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我军确定5年击败国军的目标,为何才打到第2年就实现了?

1948年,我军确定5年击败国军的目标,为何才打到第2年就实现了?
2023年05月06日 09:32 史源史诗

解放战争打到49年底,大陆战事接近完结,事实上国军已经彻底失败了。不过在48年下半年,军委曾就整个战争的发展形势做出过预估和目标,要争取“5年内完全击败反动派”,我军对于战争脉络把握一向准确,为什么在这个预判之后才仅仅1年多的时间,就大幅度提前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间?我们来分析一下。

48年9月的全局判断,其实完全是合理的。只能说战争提前结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军将士接下来打得太摧枯拉朽。我们先看看48年9月各个战场的具体情况。48年三大战役展开之前,我军并没有完全在军事上压制国民党军,甚至在一些区域还是处于劣势的。准确地讲,只有在北满、南满大部的东北战场,我军兵力和土地占据较为明显的优势(兵力102万对52万),其他像华北、西北、华东、华中,都是处在相对弱势(尤其西北和华中,兵力不足战区内敌人的一半)的情况,更不要说南方地区几乎全部被国军控制。在总兵力方面,此时我军有290万人,而国军尚有320万。

任何时候做出军事论断,都不会脱离战场实际。在敌我对比没有处于上风的情况下,军委提出五年理论,既是乐观精神,也是客观估计的体现。如果不是因为之前两年的战事,我军平均每年歼灭敌人数量超过70万人,速度较快的话,甚至谁也不敢对接下来的战局如此乐观。截止到48年9月份,国共两军还是处于一种战略平衡局面,没有谁能一口吃掉对方的数百万兵力。然而接下来的一场大战却完全打破了这种平衡,那就是48年9-11月的辽沈战役。此战之后东北大定,北方甚至全国的胜负天平明显倾斜,才有了战局走向的加速发展。

在辽沈这一战之前,我军还真是从来没打过一次性消灭敌人超过40万人的会战(10万人左右的少见,如济南、豫东),也没有打过持续两个月以上的大歼灭战。所以对于这种战果,很难在开打之前就进行最大化的预估。退一步讲,如果东北的精锐国军如新1、新6、71军等部队能够把主力提前撤到华北,则接下来的战事还会僵持一段时间。一场东北的胜利,也许不仅仅改变了兵力对比,更重要的是对国军士气的瓦解。不光我们没打过这么大的歼灭战,国军也没有想到解放军有能力成片解放重要领土,打败的还是包括曾经的王牌驻印军在内的中央系部队。

由于东北开了这样的头,掀起了各个战场打歼灭战的高潮,才有了接下来的淮海和平津两战,也包括49年的渡江及南线追歼、西南战役等多场平均歼敌数十万的会战。东北一战,带来的不仅仅是官兵的士气和经验,更重要的是有了数以百万计的机动力量,用于入关作战,这才是后面战事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把原计划的5年作战周期,打成了不到两年定胜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