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48年淮海战役,若国军第14兵团东援,战局会如何演变?

解放战争:48年淮海战役,若国军第14兵团东援,战局会如何演变?
2023年05月07日 16:00 史源史诗

淮海战役国军战术严重失误,导致占据兵力优势的80余万部队毁于一旦,不光丢失了至关重要的华东全局,更是把核心队伍彻底败光。49年初撤到南方的20余万人仅为6、8等兵团的非主力部队,以及侥幸逃出徐蚌战场的零散官兵,几乎百无一用。在这里做一个假设:华中剿总的14兵团在淮海战役当中挥兵东进,增援战场。若如此,战局将如何发展呢?我们来推演一下。

这种假设并非揣测,而是十分接近历史事实的。因为真实历史当中,48年12月国民党第14兵团确实收到了国防部的紧急命令,由司令官宋希濂中将带领手下2个军向东出击,解黄维兵团困局。宋希濂并非不听命令,作为中央军的名将,此时他甚至已经将20和28军6万人集结到汉口准备出发,可见此人不惜冒险增援前线。其实宋兵团最佳出击时间在48年11月,当然不是为了救黄维,而是寻求在华东进行大兵团决战。但是国军最早调动的是直属国防部的12兵团(黄维兵团),等到黄维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才想起来让14兵团也去参战,时机上国民党军已经很被动。不过不管哪个时间,掌兵华中的白崇禧都不放行,宋希濂兵团因为他的阻挠,最后并没有出发徐蚌战场。

如果14兵团前往双堆集与12兵团合兵,能取得成功吗?答案就两个字:没用。有的朋友可能会说,14兵团好歹有6万多人,对于被困的黄维兵团怎么能说没有用呢?何况14兵团所辖的20军军长杨干才算是条铁汉,上了战场必会尽全力,此人49年甚至因为战败而恼羞成怒选择自杀,脾气可谓刚烈。但问题还真不在14兵团的战斗力,而在出击的时间。大兵团作战最忌讳的就是“补油”,37年抗日时的淞沪会战就是血的教训,而10几年后国民党军的作战思路还是这么落后。国军从华中调兵增援淮海,应当在48年11月份一股脑把12兵团、14兵团和桂系的第3兵团共20余万人同时派出,才有望改变淮海战局。

这时可能又有人会提出疑问:如此调动兵力,华中国军瞬间空虚,丢了武汉怎么办?也不比丢掉华东好多少!这种想法多半是受到了白崇禧托辞的影响。要知道中野12万主力已经全都调到徐蚌战场了,哪里还有部队去威胁华中腹地(其实就连派出去的12万野战部队攻坚能力都很有限)?真实情况是,此时华中的我军部队合计不到4万人,不可能在东边打得火热的情况下再另辟战场,威胁武汉。国军败就败在了派系争斗和战术落后上。14兵团此时东进的话只是给华东战场上的我军主力又送了一块“肉”而已。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