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淮海战役,若杜聿明30万主力向西猛扑中野,战局会变化吗?

1948年淮海战役,若杜聿明30万主力向西猛扑中野,战局会变化吗?
2023年05月08日 09:03 史源史诗

淮海战役后,国军在华东的80万主力部队仅存25万,剩下的全部被歼灭在碾庄、双堆集、永城等地。在战役接近中期(黄7兵团刚刚被围,但还没有被消灭)时,前进指挥所主任杜聿明副总司令向高层提出了一个独特又毒辣的攻击方式,企图打破徐州一带困局,但是被拒绝了。这个办法就是扔下黄7兵团不管,徐州国军主力全力攻击中原野战军。如果当年这一战法真的实施了,徐蚌战场的战局将如何演变呢?我们今天来分析一下。

杜聿明的这一方案,可行的时间是在1948年11月13号之前。在两天后中野主力向东南方向转进,打下了关键点宿县。但是除了邱清泉等少数打仗激进的将领外,还真没什么人支持杜副总司令的观点。黄百韬的8万人从11月7号就被围了,正常的逻辑也是徐州大部队向东出击,为其解围。杜聿明的想法其实非常独到,凭借自己在东北和解放军作战的经验,他认为我军(主要是华野)的目光此时更多聚焦在碾庄,也就是第七兵团身上。原因是华野人数不如徐州国军,打仗必须突出关键点。越是这样反而准备会越充分,从徐州出发,救7兵团不是那么简单。

在相反方向上,反而是国军的机会所在。杜聿明提出主动向西进攻,目标有两个:基本目标是集中邱李兵团20余万-30万主力,击溃中野(12万人,装备较为落后),瓦解我军的一支主要作战力量,则不管碾庄那边打成什么样,徐蚌战场上国军整体都不算输;更高的目标则是造成碾庄方向华野军心动摇,黄7兵团获得脱困(类似围魏救赵)的机会。这种打法,无疑是冒险的,因为杜虽然设计得很好,却可能出现大军向西没有找到中野主力,东边碾庄又彻底失败的情况。所以在国军高层坚决不同意的情况下,杜聿明出于不想自己担责任的考虑,也就不再强行实施这一西进方案。

如果当时徐州国民党集团真的向西打中野,而且取得交锋机会,则杜聿明部也很难真的给予我军重击,更不要说击溃了。很明显,中野在大别山一年的时间,最擅长的就是在劣势装备下和敌人绕圈周旋,桂系主力7军极为善打山地战,都奈何不了中野,徐州集团想在短时间内打击运动中的中野,难度是很大的。

如果杜聿明真的采取了这一激进打法,最大的可能性是黄百韬部直接被更多的兵力(我军徐东的阻援防线可以撤回了)包围,形成20余万人打8万人的局面,黄百韬甚至撑不到原先的15天就全军覆没。而中野则大概率会机动转移,避免和杜聿明部正面决战,即便有损失也在可控范围内。国军方面,倒也不是一无所获,他们将以放弃7兵团的代价,缩小淮海战役的实际规模,徐州30万主力无损,而原本可能卷入战局的黄维12兵团也因此得以保全,这样江北的战事还将延迟一段时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