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季的儿子”到“最火的奇葩”,马东凭什么火了?

从“马季的儿子”到“最火的奇葩”,马东凭什么火了?
2021年01月21日 23:02 甲文氢

作者:beyond 原创首发

如果你喜欢看综艺,肯定听说过《奇葩说》,这个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从2014年开播以来,一直占据着百度、微博热搜榜,视频的总点击量也早已过亿。

说到这个火遍全国的节目,就一定绕不开这个节目的核心人物——马东。作为节目的主持人,马东不仅用他的睿智和幽默把控着节目方向,更重要的是作为米未传媒的创始人,他一手打造出了《奇葩说》,让这个节目火了六年,甚至还会更久。

在《奇葩说》之后,马东的公司米未传媒还制作出《奇葩大会》、《饭局的诱惑》、《乐队的夏天》等综艺节目,都大受欢迎。

随着《奇葩说》的火爆,马东的知名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说,不知道是《奇葩说》成就了马东,还是马东成就了《奇葩说》。

在我看来,是相互成就。马东做火了《奇葩说》,《奇葩说》让马东有了自己的名片。

1、在父亲光环下,长出自己的翅膀

马东的父亲马季,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相声大师。马东出生前,马季正在遭受批斗,马季的妻子再三考虑下,决定回哈尔滨待产。

所以1968年马东出生后,并没有立刻见到父亲,而是等到3岁第一次回到北京时,才见到父亲。从未见过父亲的马东喊了马季一声“叔叔”,这一声“叔叔”让马季的心都碎了,不禁流下了热泪。

上幼儿园时的马东,是个特别顽皮的孩子。他的闹腾劲儿最终让学校老师都受不了了,只好退学。

对于小时候的马东来说,父亲的光环带来的不仅是荣耀,还有苦恼。

在一次节目中,马东就曾自曝被老师处罚时,把自己叫到一个砖垛后边说段相声,从他自嘲式的笑声里也能听出些许的无奈。

就是这样一个不太听话的孩子,怎么成长为如今睿智博学的马东呢?

家庭的影响,尤其是父亲的影响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管马东承不承认,他的父亲是马季,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

小时候的马东也曾想过跟着父亲学说相声,不料被父亲无情地拒绝:“你不是学相声的料。”这句话也彻底断了马东的相声梦。

再后来马东中学毕业,在父亲的支持下,独自踏上了澳洲求学之路。在澳大利亚留学时,他的生活和舒适沾不上边,浸透着艰难。

为了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马东做过各种工作,甚至在脏乱的厂房里搓洗过袋鼠的睾丸袋。

马东也正是在这几年充满艰辛、独自奋斗的留学生活中,迅速成长,终于脱胎换骨。

他虽然一生摆脱不了父亲的光环,但也可以像父亲一样,在自己学有所成的领域发光发热。

2、人生不设限,敢于挑战多种角色

马东曾说:“人生只活一次,要尽量多去体会一些角色。”

毕业后的马东进入一个大公司,月薪甚至能抵得上父亲一年的工资。但这份体面的工作,并没有给喜欢寻找挑战的马东带来很大的新鲜感。

几年之后,马东早已厌倦了一眼望到头的工作,毅然辞去了高薪工作回国,那一年,他27岁。回来做什么呢?他利用自己的语言天赋,瞄准了电视行业。

在电影学院学习几年后,马东进入湖南卫视,成了一名主持人。当时已经30岁的马东胖胖的,形象也不是很好,遭到了很多同事的排斥与嘲笑,甚至有人说:“真是什么人都能进来了!”

面对这些冷嘲热讽,马东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沉下心来扑在自己的节目上,最终马东主持的《有话好说》节目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也让台里的人对他刮目相看。

但是年轻的马东主持风格很大胆,提的问题也十分犀利,选取的题材多涉及“同性恋”、“儿童艾滋病”等敏感话题,这些都为节目的最终停播埋下了隐患。

节目停播后,马东在伤心之余,也深刻反思了自己。

他离开了湖南卫视,进入央视主持《文化访谈录》这个节目。在这个访谈节目中,他不再执着于和自己死磕,褪去了毕露的锋芒,他变得更加柔软起来,但也不乏例外。

比如采访郭敬明的那一期,马东毫不避讳地问郭敬明:“你怎么解释这两本书中有那么多相似之处?”此问题一出,吓得郭敬明赶紧找了个借口去上厕所,录制被迫中断了。

不过马东在那期节目的最后总结到:“小说的主体结构不能来自于别人的构思,是任何年纪的人都应该共同承担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

原来,那个锋芒毕露的马东从未走远,他只是更擅长伪装自己,不那么招摇罢了。

后来的马东还换了别的角色,他从主持人晋升为制片人,还当上了2011年春晚的导演,可以说事业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马东的前半生,尝试过许许多多的角色,一步一步地向自己的梦想靠近,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内容为王,认真的人走得更远

马东似乎一直对未来充满好奇,充满着探索的欲望,这也就有了接下来的故事。

在一次马东和高晓松的酒局上,两人侃侃而谈,为某件事辩论了很久,最终也没有结果。于是两人就合计:“要是能做个辩论节目,是不是也挺有意思?”

这个想法出来后,马东开始跟导演牟頔说了一下想法,然后他们就开始制作出了节目的大致轮廓。

在节目的讨论会上,马东对牟頔他们做出来的节目效果非常认可,这个节目也就是《奇葩说》。

《奇葩说》的产生,也离不开马东敏锐的商业嗅觉,他可以说是很早地发现了中国脱口秀节目的匮乏,而辩论形式的脱口秀更是前所未有的。

此外,在当今社会,人们也日渐意识到说话的重要性,“敏于行,讷于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这个焦虑,面对很多人的时候,往往紧张得说不出一句话,所以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就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那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提高自己的说话艺术,最终能侃侃而谈呢?也正是马东成功地捕捉到人们的需求,《奇葩说》这样的节目才能应运而生。

每期的《奇葩说》都会找一个有意思的辩题,正反的“奇葩们”就这个辩题展开辩论,双方常常是辩论得热火朝天,难分高下。

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十分过瘾。这也就是为什么《奇葩说》这么吸引90后、00后的原因了。

用马东的话来说就是:“《奇葩说》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本来非常笃定地站在正方,但是反方发言之后,你就跑到反方那边按键去了。但是正方再说一轮,你又跑回来这边按键,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有别的角度,而且别人也是对的。你不是错的,但站在你对立面的人也是对的,这一切给你的整体感受,是内容所带给你的一面镜子,你看到了你平常只做一种判断的荒诞。”

的确世界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存在的理由,也应该被包容。

马东的《奇葩说》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很多可能性,当我们哈哈大笑过后,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深度的思考,而这也是一个电视节目所应该传递的正向价值观。

我们很多人误解“奇葩”是个贬义词,但它的实际意思是奇特而美丽的花朵,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

“奇葩”是个不折不扣的褒义词。那些有独立思想的人,那些冷静睿智的人,那些大笑过后而冷静清醒的人,都是一朵朵奇葩,娇艳无比,光芒四射。

好的内容就像一面镜子,照亮自身的不足,给人带来思考的价值和一些正面的意义。

而优秀的人,就像“奇葩”马东一样,也同样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启发,甚至成为学习的榜样——努力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原创作品,请勿擅自转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