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开无田历朝历代的封建皇帝,只要没有生理缺陷,儿女数量都是呈直线型增长,比如北朝时期的北燕皇帝冯跋,育有一百多个儿子,还不包括女儿。不过如果男女比例各占一半来算的话,女儿就算没有一百个,六七十个总是能有的。而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数量不算多也绝不算少。
封建社会里的君主传承制度,讲究的是家天下,皇帝把江山社稷视作自己辛苦打拼下的家业。就算是一个家产微薄的农民,临终前也会仔细梳理一下家业,几升稻谷,几把锄头,还有几间破败不堪的茅草屋。无论是居庙堂之高的帝王,还是处江湖之远的平民,都有一种保守思想,就是把家业分给自己的儿女。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特殊原因,长子往往是得到最多的家产,再往后的儿子趋于平等。流僧出身的朱元璋也没跳过这个怪圈,他和汉高祖刘邦的想法如出一辙,都是将打拼下来的江山看作家业。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常常醉眼朦胧地对父亲刘太公说:“你以前说我不如大哥,那么现在看来,我俩谁的家业更大呢?”即使成为万人朝拜的帝王,刘邦和朱元璋依旧把一片大好河山看作自己的家产。
出于这种考虑,明太祖朱元璋每天都在考虑如何把大明王朝经营得滴水不漏,他对开国元勋百般提防,对亲生骨肉则是信任有加。朱元璋将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藩王,其中以“夹辅王室”镇守西北的九个藩王,还经常领兵离开藩镇,参加对北元军队的防御和征讨。明朝不乏有识之士,翰林院的文员叶伯巨就看到了“分封诸侯”的弊端,他对朱元璋讲述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叶伯巨希望能够用历史事例让朱元璋吸取教训,并建议朱元璋趁诸王没有密谋作乱之前,控制他们的藩镇、裁撤他们的兵力,可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子孙勇敢善良,比刘季和司马炎祸心四起的子孙好千倍百倍。
1392年,懿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借鉴元朝兄弟争权、手足相残的教训,没有从剩下二十多个儿子里挑选继承人。他认定皇位继承是皇朝安全的根本,因此他制定了严密的法则,《皇明祖训》里明确规定,明朝的皇位继承是嫡长子继承制,只有皇帝没有子嗣的时候,才可以从血缘关系最近的那支挑选。秉持着这一想法的朱元璋,放弃了立藩王为太子的想法,转而立朱标的嫡长子,自己的嫡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治国严酷凌厉,各地藩王深知自己与父亲的差距,毕竟他们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父亲就已经是威风八面的吴王了。洪武时期的藩王遵纪守法,的确像朱元璋所想的那样,是统兵御敌的利剑,拥护天子的勤王力量。朱元璋认识到自己政治手段过于严苛,太子朱标仁爱忠厚,威望能力得到兄弟敬服,可以做一个汉文帝那样的后继仁君。可是天妒英才,仁慈友爱的朱标去世,痛失爱子的朱元璋在长孙朱允炆的身上看到了朱标的影子。
朱允炆性格亲和,接受的又是传统儒学教育,朱元璋认为孙子能够做一个圣贤之君。可他没有想到的是,征战沙场数十载的藩王并不买朱允炆的账,他们自恃劳苦功高,而且又是朱允炆的叔父,自然不想被年幼的朱允炆呼来喝去。晚年的朱元璋隐约察觉到这一端倪,但他又不忍心对亲生骨肉下手,比起功高盖主的淮西勋贵,他更信任拱卫京师的藩王。1398年,朱元璋一如往常地和大臣们议论政事,年事已高的他感到十分疲倦,哈欠不断,会意的大臣们交换眼色,跪拜告退。朱元璋来到后宫床上休息,没想到就此一睡不起,结束了自己神秘传奇的一生。虽然朱元璋去世突然,身体的每况愈下,让他预感到自己很快会不久于人世。
因此朱元璋早早地立下了一份遗嘱,遗嘱大体内容是:我能做皇帝是上天的意愿,三十多年来不敢倦怠,希望能够给百姓带来一片盛世。可惜我出身卑微,没有圣人那样博大的学识才智,虽然做了一些自以为正确的事情,但也有许多疏忽之处。我一直担心精力日益衰微,很怕有些事情没有办妥,现在我即将离开人世,想起种种过往,也没有太多遗憾的事情了。皇太孙允炆性情宽厚,讲究孝道,理应担起帝王大业,文武大臣要尽心辅佐他。留在封地的诸王,得知我去世的消息,不用来京城吊唁,应当管好自己的封地,各王的文臣武将,悉听朝廷安排。朱元璋的遗诏大体有三种意思,第一是回望三十年的治政生涯,承认有些没能考虑到的地方。第二是明确继承人是朱允炆,要求文武大臣要尽心辅佐,不能有半点懈怠。第三点才是最关键的一点,朱元璋生怕诸王前来京城争权,让明朝陷入藩王作乱的祸患中。
这封遗诏是在朱元璋去世的第二天展示的,那一天正是朱允炆继承皇位的第一天,建文帝公开遗诏,最主要的作用是震慑朝臣和各地藩王。遗诏传到藩王的耳朵里,原本想赶往京城的他们,只好听从朱元璋的遗愿,老实待在自己的封地。就在藩王不情愿地听命时,一场酝酿已久的计谋在遥远的应天府悄然实施。建文帝早在继位前就看到了藩王尾大不掉的祸患,他将拥兵自重的叔父看作心头大患,一心想要改变这种局面。第一个提出削藩建议的是户部侍郎卓敬,尽管建文帝没有批复奏章,但削藩的消息还是流传到了各地藩王的封地里。可是他们谁也不想做出头鸟,而是互相煽动对方情绪,希望可以在紧张形势下静观其变,坐收渔翁之利。
当建文帝发现藩王蠢蠢欲动的时候,他急忙召讲学老师齐泰、黄子澄商量决议,在齐黄二人的建议下,建文帝裁撤了几个实力较弱的藩王,把实力雄厚的燕王放到了最后面。短短一年的时间,拥有拱卫京师权利的周、湘、齐、代、岷五位藩王就被废为庶人。发往云南的周王,软禁在京师的齐王,幽禁在大同的代王,迁到漳州控制的岷王,不愿受辱自焚的湘王。一个个位高权重的藩王在燕王朱棣的面前倒去,等待朱棣的命运,不是禁足就是杀戮,和蒙古军队交战多年的朱棣没想到这么快就迎来自己的命运。建文帝的政治手段展现出和他这个年纪并不匹配的老练狠辣,如果不是遇到更加精明能干的四叔朱棣,也许建文帝真的会是一个有为之君,最起码不会落得自焚的凄惨下场。
建文帝在削藩的同时,没有放松对燕王的控制,他先是以驻守边疆、抽调人手的名义将燕王的护卫调走,随后又派重兵驻扎在北平周围的山海关。朱允炆的优势是拥有比燕军多出数倍的兵力,而老辣的燕王没有坐以待毙,恰巧朱允炆派去逮捕燕王的张信又是个叛徒,他不敢在北平府下令逮捕燕王,反倒是把朝廷的战略部署全盘托出。就此,一场连绵四年的烽火硝烟烧起,燕王朱棣在北平以“除奸臣”的名义起兵反抗,远在应天的建文帝还不知道哪里出了岔子。花开说:《孙子》云:兵者,诡道也。建文帝并非没有才华,只是与朱棣相比少了狠辣果决,而历史也从来不会因为你年龄或者仁慈给予机会,朱棣利用机会麻痹建文帝而后以靖难为名,建文帝措手不及,其实胜负之数尚未可知,但是建文帝的一系列昏招迭出,也让他渐渐的丧失了优势。多年边陲的军旅生涯,对蒙古的用兵,也让朱棣在面对稚嫩的侄子时得心用手。参考资料:《明史》等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