万余人,双方差距不大(实力主要差在武器和经验上),结果我们正是利用了敌人分兵的机会,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集中兵力攻打各个据点,多次形成包围歼灭,逐步扭转了东北战局。

不光是在东北,全国各地都是一样。比如胡宗南24万人对付我军两三万人,本来敌我实力悬殊,但他们却只在西北徒占延安,真实战况却是四处损兵;在山东、江苏,华野更是打围歼战的高手。我们虽然总兵力不占优,却能利用敌人的短板形成局部优势。

最后,我军的战术和指挥确实更高明。上面讲到敌人的打法受限,导致了被聚歼的情况,而反过来讲这又是我方故意寻找的战机!二野的刘帅曾经说过:三座城池并不打紧,放弃三城保留三个师的部队,是极为划算的。意思就是我们保留人力、保留主力,不在乎暂时放弃一些土地。很明显,这跟国军的困局针锋相对。而且这并不是二野一个部队的战术,全军都是这样打仗的,到处都在打运动歼灭战。

一方怕被歼,一方又千方百计地寻找这样的机会,一反一正之下相同的剧情多次上演。47年的孟良崮,华野明明总兵力少,却集中20多万部队包围落单的74师,等到敌人追过来早就晚了;49年追歼桂系主力,我军不惜千里行军包抄到广西后方,“钢七军”再强能跳出这么大的包围圈?所以战术打法上,我军确实应用精妙,能屡屡打出包围歼灭的效果,也就不奇怪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