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上面这个标题,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夸张,小小的村庄又不是什么战略要地,而且一个村庄不过几百上千人,敌人怎么可能在这种地方屯集重兵防御,让我军付出重大伤亡?还比解放上海死的人都多?如果不详加了解,确实很难弄明白原委,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先看看49年上海之战我军的伤亡情况。上海由于是我国解放前最大的城市,同时还是金融与工商业中心,国军尽管此时已经连战连败兵力匮乏,仍然最大限度德调集了20余万重兵,由名将汤恩伯镇守。这样一座城攻打起来难度十分大,而且为了不破坏原有的设施,保护上海城区的面貌,在攻城期间我们的部队竟然没有使用火炮,全部靠战士们拿着轻武器冲锋逐层推进,最后打下此城。可以想象,必然付出了比正常状态大得多的损失。战后清点,有超过3万1千名官兵在此战中伤亡,损失十分惨重。那么打什么样的村庄,伤亡竟然还会超过解放大上海?
这个村庄叫作碾庄,本身名不见经传,不熟悉战史的朋友,甚至很可能说不上这是个什么地方。碾庄位于江苏省北部,徐州东侧。此庄虽小,但是附件的徐州却是解放战争中的要地,先后有徐州陆总、徐州剿总等国民党重要机构设立于此,徐州在南京以北,又是民国政府的屏障之地,动辄就有30万以上兵力驻守。而我军在这附近也是精锐云集,华东野战军多个纵队活动于徐州附近,在48年下半年寻找战机,希望能够打出歼敌10万人以上的大战,在此之前华野并没有过这样的战例,最强的豫东之战歼敌数为9万多。
碾庄本来不是战略要地,不太可能爆发决战,然而一次历史的巧合,却让这里成为了著名的淮海战役起点!48年9月碾庄大战,国共双方投入兵力23万人!为什么两军要不惜血本争夺一个小小的苏北村庄呢?并不是这个村庄多么重要,而是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第7兵团,4个军8万余人(25军、44军、64军、100军)的部队正自东向西(其63军提前被歼)去往徐州城,企图与杜聿明集团汇合,此时正是华野集中兵力以多打少包围7兵团的良机,而7兵团在黄百韬的带领下,偏偏选择驻扎在了半道上的碾庄,这才形成了华野对这个村庄的合围。所要不是这个村庄多重要,而是国民党重兵集团恰赶路赶到这里,被我军包围才爆发了碾庄大战。
惨烈的碾庄争夺,源于7兵团司令官的顽固,再加上手下刘镇湘等人的支持,坚决不投降。国民党8万多人几乎打到山穷水尽,多位指挥官战死,包括黄司令官本人。最后敌人近2万人丧生,5万人受伤,同时我军也付出了6万5千余人的损失,可以说双方伤亡旗鼓相当,若不是我军总兵力占优,很难讲碾庄之战的结果会怎样。这一战,创造了解放战争在一个小据点战损的最高纪录,伤亡远大于解放上海的战役。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